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发展培训讲义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450066 上传时间:2019-08-18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7.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知发展培训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认知发展培训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认知发展培训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认知发展培训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认知发展培训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认知发展培训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发展培训讲义(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认知发展,第一节 什么是认知 第二节 认知发展理论 第三节 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特点,教学设疑,在诗歌欣赏课上,李老师正在讲解诗词中所采用的象征手法。考虑到许多5年级的学生不能理解“何谓象征手法”这一抽象概念,为测试学生的理解水平,李老师问:“象征是什么”。 “象征就是,比如,好象”,有学生说。 “象征就是一个东西代表另一个东西”,还有学生说。 大多数学生仍茫然不解,李老师则举例说,“我是在说一种象征,比如戒指是结婚的象征,心形是爱的象征,或者” 有学生插话说:“五星红旗象征国家”,“绿色象征和平”,“鸽子也象征和平” “小林,奥运会的五个圈象征什么呢?”李老师问。 “象征象征。”小林还是

2、不明白“象征”是指什么。,如果你是李老师: 从学生的这些反应中,你对儿童的思维有何了解? 你将如何安排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 为了使你的教学与学生的思维水平相匹配,你将如何“倾听”学生的思维? 如何让学生对象征手法有具体的体验? 如果学生的发展水平还没达到教学内容的要求,你将怎样做?,引言 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主要涉及青少年的思维特征及其转变,而这些转变,在教育心理学上就称为认知发展。,第一节 什么是认知,认知(cognition)一词有多种含义,或指认知过程,或指认知结构,或指认知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智力)。 认知:就是指人的认识活动,其中包括个体在认识事物过程中表现出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心理

3、活动。,第一节 什么是认知,一、基本概念解释,“认知过程”一般称为信息加工过程,包括信息的输入、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涉及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 “认知结构”是指个体通过认知建构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系列认知项目的有机组合。 “认知能力”(或智力)则指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认知:就是指人的认识活动,包括个体在认识事物过程中表现出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 发展:是指有机体随年龄变化其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的过程和现象。 认知发展:心理学将个体认知结构与认知能力发生变化与完善的过程称为认知发展。,二、认知

4、与认知发展的概念,低级 高级 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 简单 复杂 片面 全面 各种心理成份的关系 趋于整合,的表现 认知发展,第二节 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二、维果斯基关于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观 三、信息加工的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20世纪瑞士著名的认知发展心理学家,在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方面极具影响力。他建立了发生认识论这一学科,开创了认知起源的实验研究。,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基本观点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三)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特点,(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1、智力(或认知)的本质

5、 (1)智力的本质: 皮亚杰把智力定义为有机体主动适应环境的一种基本生命功能。 儿童的智力起源于他们的动作或行为,(2)智力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智力的发展是认知失衡引起有机体主动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结果。 认知平衡即已有的认知模式与环境之间产生一种平衡和谐的关系。 认知失衡即儿童已有的认知模式与环境之间的 不平衡状态,它会促使儿童进行心理调适,借以解决内部心理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失衡状态,以重新恢复认知平衡。,儿童的认知就是通过平衡不平衡平衡循环的过程,平衡调节的机制促进更复杂的思维水平和知识水平的发展,即促进智力的发展。,2、认知结构及其获得,认知结构 图式 同化 顺应,2、认知结构及其

6、获得 认知结构:指的是思维或行为动作的一种组织化的模式。个体通过建构这样的模式去解释与自己相关的经验。,图式:皮亚杰用“图式”来表述认知结构,它是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础单元。 图式,就是儿童对一个事件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的抽象表征。,动作图式,符号图式,运算图式,图1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重要概念的关系图,动作图式(或感知运动图式):较早出现的一种组织化的行为模式。 符号图式:经验在头脑里以心理符号(表象或语言符号)的方式被表征。 运算图式:儿童为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所进行的内部心理活动。表现为对思维对象的内部操作。是7岁以后的儿童出现的认知方式。,皮亚杰提出三种认知结构的图式:,有机体是如何建构和

7、完善他们的认知结构的? 同化 顺应,认知发展,认知结构,(完善),同化利用已有图式解释新刺激的过程。 即: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解释这个新刺激,这就是同化。,儿童可能根据家中的黃狗学到狗的图式,以后如遇到黑狗也会喊它为狗,那就是同化。,我们家的小黃是狗狗,路上的的小花也是狗狗,有毛又有尾巴,顺应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 式)来理解新刺激的过程。 即: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的刺激情境时,有机体就会对自身图式作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新的情境。,顺应:个体改变自己已有图式以应付改变的环境,我们家的小黃是狗狗,他是小猫咪,有毛又有尾巴,但

8、它会 喵喵叫,同化和顺应 的共同作用促进了认知的发展,进而形成更为完整的认知结构,以达到个体图式与经验之间的平衡。 皮亚杰认为,为适应环境,发展认知,同化与顺应是一个也不能少的。大部分适应环境的过程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认知发展,认知结构,(完善),同化,顺应,前运算阶段 (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感知运动阶段(0-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后),(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依据个体图式的发展变化将从婴儿到青少年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婴儿,青少年期,感知运动阶段(0-2岁),在这一阶段,儿童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适应外部环境,形成动作图式的认知结

