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应急机制提高处置公共事件能力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418591 上传时间:2019-08-18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5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立健全应急机制提高处置公共事件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建立健全应急机制提高处置公共事件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建立健全应急机制提高处置公共事件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建立健全应急机制提高处置公共事件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建立健全应急机制提高处置公共事件能力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立健全应急机制提高处置公共事件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立健全应急机制提高处置公共事件能力(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立健全应急机制 提高处置公共事件能力,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国务院参事 闪淳昌教授 2008年6月,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求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处置公共事件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干部进行必要的培训,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得到提高。,(一)深刻的启示 (二)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三)主要经验和教训 (四)加强“一案三制”建设,(一)深刻的启示 通过抗击非典斗争,我们比过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还不够协调;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和能力,极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

2、实,在紧急情况下工作不力,举措不当。我们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真正使这次防治非典斗争成为我们改进工作、更好地推动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2003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抗击非典斗争,给了我们两点深刻的启示: 一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统筹兼顾,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是一定要更加注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仅要健全公共卫生应急机制,还要在全社会的各个方面加快应急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3、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4年3月,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特别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在严峻考验面前,受灾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决按照中央的部署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奋起抗灾救灾,各级干部以身作则、靠前指挥,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迅速行动、全力以赴,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和公安民警勇挑重担、顽强拼搏,全国各地积极支援、众志成城,千方百计保交通、保供电、保民生,抗灾救灾斗争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事实再一次说明,

4、只要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和风险,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我国经历了一场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深刻启示 这次灾害警示我们,越是经济社会向前发展,越是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越是不能忽视可能发生的风险。我们要深入总结,举一反三,进一步增强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各种应急物资准备,进一步提高危机处理水平,真正把这场抗灾救灾斗争的经验转化为更好抵御风险的措施和能力。,2008年5月12日14:28四川汶川大地震,最高层的果断决策;

5、最快速的反应; 最有力的支援; 最广泛的动员和行动; 最开放的态度。,胡锦涛总书记在四川召开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面前不屈不挠、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只要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顽强拼搏,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夺取这场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二)严峻的形势和挑战,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政治和治安大局保持稳定。 公共安全形势总体稳定、趋于好转,依然严峻、任重道远 。,1,自然灾害严重。 由于特有的地质构造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年均死亡1万多人; 每年有3亿人口受灾; 年均

6、损失2000亿元; 年均倒塌房屋300多万间。,自然灾害种类多、频度高、 分布广、损失大,2,我国的事故灾难严重,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煤矿、交通等重特大事故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环境污染确实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温家宝总理,全国安全生产保持了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发展态势: 一是事故总量明显下降。 二是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明显下降。 三是重特大事故明显下降。 四是重点行业领域事故明显下降。特别是煤炭、交通等领域事故下降幅度较大。,事故灾难严重表现之一,一是事故总量大、伤亡大。 近10年平均每年发生各类事故70万起左右,死亡12万人左右,受伤70万人左右。 在各

7、类事故中,道路交通事故平均每年死亡9万多人,约占各类事故总死亡人数的80%;工矿商贸企业事故平均每年死亡1.5万多人,约占13%。,事故灾难严重表现之二,二是重特大事故多。 2001年至2005年,全国共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73起,平均每年发生15起;一次死亡1029人特大事故587起,平均每年发生117起。特别重大事故中,煤矿事故起数最多,平均每年发生8起,占58%;特大事故中,道路交通、煤矿事故平均每年发生42起,各占36%。,一次死亡10人以上重特大事故 (2000-2007年),事故灾难严重表现之三,三是环境安全形势严峻。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

8、在中国近20多年来集中凸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多区域、多方面、多形式的环境风险相对集中爆发,近几年出现环境事件高发的态势。,3,公共卫生事件仍然威胁着群众的生命和健康 有效防控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发生和蔓延,没有发生大规模传染性疾病。 多种传染病尚未得到有效的遏制。全球新发现的30余种传染病已有半数在我国发现,有些还造成了严重后果(特别是非典疫情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流行仍比较严重。爱滋病病毒感染者70万(亚洲第二,全球第十四),艾滋病病毒感染和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开始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结核病患者人数超过450万

