《刑诉法》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95452341 上传时间:2019-08-18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2.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刑诉法》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刑诉法》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刑诉法》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刑诉法》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刑诉法》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刑诉法》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刑诉法》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刑事法治与人权保障: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新解读,主讲人:吴永明 教授 江西省社联副主席,一、刑诉法制定和修订简况 二、刑诉法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三、关于建设法治国家的思考,主 要 内 容,1、刑诉法的制定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治国以政,法律虚无主义盛行。 1957年,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借鉴前苏联立法并结合当时的司法实践经验,拟出刑事诉讼法(草稿); 1963年,形成刑诉法草案(初稿); 1979年2月,人大法工委起草刑事诉讼法草案,7月1日提请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共计164条,自1980年1月1日施行。,一、刑诉法制定和修订简况,2、刑诉法的第一次修订 人大法工委从1993年

2、起,对刑诉法的实施情况和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刑诉法修改建议稿。 1996年3月17日,八届人大常委会四会议审议通过,修改内容110多处,增加条文61条。 自1997年1月1日施行。,一、刑诉法制定和修订简况,一、刑诉法制定和修订简况,3、刑诉法的第二次修订 (1)修订原因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刑事诉讼机制完善的必要; 公众对于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期望。,一、刑诉法制定和修订简况,3、刑诉法的第二次修订 (2)刑诉法修订进程 此次修订2004年动议:学界强调追究犯罪的正确性高于强调惩罚犯罪的效率性;强调人权保障和司法公正高于片面强调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司法实务部门尤其是公安、检察部门则希望通过

3、修法来争取更大的权力运作空间,强化执法机关有效打击犯罪的手段,反对相关的权力约束。 这种立法理念的冲突和博弈,对比双方力量明显失衡,刑诉法修订之事也就暂时搁置下来。,一、刑诉法制定和修订简况,3、刑诉法的第二次修订 (2)刑诉法修订进程 2007年,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人权保障、公平正义、宽严相济的司法政策和权力制衡,这些政策与刑诉法休戚相关。 2008年,中央政法委下发关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初步意见,启动自上而下的司法改革,涉及60个改革项目,虽然不全是关于刑诉法的,但其中相当一部分要通过刑诉法修订来实现。 2009年,修订刑诉法再次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规划。2011年8月30日,刑诉法修

4、改草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后,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历时一月。,一、刑诉法制定和修订简况,3、刑诉法的第二次修订 (2)刑诉法修订进程 2012年3月14日上午,刑诉法修正案草案经过两次审议后,提交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全体会议表决。 投票结果显示,刑诉法修正案获得赞成票2639张、反对票160张、弃权票57张。 修订后的刑诉法从原来的225条增加到285条,涉及99条修正草案,包括证据制度、强制措施、辩护制度、侦查措施、审判程序、执行规定和特别程序等七大方面。 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二、刑诉法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一)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是资产阶级革命、反对封建专制斗争中高扬的旗帜。

5、“尊重和保障人权”思想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并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既不姓“资”,也不姓“社”。 “尊重与保障人权”成为刑诉法修订的立法任务之一。,(一)尊重和保障人权,1、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和社会主义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就是“人的自由发展”的思想原则。这个思想原则不仅是马克思人道主义的起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最终归宿。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最高目标即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本质和目标贯穿于社会主义整个历史进程,要求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均须以人为本,保障人权。,二、刑诉法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一)尊重和保障人权,二、刑诉法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法律虚无主义盛行

6、之际,极度漠视人权。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命运诠释了一个时代的悲剧。 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法治,就是要通过法律确立人民的主体地位,用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任何侵犯。,1、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和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一)尊重和保障人权,2、宪法和法律实现的重要内容 宪法第33条第3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中国的宪法性法律、民法商法、行政法等法律门类,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公民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文化权利等人权作了具体规定,从法律和制度上切实保证了公民享有广泛真实普遍的人权和基本自由。,二、刑诉法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一)尊重和保障人权,3、履行国际条约的义务 1948

7、年世界人权宣言、1966年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是国际人权法的核心文件,被通称为国际人权宪章 目前中国已经加入了21个国际人权公约。加入国际人权公约,对中国现行法治尤其是刑事诉讼体制及其运作机制产生了重要影响。此次刑诉法的修正也是体现了国际人权公约的精神。,二、刑诉法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二)程序正义原则,1、程序正义的法律含义 正当程序原则来源于英国1215年的大宪章之第39条规定; 1791年美国宪法第五条修正案规定:“非经正当的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 正当程序原则被确立为现代法治原则。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一场不公正的审判比十次犯

