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道德发展讲义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421384 上传时间:2019-08-18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道德发展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教育心理学道德发展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教育心理学道德发展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教育心理学道德发展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教育心理学道德发展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道德发展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道德发展讲义(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 元认知策略 一、元认知及其结构 这种执行控制功能的基础是元认知。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控制。 1、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有关个人作为学习者的知识。 可分为三个方面:关于个体内差异的认识,例如,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能力及其限度等; 关于个体间差异的认识例如,知道人与人之间在认知方面以及其它方面存在种种差异; 关于主体认知水平和影响认知活动的各种主体因素的认识。,第二,对任务的认识。 在有关认知材料方面,学习者应当认识到,材料的性

2、质、长度、熟悉性、结构特点等因素都会影响我们的认知活动的进行和结果。 第三,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例如,进行认知活动有哪些策略?各种认知策略的优点和不足是什么?它们应用的条件和情境如何? 2、元认知控制是运用自我监视机制确保任务能成功地完成知道何时、如何做什么,元认知控制过程包括制定认知计划、监视计划的执行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二、元认知策略 1、计划策略 元认知计划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 2、监控策略 元认知监视是在认知活动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自己认知活动的

3、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且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 3、调节策略 元认知调节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二、资源管理策略 1、时间管理策略 (1)时间排序 (2)有效时间管理的使用 2、学业求助策略,第三节 学习策略的促进 一、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任何学习策略的使用都有赖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 (二)内化性原则 内化性原则是指训练学生不断实践各种学习策略,逐步将其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并能在新的情境中加以灵活应用。 (三)特定性原则 学

4、习策略一定要适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 (四)生成性原则 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生成新东西,程度高的策略有:给别人写内容提要、向别人提问、将笔记列成提纲、向同伴讲授课的内容要求。程度低的策略有:不加区分的划线,不抓要点的记录。 (五)效能性原则 不断向学生提问和测查,给学生评定成绩,以此促进学生使用学习策略,并认识到使用学习策略的效果。,二、常见的学习策略 1、划线 2、做笔记 3、写提要 4、PQ4R法 5、提问策略 (1)提问类型 (2)提问序列 (3)提问中注意的问题 事先计划好问题 提问的风格应该简洁、明确、主题性很强。 给学生时间思考。 要让学生保持悬念。 对学生的回答

5、应作出积极、及时的反馈。,三、策略促进的方法 1、直接教学 2、交互式教学 3、脚本式教学,品德的学习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 一、品德的基本界定 品德或道德品质,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 1、品德与社会道德 第一,品德所调节的是人的对社会、对他人有影响的社会行为。 第二,品德是与一定的社会规范或道德准则相联系的。 第三,品德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 第四,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映。 2、品德与个性,二、品德心理结构 (一)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又称为道德认识,包括对一定的道德知识的掌握,把这些知识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变为信念,并以此评价自己和他人的道德行为。 (二)道德情感 道德

6、情感是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和道德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四)道 (三)道德行为 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进行的各种具体行动,是实现道德需要、道德动机的手段。,三、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品德发展的实质就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逐渐内化,主动建构相对稳定的行为判断准则的过程。,第二节 道德发展的理论 一、道德认知的发展 (一)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道德的实质包括: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对人类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这是公

7、道的基础。 皮亚杰在研究中采用了他独创的临床研究法,在实验中向儿童提一些事先准备好的问题,针对儿童的错误回答,提出规律性的东西。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 (1)前道德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2)他律阶段 5-8岁的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根据外在标准,这一阶段的道德认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儿童认为规则是不变的,不理解规则是由人创造的; 评定是非时,态度极端,非好即坏,非善即恶; 判断行为好坏的根据是后果的严重性,而不看主观动机; (3)自律阶段 9-11岁儿童进入自律阶段,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来进行道德判断

8、。这一阶段的特点: 认为规则是由人们相互协商而创造的,因而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 根据行为的意图和后果来判断行为,即从行为的主观责任来作判断; 所提议的惩罚与所犯的错误更加相称。总的来说,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二)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理论,他们两人都肯定道德判断要以一般的认知发展为基础,都强调社会交往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在60年代,科尔伯格他采用道德两难故事,让儿童在两难推理中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例如海因兹偷药的故事。,他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

9、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对自身的利害关系。这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 缺乏是非善恶观念,以为恐惧惩罚而服从规范。从行为后果 来考虑问题,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 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对自己有利的就好,对自己不利就是不好。,(2)习俗的水平 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一直到青年、成年,个人由于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之实践,这时期又可分为两段: 第三阶段: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 “好孩子”阶段,希望得到别人赞许。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服从团体规范,尊重法律权威。,(3)后习俗

