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的规律讲义1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441827 上传时间:2019-08-18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7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发展的规律讲义1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社会发展的规律讲义1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社会发展的规律讲义1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社会发展的规律讲义1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社会发展的规律讲义1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发展的规律讲义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发展的规律讲义1(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联系,发展,矛盾(全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要认识自然界的奥秘,还要追索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究社会历史的规律,寻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如果我们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运用来观察社会历史领域里的问题,就表现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第一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唯心史观:人类社会发展是由人们主观意志决定,特别是杰出人物如帝王将相思想决定的,或者是上帝,神等决定的。他们实质都把精神

2、看成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没有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对社会历史的片面了解和物质生产实践的局限),2、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规律的原因,从实践出发认识人类社会,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找到了以物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基本含义,(见88页相关连接),A.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B.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下列现象属于社会存在的是( ) A.邓小平理论 B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 .生产

3、关系 D .生产力 E .“三个代表”的思想 F .自然地理环境 G. 文学艺术,BCDF,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城里的孩子真是好,有高楼、小车和电脑,还能天天上学,吃汉堡,幸福享不了,山里孩子真是好,有高山、白云和小鸟,可以不上学,不用辅导,幸福享不了,说明了什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对农村进城务工者认识的变化?,盲流,打工仔、打工妹,民工,城市建设者,以人为本的社会要求我们观念更新,给农民工、异乡人、乞讨者以更多的宽容和爱心。,北佬,社

4、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有时先于或落后于),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其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对独立性最突出表现),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也表现了社

5、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2)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其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 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实践观点,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既由它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又与他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等密切相关。 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 实践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疑难点讲解:,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要么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 (2)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 实质: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唯物主义历史观,(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物质,社会存在,意识,社会意识,决定,反作用,决定,反作用,包含,包含,(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划分历

7、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意识,决定,具有相对独立性,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促进,阻碍,小结,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想一想:,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人类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2)、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

8、会形态的更替。,P89 综合探究: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相互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状况性质; 变化发展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适合推动; 不适合阻碍,探究活动:请运用你所学过的中外历史知识, 举例分析说明这一规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 会的低级阶段),(约几百万年),(约3000年),铁制工具,(约1163年),蒸汽机电力计算机 原子能空间技术,社会化大生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发展状况的规律示意图,(约230年),石器,金属工具,生产力,生产关系,3、上层建

9、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含义: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 A 生产资料公有制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国家政权 D 社会意识形态 E 按劳分配制度 F 大机器生产 G 人民代表制度 H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I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BCDGH,(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相互关系?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服务于经济基础。 a.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当上层

10、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b.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促进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4、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人类社会就是在这两对基本矛盾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 两对基本矛盾在社会生活中地位作用不

11、是并列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是一切矛盾的物质根源。,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实现方式:,(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在分析阶级社会中的问题和现象时,要用阶级分析法(含义、地位),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1)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实现方式:,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具体

12、表现(P91),注意:,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解决方式,(1)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内容:,非对抗性的矛盾,其性质决定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即改革。,(3)实现方式:,(2)性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3)、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4、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1)、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 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性,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13、直接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发展,基本矛盾,阶级斗争 (在阶级社会里),改革(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小结:,小结,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基本含义,辩证关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解决方式,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2009山东卷23)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联

14、合发布的“2008年中国主流媒体十大流行语(综合类)”有:北京奥运、金融危机、志愿者、汶川大地震、神七、改革开发30周年、三聚氰胺、降息、扩大内需、粮食安全。这些词语在2008年的流行表明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人们的价值选择应以价值判断为前提 A、 B、 C、 D、 【解析】2008年的十大流行词语属于意识或主观认识范畴,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故选B;项不符合题意。,B,(2009广东卷26)2008年7月我国曾对15个副省级城市的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公益行动等文明指数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公布

15、后,促进了社会文明建设。这说明 A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B城市文明建设要突出地方特色 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解析:A错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决定于社会意识。B不符合题意。D错误,社会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故选C。,C,(2008上海卷9) “民生厚(生厚:生活富裕)而德正”,“仓廪实(仓廪:仓库)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古人这些话揭示了一个道理: A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生产 B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必然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 C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社会的生产关系就是社会的道德关系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获取有

16、效信息的能力。材料旨在强调“仓禀实”、“衣食足”对于“知礼节”“ 知荣辱”的重要性。前者是物质资料,代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故答案选C。物质资料的生产不包括精神产品的生产,A错误;B夸大了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性,B错误;生产关系与道德关系有着明显的区别,D错误。,C,(2007海南20)资源合理利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科学理论的创新能力 产业的合理布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A. B. C. D. 解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决定力量,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体,故应选B,科学理论属于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