8、罪更糟糕,因为十次犯罪是污染河流的水流,而一次不公正的审判是污染水源 。,二、刑诉法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二)程序正义原则,2、体现程序正义的修订内容 在证据制度、强制措施、辩护制度、侦查程序、审判程序、执行程序各个环节都作了相应的修订。 此外,还增设了增设了未成年人案件专门程序、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程序。,二、刑诉法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二)程序正义原则,二、刑诉法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米兰达法则(警告),(1)你有权保持沉默; (2)如果选择回答,那么所说的一切都可能作为呈堂证供; (3)有权在审讯时要求律师在场; (4)如果没有钱请律师,法庭有义务为其指定律师。,(三)合法证据原则,1、

9、举证责任的分配 被告人主要的诉讼活动是针对控诉方的指控进行防御,对控诉方侵犯自己基本权利的程序行为进行指控和异议,而不需要去证明自己无罪。,二、刑诉法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三)合法证据原则,2、排除非法证据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二、刑诉法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三)合法证据原则,2、排除非法证据,二、刑诉法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1994年美式橄榄球运动员辛普森(O.J. Simpson)谋杀其妻子和另一男子的刑事案件。此案当时的审理很具有

10、戏剧性,由于警方的几个重大失误导致有力证据的失效,从而使辛普森当庭无罪释放。,辛普森杀妻案,(三)合法证据原则,2、排除非法证据,二、刑诉法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毒树之果”:以非法手段所获得的口供是毒树,而以此所获得的第二手证据是毒树之果。 晚清四大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河南赵作海案。,赵作海案,(三)合法证据原则,3、完善证人出庭制度,二、刑诉法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现实中证人出庭作证率很低,大约为1%。这次为扭转这种形势做了一些规定,规定称“证人证言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并且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异议的,人民法院认为证人有必要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出庭作证”。 排除

11、直系亲属作证:陕西汉阴县铁瓦殿道观邱兴华案,(四)完善辩护制度,二、刑诉法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明确律师在侦查阶段介入诉讼的辩护人身份。 保障了律师会见在押犯罪嫌疑人的权利。 保障了律师阅卷的权利。,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李庄案”,三、关于建设法治国家的思考,磨坊-代表了一个民族对法律的信念,三、关于建设法治国家的思考,1、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高度概括了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1

12、999年,“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被庄严地写入宪法。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的目标,并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作为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一)坚定依法治国的信仰,三、关于建设法治国家的思考,(一)坚定依法治国的信仰,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行政,保障人民权利。,权贵资本的盛行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威信,危害社会稳定。,广东乌坎事件,三、关于建设法治国家的思考,(二)维护司法的威权,1、司法威权的

13、缺失影响到法律的实施,损害了法律的尊严与权威。 2、司法威权的缺失妨碍了司法权的正常运作。 3、司法威权的缺失损害了我们整个社会的基础,造成社会秩序的紊乱。,三、关于建设法治国家的思考,(二)维护司法的威权,小石城事件,韩国政府强力保障法律的实施,三、关于建设法治国家的思考,(三)公民法治意识的觉醒,1、公民法律信仰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必要条件。 实现法治社会需要两个条件:第一国家要有善法、良法的存在;第二是要有公民的法律信仰。其中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忠诚的信仰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关键。 2、公民法律信仰是法律的目的所在。 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三、关于建设法治国家的思考,

14、(四)媒体的法治参与,媒体应该成为弘扬法治精神的先锋; 媒体不应成为宣泄公众情绪的楷模 。,三鹿奶粉问题的曝光 让公众再次肯定并坚信了媒体舆论监督的这把利刃 。,三、关于建设法治国家的思考,(四)媒体的法治参与,媒体的社会角色是大众传播工具,它本身并不具备处理社会纠纷、解决社会矛盾的裁决功能。当媒体监督的功能被不恰当地运用时,实际上是干扰司法独立和公正。 “媒体审判”是对法院的审判权和犯罪嫌疑人的公民权利的双重侵犯。,“谢帕德案件”,吴英案,三、关于建设法治国家的思考,(四)媒体的法治参与,新闻媒体对司法监督应遵循的法律原则 1、维护法律权威原则 2、客观真实性原则。 3、无罪推定原则。 4、与程序共进原则。,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