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题西林壁 人教部编版

上传人:笑傲****01 文档编号:95451932 上传时间:2019-08-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题西林壁 人教部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题西林壁 人教部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题西林壁 人教部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题西林壁 人教部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题西林壁 人教部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题西林壁 人教部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题西林壁 人教部编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西林壁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题西林壁,重点学习“岭”“峰”,理解诗意。2. 通过多元思考,体会题西林壁所包含的深刻哲理。3. 自主学习观书有感、登鹳雀楼、登乐游原三首哲理诗,理解并积累四首哲理诗中的千古名句。教学重点:体会题西林壁所包含的深刻哲理。教学难点:理解并积累四首哲理诗中的千古名句。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有许多享誉世界的名山呢!课前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庐山的风光。(出示视频:展现庐山不同角度的风光。)欣赏完庐山的风光,谁想来说一说感受?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评价。(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能帮助学生走进古诗所描述的意境中。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的图片,既让学生对

2、庐山有了一定的了解,又使其对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山貌有一定的体验,为理解“远近高低各不同”做准备,最后将画面定格在西林寺的石壁,自然引到诗题,又有助于学生对诗题的理解。)教学流程:一、初读古诗,感受诗韵1.(出示西林寺壁)庐山风光秀丽,宋朝诗人苏轼也曾慕名前往,并将一首诗题写在西林寺的这块石壁上,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诗,一起读诗题。2. “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呢?(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题”的意思是题写。3.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把它读准确,读通顺。谁来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你把“岭”和“峰”的后鼻音读得特别准。(板书“岭”、“峰”)谁再来读一读“岭”?教师随机评价。把“岭”和“峰

3、”放回诗句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谁还想来读读这首诗?指名朗读。4.读得字正腔圆,我们一起再来读读整首诗。(学生齐读全诗。)(设计意图:通过“西林寺壁”的图片出示,教师的语言引导,降低理解诗题的难度,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重点突破“岭”“峰”的字音,读准古诗的字音,从而能读正确整首诗,初步感受诗韵。)二、品词析句,感悟“不同”1.学生质疑读着读着,你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吗?学生汇报问题,教师随机评价。同学们都很会动脑筋,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苏轼为何不识庐山?(板书“不识庐山?”)2.感受“身在庐山”那么苏轼身在何处?(板书“身”)他是在山中哪些位置观察庐山的?请你在文中把表示位置的字

4、圈出来。学生汇报,教师圈画“横、侧、远、近、高、低”。“横看”是怎样看呢?(老师侧身)现在老师就是一座山,你在山的哪个位置看到我的?(老师正对学生)现在呢?(在山的正面)这就是“横看”。小结:无论苏轼身在山前,身在山侧,身在山的远处,身在山的近处,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他都身在庐山之中。(板书“在庐山”)3.领略“不同美景”那苏轼在庐山之中看到了哪些景象呢?找出诗句读一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庐山,是岭,侧看庐山,是峰。 “岭”和“峰”是一样的吗?学生根据已有的理解发言。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微课老师是怎么说的?(教师出示微课,学生学习“岭”和“峰”的区别)知道了岭和峰的区别,谁来

5、说一说?出示说话练习:横看庐山, ,侧看庐山, 。这些雄伟壮丽的景色就是苏轼所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那身在庐山的远处、近处、高山与低谷,看到的景又是怎样的呢?苏轼并没有细说,只告诉我们远近高低各不同,都有哪些不同的景象呢?(板书“各不同”)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出示填空:站在 处看,庐山 。)预设:站在远处看,庐山连绵起伏,一眼望不到边。 站在近处看,庐山像一位高大的巨人耸立在眼前。 站在高处看,庐山云雾缭绕,隐隐约约。 站在低处看,庐山又高大又险峻,一眼望不到头。多少文人墨客,用自己的诗句也写下了庐山不同的美!配乐引读诗句:瞧,诗仙李白站在庐山远眺,望见了一道气势磅礴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