10、水平 超越了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了完全自律的境界。这个水平是理想的境界,成人也只有少数达到。这一时期也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强烈的责任心和义务感,法律是人定的,不适于社会时应修正。 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有个人的生存哲学,对是非善恶有其独立的价值标准,有超越具体原则的能力。 我国儿童道德发展研究协作组调查结果表明: 儿童经历了从客观判断(依据行为外在结果)过渡到主观性判断(依据行为的动机意向)的过程,转折年龄在6-7岁; 我国儿童摆脱成人惩罚的影响、根据行为本身好坏作出分析判断的转折年龄在8-9岁之间。,二、道德情感的发展 1、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 品德是

11、个性(人格)的一个方面,弗洛伊德认为,个性是一个整体,由彼此相关的它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道德行为的原动力来自超我的支配。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理想原则”。儿童道德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父母 很早就向儿童提出了社会化的要求。儿童将父母的批评和社会的批评内化成超我(俗称“良心”)。如果个体的行为违反了超我的意向,就会感到自责和内疚的心理压力。 艾里克森对人格与品德的发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和必要的修正。重视人格的心理社会发展,强调自我在人格结构中的作用。,自居作用、自我惩罚、内疚是儿童大的发展的强大动力。 2、人本主义情

12、感取向的道德教育研究 增强学生的六种能力: 沟通、移情、问题解决、批判、决策、个人一致 三、道德行为的发展 1、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1)抗拒诱惑(2)赏罚控制(3)模仿学习,第二节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一、品德的内化的三阶段 (一)社会规范的依从 依从即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性或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 (二)社会规范的认同 认同比依从深入了一层,它是对自己所认可、仰慕的榜样的遵从、模仿,个体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地接受了规范,从而试图与之保持一致,这已不简单是因为外部压力。认同是规范内化的深入阶段。 (三)社会规范的信奉 信奉是内化的最高阶段,学习者

13、对社会规范及其价值原则有了深刻的理解,并持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之成为自己的一种信念,与原有的价值观念一体化。对规范的信奉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而成了稳定的品德。,二、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首先,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品德的发展。 其次,父母的道德观念会影响儿童品德的发展。 另外,家庭人员构成与儿童品德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核心家庭有利于孩子品德培养。 (二)社会环境 首先,社会风气对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其次,电视、书刊等构成的大众传媒的影响。 (三)班集体与同辈团体 良好的班集体对儿童的品德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好的班风能够构成一种无形的影响力。另外同辈团体构

14、成了在父母 (四)自身的智力水平,三、品德培养的方法 (一)提高道德认知水平的途径 1.言语说服 (1)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 教育程度、说服效果 (2)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 以理服人,即用严密、条理的论证来说明。有时教师则需要以情动人,即在说明中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以情绪、情感的感染来打动学生。 2.小组道德讨论 小组道德讨论即让学生在小组中就某个有关道德的典型事件进行讨论,以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水平。小组讨论的内容一般是能引起学生争议的道德两难故事,帮助学生通过讨论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 3、道德概念分析,(二)道德情感的培养 1、共情(empathy) 是个体由真实或臆想的他人情绪、情感状态引

15、起的并与之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情感反应,是一种无意识的、有时又是十分强烈的对他人的情绪状态的体验。发展共情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表情识别(2)情境理解(3)情绪追忆 2、羞愧感 羞愧感是“人的良心受到谴责”这一心理状态赖以产生的基础。库尔奇茨卡娅认为,儿童羞愧感的产生意味着儿童个性正在发生变化,当它成为个性中一种稳定的东西时,就会改变个性的结构。,(三)道德行为的获得 环境、人和行为三者是交互作用的,人的行为是人借助于内部认知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儿童对榜样行为进行观察学习的结果。 1.观察学习 2.赏罚控制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要运用赏罚的办法培养品德。

16、 3.抗拒诱惑 抗拒诱惑是道德社会学习论的基本概念。道德意味着自我控制,抗拒诱惑实际上就是依据所学的社会规范在生活情境中约束控制自己的行为。 4.群体约定 5.道德自律,(四)品德的综合性培养方法 1、案例研究法 (1)呈现案例 (2)找出各种可能的选择 (3)估计各种后果 (4)探究 (5)作出决策 2、游戏和模拟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roleplaying)是一种是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学技术。,第三节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 (一)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 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是指学生个体或群体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严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行为。 (二)学生的过错行为 学生的过错行为是指学生个体或群体所发生的违反学校中校纪校规的行为。,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微观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影响 1、家庭的不良影响 (1)家庭结构的不良因素(自然、关系结构、不良意识、 人格缺陷) (2)家庭教育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