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孟子二章资料富贵不能淫ppt资料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5409900 上传时间:2019-08-17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4.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1.孟子二章资料富贵不能淫ppt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21.孟子二章资料富贵不能淫ppt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21.孟子二章资料富贵不能淫ppt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21.孟子二章资料富贵不能淫ppt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21.孟子二章资料富贵不能淫ppt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1.孟子二章资料富贵不能淫ppt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孟子二章资料富贵不能淫ppt资料(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孟子二章,孟子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富贵不能淫,孟子,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 节奏。 2.结合下面注释,读懂文意。,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 大丈夫

2、哉?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安静,疏通文意,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太平无事。”,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你,去,到,谨慎,疏通文意,孟子说:“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3、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使 动摇,使 迷惑,使 屈服,把顺从作为准则,是妇人的做法。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课文分析,2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是如何看出来的?这两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敬仰、崇拜、羡慕。从反问

4、句式、副词“诚”以及对他们能力的夸张性描述上可以看出来。应该以一种肯定、赞叹并试图得到听话人认可的语气来读。,3. 孟子并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的反驳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分别应该以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两个层次。“是焉得为大丈夫”至“妾妇之道也”为第一层,反驳景春的观点,认为公孙衍、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主上的“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 “居天下之广居”至“此之谓大丈夫”为第二层,正面提出何谓大丈夫。 前一个层次应该读出不屑、轻蔑和鄙视, 后一个层次应该读得慷慨激昂、掷地有声。,4.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大丈夫?,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

5、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5.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 (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是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6.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区别?,“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 “大丈夫之道”表现为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1.谈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拓展延伸,2.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拓展延伸

7、,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士:狱官 译: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和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被举荐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场上被赎回,用为大夫,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任:责任,使命 是人:这个人 苦: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

8、:使动用法,使饥饿 拂:违背 乱:使动用法,使混乱,扰乱 所以:通过的途径,用方法 动:使震撼 忍:使坚忍 增益:增加, 曾:同“增” 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恒:常常 过:名词作动词,犯错误 衡:通“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征:显露,表现 色:脸色 喻:被动用法,被了解 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状语后置 译:一个人常常犯

9、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入:在国内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出:在国外 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敌对国家 译: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懂得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侵扰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就往往会灭亡。这样以后才能明白忧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灭亡的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六个人,共同的特点,1、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

10、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2、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3、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排比举例,推断 归纳,结论,人才,艰苦的磨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常常处在困境, 才能不断奋发,常常没有忧患, 往往遭至灭亡,经受磨炼的益处,个人,国家,正,反,小,大,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证过程: 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 即特殊论据 一般论据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和”的名言警句,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先秦孟子 2、团结就是力量。谚语 3、人心齐,泰山移。中国谚语 4、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俗语

11、5、二人同心,其力断金。易经 6、民齐者强。荀况,关于“忧患意识”的名言警句,1、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王安石 2、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易经 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 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 5、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6、安不忘危,盛必虑衰。汉书 7、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8、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北宋文学家张载 9、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孟子 离娄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请将你的思考写成文,题目自拟。,仲尼厄而作春秋,韩非囚秦,而作说难、弧愤。,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无论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老鹰的幼雏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赶出家门,独立成长,你觉得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