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讲义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410919 上传时间:2019-08-17 格式:PPT 页数:124 大小:5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讲义(1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 发展,就区域空间而言,主要的地域单元是城市和乡村,而城市是整个区域的核心,又是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组织者。因而在整个区域经济学研究当中,城市经济的研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第一节 城市的内涵,一、一般解释,城市作为一个与乡村相对的概念,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对城市的具体解释,在不同的场合因其着眼点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地理学的解释、社会学的解释、统计学的解释等。,在中国,“城市”一词源于“城”和“市”的基本内涵。 “城”在古代汉语中指一定地域上用作防卫而围起来的墙。 “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城市是一个极抽象的概念,泛指与乡村相对的一种聚集地、经济空间、组织制度与结构

2、、生活景观等等。,二、经济学解释,一个座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并与域外相互联系的网状系统。巴顿,城市是一个内部相互作用的各种市场(劳动、土地、运输、服务)的空间交织,而且是区域经济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三、基本特征,1.空间上的密集性:密集性是城市所特有的根本属性之一。 2.经济上的非农业性:这是城市的经济特性。 3.构成上的异质性:这是城市的社会属性。,四、城市的界定,(一)世界主要国家对城市的界定 (二)城市化地区的界定 (三)中国对城市的界定,(一)世界主要国家对城市的界定,1、根据人口集聚的规模来确定 *联合国人居中心规定:市(C

3、ity)的人口数量最低标准为20000人;镇(Town)的人口规模最低标准为2000人。 2、根据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来确定(加拿大:人口密度大于390人/平方公里为城镇) 3、根据人口规模和产业人员结构来确定(荷兰:男子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小于20%),4、根据行政级别来确定(埃及:省和地区的首府为城镇) 5、根据城镇的特征来确定(马耳他:没有农业用地的建成区为城镇),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城镇人口下限标准,(二)城市化地区及其界定,1、城市化地区 城市化地区由中心城市和它周围地区人口密度在1000人以上的密集居住区两个部分构成,合计人口在5万人以上。 2、标准大都市统计区(SMSA) MSA是指具备

4、如下两个特征的地区: 第一,至少包括一个5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城市化地区),总人口至少10万人。 第二,加入大都市统计区的周围地区必须满足如下通勤条件:居住在周边地区的人口中至少有15%在中心城市工作,或者在周边地区就业的人员中至少有25%居住在中心城市。,不同国家的MSA状况,美国: “基本大都市统计区(PMSA)”:人口在100万以上,包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城市化地区; “综合大都市统计区(CMSA)”:包含有几个基本大都市统计区的复合体。 1984年美国一共有256个MSA 、73个PMSA和21个CMSA,大都市地区的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6%,大都市人口占全国的76%。 日本:人口集中

5、地区 加拿大:国情调查大都市区(CMA) 英国:标准大都市劳动市场区(SNLA) 澳大利亚:国情调查扩展城市区(CEUD),(三)中国的城镇设置标准,1、城市设置标准 2、建制镇的设置标准,1.城市设置标准,2.建制镇的设置标准,具备下列两个条件之一的可以设立镇的建制: (1)区县级地方国家机关,均设置镇的建制。 (2)总人口在二万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二千的,可以建镇;或者总人口在二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也可以建镇。,第二节 城镇职能,一、交易和城镇形成 二、城镇的经济职能 三、城镇的其他职能,一、交易和城镇形成,1、交易及交易制度,(1)人的行

6、为是为了获得满足,理性行为是满足最大化。最有效的方式是分工和专业化。有分工就有交易。 (2)满足的出发点不同,交易的动机不同。交易行为复杂产生交易成本,交易活动越多,交易的成本越高。,(3)交易制度,降低交易成本。包括市场管理制度,也有企业制度、产权制度等。 例如: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机会主义等行为使得交易成本很高。企业的存在,能够降低交易成本。,2、集市的产生,(1)运输、信息传播产生交易的空间成本; 只要存在空间距离,人们完成一笔交易时,总比位于市场区的交易者付出更多的费用,这种费用是由于空间距离,更确切地说是由于时间距离而产生的。,(2)供求不一致产生等待所造成的时间成本。通过一种约定,可

