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心理的发展概述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416564 上传时间:2019-08-18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2.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婴儿心理的发展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婴儿心理的发展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婴儿心理的发展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婴儿心理的发展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婴儿心理的发展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婴儿心理的发展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婴儿心理的发展概述(9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第一节 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一、婴儿期的生理发展 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是儿童生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1婴儿期的大脑功能 (1)婴儿大脑形态的发展 脑重和头围 大脑的发育十分快,这主要表现在脑重和头围的变化上。,新生儿 6个月 1岁 23岁 7岁 9岁 成人 脑 重 390g 700-800g 900g 1000g 1280g 1350g 14001450g 与成人比 1/4-1/3 1/2 2/3 3/4 9/10 接近,婴儿脑重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婴儿大脑内部结构发育的情况,但由于每个婴儿的脑重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

2、,所以我们不能以脑重来衡量婴儿智力的发展水平,只要婴儿的脑重是处于正常值范围内的,就都属于正常发展。 头围是大脑生长和颅骨大小的主要测量指标,也可用来鉴别个体的某些脑部疾病。它是指齐眉绕头部一周的长度。,大脑皮质 婴儿大脑在胎儿早期就已开始发育。 婴儿出生时,脑细胞已分化(如细胞构筑区和层次分化已基本完成,脑细胞的数量接近成人),大多数沟回已出现(如大脑一、二级沟全部出现,三级沟也部分出现)。到2岁时,脑内各部分大小的比例已基本上类似于成人的大脑,白质已基本髓鞘化,并与灰质明显分开。,(2)婴儿大脑机能的发展 脑电图的情况 婴儿脑发育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脑电的变化。 不同意识状态的脑电波 脑电

3、波形态 频率(cps) 正常的意识状态 Beta () 1324 正常清醒状态,思考,灵敏地 解决问题 Alpha () 812 深度放松,脑内空白,静修状态 Theta () 47 轻度睡眠 Delta () 24 深度睡眠,脑电图的波形,正常脑电图的基本波形的频率和振幅 名 称 频 率(次秒) 振 幅(微伏) 波 813 20100 波 14 30 5 20 波 47 100 150 波 0.53 20 200,皮质中枢 婴儿大脑是按照其基因结构的顺序而发展的,遵循着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 头尾原则是指大脑皮层中控制头部的那些部分应先发展,而后是控制躯干的皮层部分发展,最后才是与肢体有关的皮

4、层部分开始发展。 近远原则是指大脑皮层是从控制身体中部开始发展,然后延伸到边缘部分。,大脑单侧化 婴儿大脑两半球在解剖和功能上都存在着差异。 大量的研究证明,大脑两半球确实存在明显的差异,如左半球属于语言优势区,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而右半球刚好相反,它主要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 所谓的大脑单侧化就是指在其大脑的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3)后天环境影响与婴儿大脑的发展 婴儿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婴儿后天接受的对其身体及神经系统实施的刺激影响其大脑相应区域的生长。 婴儿脑的可塑性 婴儿脑的可修复性,2婴儿生理发育

5、过程及其正常值 婴儿的生理发育指的就是个体从脱离母体后到第三年末内的身体各部分以及各种器官、组织、结构和机能的生长发育。生长是指量上的增加,如身长、体重和各器官的增长;发育是指质的变化,如各器官、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不断分化、成熟等。个体的发展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双重影响,所以个体的生理发展各不一样。但是个体生理发展的总体水平是一致的,即发展的正常值是一定的。,(1)体重 推算婴儿体重正常值的办法可根据以下公式: 16个月期间:体重(克)=出生体重+月龄600 712个月期间:体重(克)=出生体重+月龄500 1岁以后:体重(公斤)=8+年龄(岁)2 (2)身高 一般说来,刚出生时,足月新生儿

6、身高平均为50厘米,其中男婴比女婴略高。但婴儿的身高不如体重增长得快,第一年内增长25厘米左右,第二年内增长10厘左右。,二、婴儿动作的发展,个体在出生后的几个月中仅有两种身体活动: 一种是在人类种系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一系列无条件反射动作,如觅食反射、抓握反射、惊跳反射等,新生儿利用这些反射动作来与陌生的世界取得平衡.,研究表明,新生儿阶段的反射有40多种,常见的也有20多种,可分为两类: 1、对新生儿有明显生物学意义,即生来就有而后永远保持的反射 无条件食物反射:觅食反射、吮吸反射和吞咽反射 无条件防御反射:呕吐、喷嚏、眨眼、瞳孔反射 无条件定向反射:,2、对新生儿无明显生物学意义,即生来

7、有而后逐渐消失的反射 巴宾斯基反射(脚掌):8个月至1岁间消失 抓握反射(掌心): 把手指放在婴儿手掌上并轻轻压动,婴儿会抓住成人的手指,抓握的力量之大,足以承受婴儿的体重。 惊跳反射(莫罗反射): 手托新生儿,脸朝上,然后迅速下降,新生儿则伸直双臂,然后缩回紧贴胸前,握紧拳头。出生后一个月内这种反射表现明显,四个月消失。 游泳反射 把新生儿以俯卧的姿势轻轻放进水里,他的双手双脚会扑扑腾腾地作出非常协调的游泳动作。 行走反射 双手抱住婴儿,使其两脚着地,他会做出走路似的迈步动作。持续时间是从初生到2个月。,另一种是一般的身体反应活动,如蹬脚、挥臂、扭动躯干等自发性的、无目的、无秩序的活动,它们