6、是银河落九天。初夏,白居易走进庐山上的大林寺,看到漫山遍野的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一代伟人毛主席勇攀庐山高峰,在仙人洞题写道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来到庐山脚下抬头仰望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读着这些描写庐山的诗句,你有什么感受?(生自由发言,师评价。)但是,苏轼仅仅用14个字写尽了它的千姿百态,那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设计意图:从学生质疑引入,提出疑问:为什么诗人不能辨认庐山真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只看到庐山的一丘一壑。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抓一个“身”字,从寻找方位词入手,引导学生站在诗人的角

7、度欣赏庐山的景色,领略“不同美景”。 借助微课这一新型的教育技术手段,追溯“岭”“峰”的字源开始,激发学生探究字义的兴趣;以读出画面为诱因,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表达,描绘站在庐山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画面,说说自己的发现,使学生在想象和诵读中将诗境一点一点建构出来,充分理解“各不同”所包含的丰富意义,为感悟“不识”做准备。)三、由景入理,理解诗理1.欣赏了庐山的千般面貌,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师指板书:不识庐山?)预设1:因为庐山景色千姿百态,所以作者心生疑惑,不知哪个才是庐山的真面目;师:是啊,身在其中,很容易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预设2:作者

8、在庐山中看到的景色只是庐山的一面,不能领略到它的全貌。师:只有跳出事物本身,进行全方面的观察,我们才能了解事物的真面目。(擦去“?”)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富有哲理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同学们,苏轼在庐山看到这样的景,就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了不起!一起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一读全诗。(生齐读)(设计意图:结合本首诗“由景入理”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想法,自主解决学生课前的质疑,教师则做好引导、总结和提升工作,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所包含的哲理。)四、适度拓展,积累运用1.拓展学习课外三首哲理诗像这样通过写景告诉我们一个深刻道理的

9、诗,我们就叫它哲理诗。(板书“哲理诗”)这里也有三首哲理诗。(出示观书有感、登鹳雀楼、登乐游原)一起来读一读题目。你最喜欢哪一首诗?拿出学习单读一读吧。大家喜欢的诗都不一样,那么就请喜欢同一首诗的同学们坐在一起学习吧!(老师摆放写着诗题的台签,学生分组学习。)请同学们按照以下步骤开展合作学习(课件出示):独立学习:借助注释,读懂古诗的意思。交流感受:说说这首诗带给你的启发。合作诵读:以多种形式来合作诵读古诗(如齐读、分句读、表演读、诵读等)。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请分别请三组学生上台展示:2.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三首诗,再加上今天重点学习的题西林壁,一共四首诗,而这些诗句

10、带给我们很多的启发,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四句诗。)(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充分领悟本首诗由景入理的特点之后,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通过开展小组合组学习,让学生学以致用,自主学习一些耳熟能详的哲理诗,有助于学生对哲理诗由景入理的特点加深印象。其次通过交流感受和合作诵读展示,帮助学生将哲理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相互联系,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丰富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五、联系实际,升华道理1.这些诗句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大用场。出示情境题:张爷爷急切想治好自己的糖尿病,却被卖假药的人骗了,在我们看来很容易拆穿的骗局,他却没看出来。真是“ , ”当我们只顾贪玩,没有心思读书时,老师语重心长地说:“ , 。只有多读书,才能获得智慧。” 奶奶退休后,过上了舒适的老年生活,但她总是念叨着“ , ”来感叹时间过得太快。 请你读一读这些生活情境,选择正确的诗句,端端正正地填写在学习单的横线上。2.播放轻缓的音乐,学生独立思考并填写。3.在投影仪上出示学生作业,全班交流反馈。(设计意图:通过选择诗句进行情境填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理解事与理的关系,把学生对诗的理解引入深处。)板书: 题西林壁 岭 峰 身在庐山各不同 不识庐山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