7、以很好的解决空间和时间问题。 集市的出现正迎合了这种需求。有交易需要的人定期定点进行,各取所需,互通有无,使自己得到更大的满足。,3、城镇的产生,(1)交易成本进一步降低交易场所设施不断更新。 (2)专门为交易服务的产业出现。 货币的出现,促使商人的出现,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三次大分工,即商业从物质生产部门中分离出来了。,(3)为了更好的实现交易,生产向集市所在地集中。 (4)为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人口随着聚集到集市。 非农化进程脱离对土地的依赖,加快了这一过程城镇出现。,二、城镇的经济职能,1、贸易中心职能,贸易和市场是城镇的基础职能,各种物资的集散地和对外辐射地。 城镇的级别越高,大宗的批发

8、贸易和对外市场联系越强。,2、服务中心职能,最初是为了当地的生产和贸易服务,产生了专门的服务机构和从事服务业的人群。 后来不仅对内服务,还对外周边区域服务,替代了物流进行对外经济辐射。,3、信息中心职能,物流和服务的集中,必然导致通讯、交通事业的发达,城镇称为信息的中转站。 开始是以物流和服务为载体,后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科技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信息产业独立。,4、生产中心职能,制造业向城镇的聚集,可以更好地获得规模和聚集经济效益,成为制造业的大本营。 处于发展中期的城镇,其生产职能往往非常重要,随着工业化的普及,才开始下降。,5、金融中心职能,城镇工商业的发展,储蓄、结算、汇兑、投资等

9、对于生产经营变得非常重要。 金融业越来越有利可图,并逐渐成为其他各业的基础。,三、城镇的其他职能,1、政治职能,首都,首府。 2、军事职能。军事重镇,要塞,边防。 3、文化职能,大学城,艺术城,宗教圣地。 4、旅游名胜,疗养和度假。,第三节 城市的形成,一、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 对于城市形成的原因,历史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对此有不同的解释。,(一)比较利益 这里主要指区域比较利益,它是城市形成的第一源动力,是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比较利益只有在交换的条件下才能够实现。),比较利益的存在为市场交换提供了可能,于是就为另一类专业分工商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10、。 为了节省运输成本,商人便在交通运输的特惠点聚集起来,形成集市,最终导致了早期城市的产生。,(二)规模经济 是城市形成的又一基本经济力量。可以说,大多数城市的出现均源于大规模活动的经济利益。,又称规模利益。规模指的是生产的批量,伴随生产能力的扩大而出现的批量的扩大;规模经济是指,规模的收益递增现象,具体表象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向下倾斜。因此,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使单位成本(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规模经济的四个层次,一是工厂plant的规模经济,最初从设备,生产线等个别生产过程的规模,称为工厂的规模经济。 二是企业Firm规模经济,即实行纵向一体化的企业组织,如股份公司,控

11、股公司、大型企业集团的出现使若干工厂联合在一个经营实体中所形成的经营规模的扩张。从企业结构上看,是多部门的企业,导致成本下降,效益提高;从市场角度看,提高了市场集中度。,三是产业industry的规模经济,产业密集便于提供各种基础设施与各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专业人才、专业服务以及各种专门零部件生产集中都带来规模经济。 四是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使国际贸易的范围更加广泛,如瑞士的手表生产。,(三)聚集经济 如果说比较利益和规模经济为城市形成创造了初始条件,那么聚集经济则为城市的 形成提供了直接推动力,它是多样化的厂商、居民及相关组织单位得以聚集,推动城市形成并使之不断膨胀的根本力量。

