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战略教材1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434831 上传时间:2019-08-18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2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发展战略教材1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区域发展战略教材1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区域发展战略教材1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区域发展战略教材1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区域发展战略教材1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发展战略教材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发展战略教材1(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区域发展战略,5.1 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 5.2 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 5.3 区域战略抉择,第一节 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战略的概念 区域发展战略的概念和特点 区域发展战略分类 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容 战略目标 战略方针 战略重点 战略措施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第五章 区域发展战略,战略的概念,战略这个词本是军事上的用语。 军事战略指对战争全局的谋略和谋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略研究已超出军事的范围,被引伸到经济、科技、教育、社会发展等领域。 战略,泛指带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谋划,第一节 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的概念,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在对分析、判断特定区域整体发展态势

2、的基础上而作出的有关区域未来发展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宏观谋划。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对一定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的问题所作的筹划和决策。 说得更具体些,是指在较长时期内,根据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估量,考虑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方面关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所要达到的目标、所应解决的重点和所需经历的阶段以及必须采取的对策的总筹划和总决策。 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全局性 战略性 长期性 稳定性 政策性,第一节 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分类,包括经济发展战略和空间开发战略:

3、经济总体发展战略通常把发展指导思想、远景目标和分阶段的目标、产业结构、主导产业、人口控制目标、各产业的比例和发展方向作为谋划重点; 经济部门发展战略主要是明确各部门的发展方向、远景目标、重点建设项目和实施政策。 空间开发战略是对上述内容进行地区配置,以建立合理的空间结构。 空间开发战略的重点内容是:确定开发方式,明确重点开发区域,确定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提出地域开发的策略和措施,制定区域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的地区安排。,第一节 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容1,战略依据 战略思想(指导思想) 战略原则 战略定位 战略目标,战略方针 战略重点 战略布局 战略步骤 战略措施,战略依据,上一层次的

4、规划 本层次的相关规划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区域相关政策、文件,战略思想(指导思想),主要阐述做区域发展战略所要遵循的依据、立足的基础、建设的思路、达到的目的等内容。,战略原则,科学规划原则 合理布局原则 优化结构原则 市场导向原则 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 建设“两型”社会原则 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容1,战略定位,内涵 是指在综合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区域发展在大区发展、国家发展以至于国际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和所承担的功能做出的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方向性的判断和定位。 遵循的原则 客观性;全局统筹;突出重点;动态演变,区域发展战略的内

5、容1,战略定位,内容 时间演进战略定位和空间格局战略定位 时间演进战略定位 正确判断发展阶段 合理确定阶段性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容1,战略定位,空间格局战略定位 是在综合分析特定区域的自然资源分布状况、区位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对区域的空间布局模式、功能分区、重点发展区域、城镇体系、基础设施等的空间布局。 空间格局战略定位的步骤如下: 判别空间结构现状特征; 构建空间格局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容1,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是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战略思想的集中反映,一般表示战略期限内的发展方向和希望达到的最佳程度。区域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一种长期的目标和总方向。 一般包括经济发

6、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资源环境与生态发展目标三类。 战略目标按期限可分短期、中期、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又称近期目标,一般5年左右;中期目标,一般以10年为期;远期目标,或叫长期目标,通常在20年以上。 战略目标具有预见性、综合性、长期性、层次性、实用性和地域性等特性。,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容1,战略目标体系 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大类。 总体目标是发展战略目标的高度概括,具有简洁明确的特点,体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的内容。 具体目标是以总体目标为依据而划分的具体指标体系,每项指标在时间尺度上又可分为近期指标、中期指标和远期指标。,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容1,战略目标核心结构 产业布

7、局最重要的核心结构 基础设施:生产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 城镇体系:明确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各城镇的性质和分工等,战略目标制定原则,1.目标要适中,既要有难度,又要有竞争性并现实可行。 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3.各时期各部门目标相互衔接。 4.突出重点,不包罗万象。,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容3,战略方针 战略方针是指实现战略目标的总的策略,总的原则,是规范地区发展行动的指南。比如一个区域的战略目标确定后,是采取全面推进,还是采取跳跃式的发展;是依靠自身力量为主,还是依靠外援为主去实现目标?这就是战略方针问题。 确定区域发展战略总策略 分析现有资源态势 把握未来发展方向 选择核心发展动力 建立未

8、来发展目标,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容2,战略重点 战略重点是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任务,它是关系到区域全局性的战略目标能否达到的重大的或薄弱的部门或项目。为了达到战略目标,必须明确战略重点。 具有稳定性、阶段性、普遍性和层次性的特点 战略重点的选择 重点产业:竞争优势领域;国民经济基础部门;高新技术领域;成功转型领域;有发展潜力的战略领域 重点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地区,战略重点的选择原则,一是竞争中的优势领域。 二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建设。 三是区域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四是经济转折时期的关键问题或扭转区域局面的关键因素。,战略布局,战略布局是指区域根据经济形势,结合自身的

