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的发展概论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441859 上传时间:2019-08-18 格式:PPT 页数:100 大小:3.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工作的发展概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社会工作的发展概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社会工作的发展概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社会工作的发展概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社会工作的发展概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工作的发展概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工作的发展概论(10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工作概论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发展,第二章 社会工作发展,第一节、工业革命以来的西方社会工作实践 第二节、专业社会工作发展 第三节、社会工作在中国,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一)思想背景 古希腊、罗马的福利思想 基督教的博爱思想 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念 欧洲的这些思想传统为社会工作的产生提供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土壤。,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社会福利思想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以善德教育为基础,以法治为手段,以中产阶级为主要社会力量,在维护奴隶制的前提下,通过全面而系统的改良,把公民引入幸福生活的境界。,人道主义,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主

2、张人格平等,互相尊重。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把它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在当时是反对封建、宗教统治的武器,曾起过积极作用。作为一种特定的观念形态,它始终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之上的人道主义,它是维护劳动人民的尊严和权利的学说,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南非的种族政策。,(二)时代背景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导致传统社会福利模式瓦解 市场经济加剧了社会矛盾 工业革命、市场经济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关系 恩格斯: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1845 梅休:(Mayhew)伦敦劳工与伦敦贫民 1856 布希:(Booch)伦敦人民的生活与劳动

3、1892,第一节 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社会工作实践,一、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 二、德国的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 三、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 四、英美的“睦邻组织运动” 五、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六、“福利国家”的兴起和发展,一、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一)由来 教会办理贫困问题已经力不从心。 政府承认对济贫具有责任。,伊丽莎白济贫法的基本内容,(二)基本内容及其特点 (1)规定每一教区每周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 (2)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教区举办,每一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 (3)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劳动,不得行乞游荡,以工作换取救济(这可看做以工代赈的发端)。教区设贫民习

4、艺所,配给原料及工具,强迫有劳动能力者从事生产。,(4)对不能工作的贫民,如患病者、老人、残疾人,实行救济。救济工作分院外与院内两种。对有家庭者给予家庭补助,使其回家从事生产(院外救济);对无家可归者实行院内救济。 (5)规定人们对贫穷亲属负有救济的义务。-现代福利思想的起缘。,(三)缺陷 (1)可能养成贫民的依赖心理; (2)对贫民的自尊心注意不足; (3)干涉了贫民谋生的自由。 -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四)伊丽莎白“济贫法”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意义,A 政府负起了社会救济的责任,并直接参与了社会救助活动的组织工作。这在某种意义上为社会工作的诞生创立了一个合法性前提。

5、B 从立法的角度确立了助人自助的观念。它承袭了以前的济贫立法中关于“有劳动能力的乞丐”的概念。 C 它确定了由专门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这从某种意义上可视作是社会工业职业化的开端。 D 济贫法所实施的院外救济也是社会工作提供服务的一种基本形式。,二、德国的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一)“汉堡制” (1)为失业者介绍工作; (2)将贫苦儿童送往职业学校习艺; (3)将患病者送往医院诊治; (4)对沿街乞讨者不准施舍,以取缔无业游民,并不使贫民依赖成习。 汉堡制共实行了13年,收效很大,汉堡市的社会状况为之改观。但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救济人员不足,趋于衰微。 -社会救助的里程碑。,(二)“爱尔伯福

6、制” (1)将全市划分为564段,每段约有居民300人。 (2)每段设赈济员一人,由政府委派地方热心人士担任,为荣誉职。 (3)赈济员的工作有二:其一是发放赈济款。求助者须与赈济员接洽。接案后,赈济员应首先赴求助者家庭作家境调查,经调查确实需要救济者方能给予帮助。救济实施后,每两星期再前往调查一次。发放依据法律所规定的最低标准赈济款,不许贫民养成依赖心理。其二是从事段内贫穷的预防工作,如介绍职业、训练与管理游民等。,(4)全市每14段设一赈济区,每区设监察员一人,领导区内各段赈济员,并由区内14段联合组成一赈济委员会,由区监察员任主席,每两星期开会一次,讨论有关全区赈济工作。 (5)全市设立由

7、各区联合组成的中央委员会,由委员九人组成,作为全市最高救济机关,统一管理、支配全市济贫所、医院及院外救济事宜,每两星期开会一次。,“爱尔伯福制”的特点,(1)行政权力集中,监督严密,容易做到指挥灵活,因此行政效率较高; (2)赈济人员由地方人士义务充任,并且可以连任,因而可以节省经费,提倡志愿服务精神,并且有利于积累经验; (3)赈济员管理的区域不大,贫民的人数也不多,因此可以做到照顾较为周到。经常性开会,也有助于搜集信息,了解全局; (4)济贫工作不仅注重消极的救助,而且还扶助贫民自主与自立; (5)赈济员在接受受助者申请和实施救助之前,都必须作家庭访问调查,有详细的记录,经常开会讨论问题,

8、这些做法虽然都是社会个案工作的做法,但是在城市内,通过分段和分区,由志愿人员负责解决社区问题,这也很符合社区社会工作的精神与做法。,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都遵循着助人自助,不使贫民养成信赖心理等原则,并都有相应的组织管理架构和程序。这些精神与做法对后来的社会工作制度与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三、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一)由来 为克服各个慈善组织缺乏协调、相互冲突和重复浪费等现象,经索里牧师建议,第一个慈善组织会社于1869年在伦敦成立。,(二)实施救济的方法 (1)成立一中央的管理与联系机构,并将伦敦全市划分为若干区,每区成立一分支机构,主持救济分配工作。 (2)各区办理区内所有救济机构受理申请救济