12、,聚集经济也就是外部经济。“往往能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即通常所说的工业地区分布而获得。”(马歇尔),外部经济是指某一经济行为者带来的,他本人无法占有而其他人占有的利益。这种外部经济,在各种企业集中的地区(城镇)更为明显,“当一种工业已这样选择了自己的地方时,他是会长久设在那里的。因此从事同样的需要技能的行业的人,互相从邻近的地方所得到的利益是很大的”。,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因此他就成为更新的思想的源泉。 不久辅助的行业就在附近的地方产生了,供给上述工业以工具和原料,他为组织运输而在许多方面有助于他的原料的经济(马歇尔;同上)马歇尔论述了外部经济的各个方面:,(1)在聚集

13、区里,众多厂商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可以节约基础设施的建设费用,降低辅助行业提供服务的成本。 (2)技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在聚集区,人际频繁交往,专业技术和信息传播很快,企业间相互学习模仿,成本很低。,(3)形成较高效率的地方劳动力市场 (4)促进企业合作 (5)通过竞争提高效率。恩格斯说:二百五十万人聚集在一个地方使二百五十万的力量增加了一百倍。,二、城市形成的经济机制,人口和企业是如何在空间上形成聚集的?聚集的空间是如何选择的?这些问题的本质是城市的形成机制问题,也就是资源的空间配置机制问题。,1.习俗机制。即习俗经济下的资源配置机制。在习俗经济中,资源的配置是由传统、习惯及王权或宗教力量所决

14、定的。,2.市场机制。即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机制,是决定城市形成的最重要的机制。 3.计划机制。市场机制是在城市规划和控制之下发挥作用的。 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的混合作用是近现代城市形成的主要经济力量。,三、城市形成的其他制约因素,1.生产力发展水平 2.交通技术和方式 3.市场区 4.地理位置 5.人口、资源的地理分布,第四节 城镇体系,一、城镇体系概述 二、城镇规模体系 三、城镇空间体系 四、桑托斯的城镇职能体系,一、城镇体系概述,1、城镇体系(urban system),指在一定区域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职能各异、规模不等、相互分工又密切合作的城镇组成的空间体系。 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

15、 整体性、等级性或层次性、动态性,2、城镇体系的层次性,城镇等级序列: (1)国家级城市体系。大城市可以为全国服务。 (2)地区城市体系。 (3)地方城镇体系。中心城镇所在区域服务。,3、城市场理论,城镇在区域内经济、文化和政治生活中的影响,随其职能不同、相互之间距离的远近而不同,这种影响,就如同磁力场一样,被称为城市场。 强调各城市场之间相互作用和关联。,二、城镇规模体系,(一)城镇规模分布统计上的规律性,在一个区域内,城镇的位次排列与其数量一般呈现显著的反向关系,呈金字塔形分布。 这种分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顺序-规模法则(Rank-Size Rule),即城镇人口与其序列之间

16、的关系遵循一定的规律性。 公式一: P*R=K 其中P=城镇人口数,R=在区域内按照人口规模排列的位次,K=常数。,公式二:,令K=P1 P=P1/R P1是该区域内按照人口规模排列为第一位或首位的城镇人口数。第2位城镇的人口是首位城镇人口的1/2,第10位城镇人口是首位城镇人口的1/10。,公式三:,以q为参数,修正后的公式: P=P1/(R*q) 当q=1时,与上述公式相同。经济发达国家,自然增长。 当q1时,第一位城市比其他城市规模大得多,是首位型城市体系。墨西哥,贫富差距显著。当q1时,城市人口分布较均匀。幅员辽阔的国家,中国。,(2)城市指数,四城市指数: S4=P1/(P2+P3+P4) =大约1 十一城市指数;S11=P1/(P2+P3+P4+P11)=大约1。 P1、P2、P3、P4、P11:指按照人口数自大而小排列的第n位次城镇的人口数量。,(3)城市首位度(Law of the Primate City),首位城市:区域内人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