9、实际情况和资源禀赋条件,对规划内容的空间布置格局,是实现既定环境和既定条件下的最佳布局。,战略步骤,为达到一定的战略目的而采取的有计划的行动次序。 任何有计划的战略行动都必然是有步骤的行动,前一个步骤为后一个步骤创造条件,使整个战略计划得以实现。采取恰当的战略步骤,是实施正确的战争指导的必要条件。 有的战略步骤与战略目的表里一致,例如为达到战略进攻的目的,采取集结军力的步骤。 有的战略步骤则是一种假象,将真实目的隐藏着,例如东击西谋略的运用。 有的战略步骤表面上是被动的,但却是争取主动的必要前提,例如在强敌进攻面前实行有计划的战略退却,是为了集结军力待机破敌。,战略步骤,邓小平提出的著名的我国

10、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000年,我们已胜利地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全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人均GDP达到848美元,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下一步将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程度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第三步阶段。,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容4,战略措施 战略措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步骤和途径,是实施战略的手段。 区域发展战略措施通常包括实施战

11、略的相应的组织机构、资源分配、资金政策、劳动政策、产业政策以及经济发展的控制、激励、协调等手段。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社会福利、社会文化、环境保护措施和协调地区关系、促进平衡发展的措施,常常成为战略措施的重要内容之一,且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容4,战略措施的内容 资源合理利用 基础设施建设 生产要素投入 科学技术发展 政策法规完善 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 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我国采取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即以内地为投资建设的重点,以缩小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差距,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均衡布局为基本目标,追求地方

12、经济的同步发展和自成体系”。 在建国后的25年中,国家先后在大西南、大西北地区投入2000多亿元,形成固定资产1400多亿,建成大、中型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2500多个。特别是在三线建设时期,东、西部的工业差距得到了进一步的平衡。到1975年,三线地区的11省区全民所有制工业固定资产原值在全国全民所有制工业固定资产原值总额中占的比重,由1965年的32.9%上升到35.3%;工业总产值在全国的比重,由22.3%提高到25%。全国将近1500家大型企业,40%以上分布在三线地区。1965年1975年间,内地工业总产值增长143.9%,快于沿海123.3%的速度;内地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的比

13、重提高由1965年的36.9%提高到1975年的39.1%。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建国后30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改变了以往的不合理的生产布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但是由于资本短缺、基础设施落后、传统供给等因素使“均衡”的发展战略难以为继。“三五”时期,沿海地区的投资额在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仅占30.9%,比“一五”时期下降了10.9个百分点,轻工业投资仅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4%,“四五”期间,仅占5.8%,造成很长时期的轻工业产品的严重短缺。其主要原因是: 第一,建国初期,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7%以上集中在占国土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狭长地带,占国土面积45%的西

14、北和内蒙古广大地区,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国的3%,占国土面积23%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和西藏,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国的6%。改变这种工业偏集中于沿海的状况,成为新中国领导人首要考虑的问题。 第二,迫于当时的国际形势,东南沿海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半月形包围圈”的封锁,工业基地偏集中于此对国家安全十分不利;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使加快战略后方的建设成为必然。出于对国防安全的考虑,生产力布局应以均衡为原则。 第三,在理论渊源上,这种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源自于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生产布局理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70年代末,理论界、中央决策层开始反思建国后30年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经验教训,得

15、出了以下几点共识: 1.经济发展应尊重其自身规律,不应强加其更多的人为及政治因素,经济发展应将效率放在首位; 2.由于我国各区域在自然资源、区位优势、生产力水平、技术条件和社会发展基础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从而也就在客观上存在着经济发展的“梯度推移”; 3.在促成经济增长的要素既定的前提下,提高单位要素的效率是唯一的选择; 4.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区位发展的选择与周边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基于上述认识,80年代初期以对外开放为特征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率先在东部沿海地区实施。 1980年五届人大第十五次常委会批准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并通过了广东省经济特区

16、条例。 1984年5月,在总结经济特区经验基础上,国家决定进一步开放从东北沿海一直到广东南海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同时在这些城市逐步兴办起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5年初,又确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以及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开辟为经济开放区; 1988年,决定兴办海南经济特区;同时,国家加大了对东部的资金投入。 至此,以加快沿海地区开放为特征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已基本形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得我国在整个80年代国民经济以超过12%的速率增长,90年代也未低于8%,而这主要得益于东部地区更高的增长水平。 与此同时,由于国家经济发展重心的“东移”,使得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绝对和相对差距迅速扩大。 1978年,中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人均GDP的绝对差距分别为153.6元和212.9元,到1990年分别扩大到700.1元和885.8元,1998年又分别扩大到4270元和5490.9元(当年价)。再从相对差距来看,在19831994年间,中国东部与中部地区人均GDP的相对差距系数由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