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讲义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447519 上传时间:2019-08-18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7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讲义(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老子“无为而治”领导之道,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一、道德经的关键词,道、德、自然,道德经,下篇“德经”,上篇“道经”,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第1章,上篇:“道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42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25章,1、“道”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 2、“道”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切运动无不遵循“道”的规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

2、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25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道德经第38章,下篇:“德经”,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势成之。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德经第51章,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报怨以德”。,上德若谷,以德报怨,“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德若渝。”,“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自然 :,老子提出“自然”这一观念,目的在于消除外界力量的阻碍,排除外在意志的干扰,主张对待

3、任何事物,都应该顺应它本身的内在规律去运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25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第17章,希言自然。 道德经第23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德经第51章,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道德经第64章,万物以自然为性,辅万物之自然,反者道之动,万物负阴而抱阳。 道德经第42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道德经第2章,相反相成,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道德经第44章,物壮则老。 -道德经第55章,物极必反,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道德经第76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道德经第

4、64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道德经第63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第58章,重视内在转化,重视量变过程,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2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九章),物壮则老。(30章),兵强则灭,木强则折。(76章),有物混成周行而不殆。-道德经第25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道德经第16章,循环往复,第三,善于守柔处弱,维持事物的和谐稳定。,第一,全面了解事物的正反两面,善于从反面入手。,第二,积极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对立面转化。,二、“无为而治”的思想基础,老子

5、“无为而治”思想的基础,“善下”,“柔弱”,(一)“善下”的要义,“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

6、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做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二)“柔弱”的要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示于人。,天下

7、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见小曰明,守柔曰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夫惟不争,故无尤。,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与善仁,言善信,,苏辙:水的“七善”:,第一,“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地也”。,第二,“空虚寂寞,深不可测,善渊也”。,第三,“利泽万物,施而不求报,善仁也”。,第四,“圆必旋,方必折, 塞必止,决必流,善信也”。,第五,“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也”。,第六,“遇物赋形,而不留于一,善能也”。,第七,“冬凝春水,涸溢不失节,善时也”。,三、“无为而治”的

8、深刻内涵,“为无为,则无不治。”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其一,无为就是“清静”,“致虚极,守静笃。”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其二,无为就是“无事”,其三,无为就是“无欲”,“圣人为腹不为目。” “少私寡欲。”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在大事上“有所为”, 在小事上“有所不为”,汉代学者刘向:“将治大者不治小,成大功者不小

9、苛”,管理者,在现代组织中随时都会碰到两类事情: 事关组织全局和长远利益的大事; 相对次要的琐碎小事。,(二)在求贤上“有所为”,在用人上“有所不为”,(三)在行为上要“顺其自然”, 不要“逆其自然”,不言之教,在教育方法上,强调“身教重于言教”,“贵行而不贵言”。 言教上,强调“希言”重于“多言”。,1、不言之教的含义,2、“不言之教”的重要性,“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四)在市场上既要“竞争”,又要“不竞争”,四、“无为”品格修炼,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道德经第33章,(一)“四不”之德 (二)我有三宝 (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

10、四)治大国若烹小鲜,(一)“四不”之德,不自是,不自伐,不自见,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道德经第24章,不自矜,“圣人被褐怀玉。”,1、“不自见”,2、“不自是”,3、“不自伐”,“当我以为我什么都懂的时候,学校颁给我学士学位;当我觉得自己一知半解的时候,学校颁给我硕士学位;当我发现自己竟是如此孤陋寡闻的时候,学校颁给了我博士学位。”,“越熟的麦子头垂得越低”,4、“不自矜”,“上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气,下等人没本事脾气大。” -台湾学者南怀瑾:论语别裁,(二)我有三宝,“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11、!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慈,仁慈与威严是管理不可或缺的两种重要手段。 老子更倾向于“仁慈”,指出:“慈故能勇”,俭,“智士俭用其财家富,圣人宝爱其神则精盛,人君重战其卒则民众,民众则国广 。是以举之曰俭故能广 。” - 韩非子解老,不敢为天下先,还没有处在天下之先的位置上,那么你就应该采取“不敢为天下先”的理念与做法。 已经处在天下之先的位置之上,那你也应该采取“不敢为天下先”的理念与做法。 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12、。”,“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道德经六十九章) 在优势军队进攻面前,劣势军队为了保存兵力,待机破敌,而采取战略退却的方针,是完全必要的。(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光同尘,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道德经第56章,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道德经第58章,“和光同尘”,实际上是一种不露锋芒,与世无争,“以民心为心”的处世哲学。,(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第一,提倡“少私寡欲”,反对无止境地追逐名利财货。,“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19章)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29章) “益生曰祥。”(55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13、,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12章),第二,老子讲为人处世之道,强调“知足”,倡导“不争之德”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33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4章)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46章)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81章)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68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8章)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章),第三,从“少私寡欲”“知足”“不争”的基本观点出发,老子强调那些对社会做出了贡献而占

14、有了一定历史地位的人,应该功成不居,功遂身退。,“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2章) “功遂身退,天之道。”(9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34章) “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77章),(四)治大国若烹小鲜,管理中不可人为地干扰 管理中不能急躁骚动 管理中要能静定 管理中法规不能朝令夕改地频繁变动 管理中不可自我矜持,五、“无为而治”:管理的最高境界,一流的领导员工为他打拼, 二流的领导和员工一起打拼, 三流的领导每天自己打拼, 四流的领导员工找他拼命。,“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道德经十七章),调动下属,不事必躬亲。 明确职责,不越俎代庖。 减少管理,不妄加干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