8、是婴儿日后动作发展的基础。,(一)婴儿动作发展的特点 1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进程 婴儿动作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婴儿行走动作的发展和手的运用技能的发展。,(1) 手的动作的发展 3个月前:一些散漫杂乱的动作 34个月:不随意的抚摸动作 47个月:随意的抓握动作 56个月:眼手协调、五指分化 7个月之后:双手开始协调阶段 能摆弄物体; 能同时玩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 能双手配合,传递物体。 1岁后:逐渐能熟练、灵活、准确的运用物体。,1 前够摸动作 (新生儿) 2 顺向抓握 (34个月) 3把物品在两只手里倒来倒去 (45个月) 4 钳形抓握 (9个月左右),手的抓握动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随意

9、性,发展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五指分化抓取物体与视动协调活动对婴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 (2)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 (3)使动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协调活动,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拇指与其他四指分化和手眼协调动作通常在56个月期间出现,也因营养、健康、教养方式等环境因素而有所提前或滞后。,(2) 行走动作的发展 独立行走使儿童能够主动移动躯体,这是婴儿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独立行走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婴儿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 (2)主动行走可以扩大认知范围; (3)增加了与周围人的交往机会。 翻身

10、坐爬站立走,2、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婴儿动作发展受生物预置程序化的制约,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表现为: 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 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头尾原则:从上到下,即从头部开始向脚部发展。 (2)近远原则:从中心到外周,即从身体的中轴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 (3)大小原则:粗细指向,即从粗的动作向精细的活动发展,从大肌肉动作向小肌肉动作发展。,(二)格塞尔关于婴儿动作发展的研究,格塞尔进行研究工作的理论核心就是“成熟势力说”。他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即成熟与学习,其中成熟更为重要。 格塞尔认为某机能的生理结构未达成熟之前,学习

11、训练的效果是微弱的,只有在达到足以使某一行为模式出现的成熟状态时,学习才能起作用。 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1929年,格塞尔对一对双生子进行实验研究,他首先对双生子1和双生子2进行行为基线的观察,认为他们发展水平相当。在双生子出生第48周时,对1进行爬楼梯训练,每天作 10 分钟爬梯训练,连续 6 周,到第 52 周,他能熟练地爬上 5 级楼梯。而对2则不予相应训练。训练持续了6周,期间双生子1比2更早地显示出某些技能。到了第53周,当2达到能够学习爬楼梯的成熟水平时,对他开始集中训练,发现只要少量训练,2就达到了1的熟练水平。进一步的观察发现,在55周时,1和2的能力

12、没有差别(实验结果见图)。因此,格塞尔断定,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取决于生理的成熟。生理成熟之前的早期训练对最终的结果并没有显著作用。,三、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一)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 婴儿运用已有的动作模式和感知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获得对环境的最初的知识。没有动作,婴儿心理就无从发展。 (二)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婴儿动作的发展反映着心理的发展,通过动作发展的研究,可以了解婴儿心理发展的内容和水平。,(三)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 手的抓握动作和独立行走等动作的发展可以促进婴儿空间认知的发展。运动经验在空间认知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 (四)婴儿动作的发展促进了

13、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随着动作能力的发展,婴儿与周围人的交往从依赖、被动逐渐向具有主动性转化。动作的发展可以诱导婴儿社会交流能力的发展。,第二节 婴儿认知的发展,一、感知觉的发生和发展 (一) 研究方法的突破 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通过这种研究方法能够发现以前无法了解的早期感知能力。,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habituation-dishabituation) 婴儿的吸吮行为可作为评估指标。首先给婴

14、儿一个橡皮奶头供其吸吮,记下其吸吮频率的基线。 当一个新异的刺激(如声音)出现时,婴儿将产生定向反射,可能表现为吸吮行为的中断或频率降低。 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呈现,婴儿的定向反射将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消失,吸吮行为不再受刺激呈现的影响。(习惯化) 如果这时又出现另一个新刺激,婴儿可能又产生新的反射行为,吸吮行为再次发生变化。 (去习惯化),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通过一个特殊的观察小屋呈现刺激、观察反应并记录注视时间,发现婴儿早期就能够察觉刺激源。根据对不同刺激物注视时间的长短,还发现他们能够区别不同的刺激物,且对某种图形产生偏爱,如鲜艳的色彩、运动的物体、物体

15、轮廓线密集的地方或黑白对比鲜明处、正常人脸、曲线或同心圆图案等。 偏爱的注视可说明新生儿可能生来就具有某种预定的程序偏爱注视某些轮廓和图形。这些轮廓和图形承载的信息量较大,表明他们对所接触的外部事件具有选择性。,偏好方法,(二)视觉的发展 人对周围环境的信息大多数是通过视觉系统获得的。视觉主要是对物体所展现的复杂信息的察觉和辨认。 1视觉集中:研究发现,出生后3周婴儿的视线开始集中到物体上,理想的视焦点是距眼睛约26厘米处哺乳时母亲的脸与婴儿眼睛的适宜距离。 2视觉追踪:出生1248小时的新生儿中有34可以追视移动的红环。,3颜色视觉:出生后15天就具有颜色辨别能力,34个月的婴儿颜色辨别能力

16、基本上趋近成熟水平。 4对光的察觉:出生后24 96小时的新生儿就能察觉光的闪烁。 5视敏度:在出生后24小时只有成人的13100,其后开始稳定发展。有的研究认为视敏度发展最快的时期是7岁,也有人发现在10岁以前视敏度仍有明显发展。,新生儿的眼睛还不能准确地聚焦;由于视敏度不够,导致分辨能力差,新生儿还不能利用眼的聚焦功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新生儿眼里,一个距离6米的物体,相当于成人从200米远看这个物体。我们成年人看较远的东西不清楚,看较近的东西清楚,而新生儿则不同,在他们眼里,一个东西不管距离1米还是距离10米,他们都看不清楚。这是因为,他们的晶状体不能聚焦,他们不知道在身边有东西需要留意。即便是从近处看人的面孔,也是模糊的。,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