9、构。(最大的特点就是依靠动作、知觉为思考基础),总结 主要特点: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和运动。他们主要通过感知和动作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 主要成就:客体恒存性的获得; 因果关系的简单推理。,感知运动阶段(0-2岁),婴儿最初分不清自我与客体,不了解客体可以独立于自我而客观存在。直到 一周岁左右,儿童才会表现出将眼前消失的物体仍然视为存在,这就是皮亚杰所谓的儿童建立了“客体恒存性”。,客体恒存性的发展:对正在学习客体恒存性的婴儿而言,玩躲猫猫是很刺激的活动,婴儿最初的动作都没有目的。在婴儿的动作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逐渐产生了动作与由动作造成的对客体影响的结果这两者之间的分化,这意味着因果认识的产生

10、。,拉绳取物,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由于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和运动能力增强,丰富了其感性经验,儿童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开始用词、图画和想象力来建构世界。,总结 主要特点: (一)以表象思维为主(关键特征) (二)思维的相对具体性 (三)思维的不可逆性 (四)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主要成就:表象符号能力;语言符号能力。,前运算阶段(2-7岁),以表象思维为主 典型现象:延迟模仿(即当被模仿的对象消失后或不在时模仿该对象) 、象征游戏。,过家家,思维的相对具体性,儿童既不能认识同一类客体中的不同个体,也不能认识同一个体变化中的同一性。 例如:看到别人有一顶与他一模一

11、样的帽子,他就一定说“这帽子是我的”;他在家里看到一轮明月,在街上看到云雾半遮得月亮,便认为天上有两个月亮。,液体守恒实验,思维的不可逆性,(27岁儿童),质量守恒,数量守恒,三山实验,在桌子上放置三座山的模型,在高低、大小、位置上,三座山之間有明顯的差異。實驗時,先讓一個三歲的幼兒坐在一邊(如左圖A邊),然後將一個布偶娃娃放置在對面(左圖C邊)。 此時實驗者要幼童回答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你看到的三座山是什麼樣子?”第二個問題是:布偶娃娃看見的三座山是什麼樣子?“結果發現,該幼兒采同樣的方式回答兩個問題;只會從自身所處的角度看三座山的關係(如兩座小山在大山的背後),不會設身處地從對面娃娃

12、的立場(即右圖C邊)來看問題。,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已获得认知操作能力以及对客观事物和经验进行逻辑思考的能力,其标志是守恒概念的形成,即儿童认识到客体外形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总结 主要特点: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运算只能在具体的事物上进行) 主要成就:守恒能力的获得;去自我中心化;分类和序列。,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给三支长短不一的竹棒,要他依长短排列,他可以很好完成; 以符号(语言)方式做同样的问題。例如问他:张三比李四高,李四比赵五矮,谁最高?他便

13、无法作答。,例如,我们让具体运算期的儿童来比较长短:,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后),形式与內容的区别(以加法为例) 形式运算运算能完全脱离具体的內容,以形式的方式来操作。 具体运算运算只能在具体的事物上进行。,这一阶段的儿童不再依靠具体的事物来运算,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依靠假设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后),总结 主要特点:儿童摆脱了具体事物的约束,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够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能按形式逻辑的法则思考问题。 主要成就:假设演绎推理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后),典型现象:钟摆实验。,各阶段都具有独特的认知结构或图式,标志着一

14、定阶段的年龄特点。 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 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 前后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三)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特点,维果斯基(L. S. Vygotsky,18961934)是前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立者之一。他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近年来,维果斯基的心理学思想再度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二、维果斯基关于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观,维果斯基对认知发展理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观点: (1)认知发展发生于社会文化环境之中,社会文化影响认知发展的形式; (2)儿童的许多重要认知技能是在

15、与父母、老师以及更有能力的同伴的社会交往中发展起来的。,人的智力发展受社会文化影响: 中国儿童 美国儿童 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 “数学诺贝尔奖”:菲尔茨数学奖,(一)社会文化在智力发展中的作用,在数学计算能力方面的差异,中国儿童更聪明?,维果斯基认为,人类的认知在本质上具有社会文化的特征,它会受到文化传递给个体的信念、价值观和智力适应工具的影响。 智力适应工具指的是思维的方法和问题解决的策略。 每一种文化都给儿童提供了相应的智力适应工具如社会传递的记忆策略以及其他文化,它教会儿童如何运用他们的智能,即教会他们怎样思考。,(一)社会文化在智力发展中的作用,(二)认知能力的社会起源 维果斯基强调

16、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的主动性,但与皮亚杰不同的是,他认为儿童的主动性探索一般都以父母或老师甚至同伴的积极协同下为背景。维果斯基把这种背景看作为“社会性合作”。,他人指导,促进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 第1种水平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第2种水平是儿童在现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借助 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 就是“最近发展区”。,(三)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概念: 最近发展区是指学习者能独立达到的认知水平与在成人指导和鼓励的社会支持下所能达到的认知水平之间的差距。,“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维果斯基,对教育过程而言,重要的不是着眼于学生现在已经完成的发展过程,而是关注他那些正处于形成的状态或正在发展的过程。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三、信息加工的认知发展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