9、案件的总登记,另特设咨询部,供济贫法执行人员、各慈善组织及个别慈善家搜集有关申请救济者的材料,使不少同时向多个救济机构“求助”的职业乞丐暴露其真面目。 (3)各区派员对所有申请案件进行个别详细调查,其涉及的项目包括申请人的各种社会环境,如住房、健康、教育及工资等。 (4)提高救济款物配额,使之能够满足申请人的生活需要。,(三)对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贡献 (1)“会社”首创的派友好访问员(friendly visitors)访问申请救济者,以了解其社会背景并确定应采取的措施。它强调依据调查,按个别情况的不同,对每一案件分别做出处理。这种强调“个别化”的做法,促进了社会个案工作这一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产

10、生。 (2)“会社”促进各救济机构、慈善组织为解决社区问题,采取协调合作的步骤,也为社区组织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四、英美的“睦邻组织运动”,(一)由来 “睦邻组织运动”也称为“社区改良运动”,它始于1884年英国伦敦东部圣犹太教区的牧师巴奈特(Barnet)创设的汤恩比馆(Toynbee)。 Hall)。“汤恩比馆”成立后,睦邻组织运动迅速推广,并引发了许多其他国家的社区改造运动,其中以美国最为明显。尤以琼.亚当斯(Jane Addans)于1889年在芝加哥创办的“霍尔馆”(Hull House)最为有名。到1939年,全美社区睦邻服务中心已达500多所。,(二)实施救济的方法 A 设于

11、贫民区且备有宿舍,所有工作人员与贫民共同生活。 B 无既定工作计划,视居民实际需要而工作。 C 尽量发挥当地人力,培养互助合作精神,为社区服务。 D 社区睦邻中心不仅为服务中心,而且也为文化中心服务,向居民介绍本国及外国文化。,(三)对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意义 (1)社会工作的目的在于谋求个人与社会生活的改善,工作方式应从个人与社会双方入手。 (2)社会工作应随时依社区实际需要而开展,应发动、组织或配合社会力量开展工作。 (3)社会工作应以整个社区为对象,以促进社区福利的全面改善为目的。 (4)社会工作进行的方法,不仅可运用社会个案工作方法,而且应运用社会群体工作、社区组织等方法。,五、现代社会保

12、障制度的建立,(一)英国的新济贫法 1834年,英国政府出台了济贫法修正案,史称“新济贫法”。新济贫法克服了旧济贫法中的一些流弊,如滥施救济,管理不善等。它废除了“院外救济”,尤其是流行一时的斯皮纳姆兰制。贫民只有在进入“济贫院”后,方可获得食物救济。而该院实际上是“劳动院”,工作繁重,待遇低下,食物很差,住宿拥挤。人们按年龄性别分居,这造成贫困者家庭被拆散,骨肉分离。没得到监工书面批准,不得外出或者接见来访者。这样,穷人除了万不得已,就不会来申请救济了。,残酷的一面!,(二)“基尔特”与“友爱社” 职业相同者基于互助精神组成团体,相互救济的制度。该制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为人寿保险的雏形,该制

13、度创始之初,有商人基尔特与工人(手工)基尔特2种,当团体中的会员死亡、疾病或遭受火灾、窃盗等灾害时,共同出资予以救济,以后,英国在基尔特制度基础上发展成立“友爱社”,对相互救济事项的范围和社员缴纳社费等都有明确规定。基尔特制度对以后人寿保险的确立和发展有重大影响。 -海洋文明的产物,(三)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十九世纪未、二十世纪初,各工业化国家先后建立了各种社会保险制度:疾病、工伤、老年、失业。,(四)对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意义 (1)国家通过制定法案或政策,执行对社会福利的管理,使作为间接社会工作方法之一的社会福利行政开始登场。 (2)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也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比较规范的

14、活动空间,从事福利服务的提供,并在这一过程中验证、提炼和发展具体的专业方法。,六、“福利国家”的兴起和发展,(一)“贝弗里奇报告” 它是社会保障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 它曾影响英国、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发展进程 被业内人士视为福利国家的奠基石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里程碑,为无数的经济学家和社会保障工作者所推崇、研究和学习借鉴 (二)“福利国家”的兴起-二战后,(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1)项目齐全:生育补贴,医疗保险。 (2)标准较高瑞典为最。 (3)国际化-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 (4)全民化 最近,福利国家制度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国际社会不得不对

15、其进行重新思考。为什么? 对中国社会的启示?,(四)对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意义 “福利国家”的出现,对专业社会工作的意义在于: (1)它使社会福利行政得到空前的发展。 (2)社会工作作为其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受到空前的重视,其提供服务的专业方法得到认可和发展。 (3)社会工作由主要面向弱势群体的专业开始成为面向全体国民的专业。,思考题:,比较学习各种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出现的社会工作实践,思考他们对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什么意义?,第二节 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一、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的依据 二、专业社会工作的起源及其初步发展 三、社会工作三大专业方法相继形成 四、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整合 五、21世纪的社会工作

16、,一、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的依据,格林伍德(E.Greenwood)在1957年提出的专业的五个基本特征便可视为判断标准。格氏认为,作为一门专业,其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是: (1)一套理论体系(a body of theory),即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或专业知识、技术。 (2)专业的权威(professional authority),专业人员对案主拥有判断的专业权,案主也可由这种专业的权威获得安全感。,(3)共同信守的伦理守则(code of ethics),即有一套共同信守的专业工作守则或信条,如客观、保密等。 (4)社会或社区的认可(sanction of the community),社会人士或社区居民承认该专业在一定范围内的权利与特权。 (5)专业的文化(professional culture),包括专业的价值观、象征符号、行为规范等。,二、专业社会工作的起源及初步发展,19世纪中后期起源于英国并活跃于欧美的“慈善组织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