9、,其中传染性肺结核病人约200万,80%在农村,每年死亡13万;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慢性病毒性乙性肝炎患者2000万;434个县存在血吸虫疫情,6500万人受到威胁,患者84万,其中晚期病人2.6万。,3,公共卫生事件仍然威胁着群众的生命和健康,新发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不断出现,对人民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农村卫生发展仍然滞后。艾滋病、结核病、肝炎、血吸虫病和地方病患者,大部分在农村。农村公共卫生面临传染病、慢性病和意外伤害并存的局面。农村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均高出城市一倍以上。 职业病危害呈上升趋势。 制售假冒伪劣药品、医疗器械等违法犯罪活动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10、由其引发的药品、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时有发生。 使用非食品原料、滥用食品添加剂和无证照生产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每年200起以上,造成200多人死亡,数万群众健康受到伤害。2007年食物中毒事件报告506起,中毒13280人,死亡258人。,大流感的风险分析,大流感(Pandemic Influenza),在中国也称流感大流行。它是流感,但不同于季节性普通流感。它是能导致全球爆发或流行严重疾病的新型病毒性人类流感。人们很少有自然免疫力,它易于人间传播。 据以往人类经验,平均每30-50年就会有一次大流感,上一次发生在1968年,现在已经40年,也就是说新一波

11、大流感的发生概率越来越大。 图1 20-21世纪世界大流感的时间历程,大流感的风险分析,世界卫生组织对以往大流感发生状况的分析认为,大约25%至35%的人口可能在大流感爆发时期受到感染,温和情形下全世界可能有200万-700万人死亡。中度严重乃至极端情形下全世界可能多达1400万到1.42亿人死亡。 大流行的威胁持续存在,但何时、何地、何种亚型、严重程度尚难预测。 因为大流行的不确定性,我们必须做好准备,提高应对能力。,4,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群体性事件持续下降,社会治安总体稳定。 在一些地方,群死群伤的爆炸、投毒等恶性案件时有发生,杀人、绑架等暴力犯罪不断(94万犯罪嫌疑人

12、)。 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 国内外极端势力制造的各种恐怖事件危及国家安宁。 境外涉我突发事件增多。,境外涉我突发事件增多,“走出去”企业超过1万家,在外劳务人员70多万人分布在近 200个国家和地区。 62个国家发生过涉我企业与人员的经济纠纷。 我公民在巴基斯坦、阿富汗、 约旦、伊拉克遭遇恐怖袭击和绑架事件。2004年以来境外发生的针对中国人的重大恐怖和暴力事件多达30起。(2007年4月24日在埃塞俄比亚,当地恐怖分子对我中原油田项目组发动袭击,导致9死、1伤、7人被劫持。 5次专机或包机接运遇难人员,成功解救3批次16名我国公民,页,综上所述,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

13、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每年造成非正常死亡超过20万人,伤残超过200万人,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人民币。公共安全形势严峻。,面临的新挑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再加上国际上政治、经济、军事、安全等因素相互交织,地缘、宗教和文化冲突与政治经济矛盾相互作用,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增加。,面临的新挑战,第一,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灾害的突发性; -城市灾害的复杂性; -城市灾害的多样性; -城市灾害的连锁性(次生、衍生灾害和灾害的耦合); -城市灾害受灾对象的集中性; -城市灾害后果的严重性(城

14、市抵御灾害的脆弱性); -城市灾害影响的放大性;,第二,现代工业、高技术和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在为国家和个人提供全新的发展机遇和生活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风险。水、电、油、气等生命线工程一旦被毁坏,可能导致重大损失,甚至导致社会秩序局部瘫痪。,第三,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流,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面临着新的挑战。国际经济贸易的不断扩大,加大了外来有害生物和疫病疫情入侵我国的可能。,第四,恐怖活动,恐怖主义的现实危害上升,际恐怖主义活动对我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现实威胁加大。 一是持续高发。2004-2006年全球600起以上。 二是范围

15、扩大。目前,有“基地”组织背景的恐怖组织网络散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俄等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加大。 三是手法多样。绑架、爆炸、募集资金、招募培训、甚至密谋大规模杀伤武器、生化等恐怖手段。 四是意识形态化趋势明显。,第五,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公共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迎接新挑战,第六,难以预料的全球性气候反常和难以控制的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国际减灾战略正在做重大调整。 由单项减灾向综合减灾转变 由单纯减灾向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转变 由减轻灾害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必须加强风险管理,立足关口前移

16、 由国家减灾向全球减灾和区域减灾转变 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和公民各负其责,特别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地震灾害链,次生灾害不可忽视,许多震例表明:强烈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有时是非常严重的,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死亡58420人,其中被次生火灾烧死或因躲火跳河而淹死的为95%。 * 1933年中国四川叠溪7.5级地震,造成6865人死亡;地震时山崩堵塞岷江形成堰塞湖,但45天之后大水冲决了堰塞坝,造成洪水,淹死下游2500多人。 * 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因有预报,只造成1328人死亡;但震后防震棚失火导致341人烧死,980人烧伤。 * 1976年内蒙和林格尔地震,因天气严寒,感冒、肺炎等病人达8000人;地震时压死28人,而震后因病或失火烧死为31人。,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