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理论及其形成背景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404307 上传时间:2019-08-17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司理论及其形成背景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公司理论及其形成背景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公司理论及其形成背景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公司理论及其形成背景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公司理论及其形成背景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司理论及其形成背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司理论及其形成背景(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公司理论及其形成背景 兼论企业家与经理的区别,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毛蕴诗,摘要:,本文从“雇主的企业企业家的企业经理的企业”演变过程出发,区分三种企业不同特征,探讨现代企业内涵与现代公司理论形成背景,述评现代公司理论核心问题所有权与控制权关系五种主要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经理行为理论、决策行为理论、股东权益理论与利害关系者权益理论的主要内容与不足。最后特别就企业家与经理不同角色进行了识别。,一、问题的提出什么是现代企业,企业家与职业经理的区别何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企业体制创新、体制转换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摆在理论工作者与实际管理人员面前的重要任务。考察相关理论研究,发现对于现代企业特征

2、,对现代公司理论讨论未能以现代企业的形成和所形成的现代企业为背景。人们讨论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并未真正识别什么是现代工商企业,对现代公司理论本身及其进展未能很好把握。这些不足不能很好地为企业改革提供理论支持,而且带来概念上的混乱。,二、雇主的企业企业家的企业经理的企业,钱德勒系统研究现代工商企业兴起过程及由此形成的经理阶层与经理式资本主义。论述企业由“雇主的企业(owners enterpris)企业家的企业(entrepreneurial or family enterprise)经理的企业(managerial enterprise)”的成长历程。,雇主的企业:,公司规模不大 出资者(老板)

3、管理公司。 股权由少数人或家族掌握。 极少雇用两三个以上管理人员。,企业家的企业:,股东往往是创业企业家家族成员、朋友和关系较深的商业伙伴 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密切监控。 家族企业规模可发展到相当惊人程度。 中下层管理,甚至一些上层管理由支薪经理担任。 出资者基本上保持对企业控制。,经理的企业:,钱德勒认为“由一组支薪的中高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单位企业可适当地称之为现代企业”。 世界著名家族大公司,如福特,威斯汀豪斯、柯达、杜邦,奔驰、西门子、菲利浦、罗尔斯罗伊斯、松下等,家族所占股份很微小,家族成员退出了上层管理的历史舞台,成为典型的现代企业。 家族企业向现代公众公司过渡有短有长,一般超过三代

4、或四代,少数公司:如莱维斯特劳斯公司、罗思柴维尔家族、杜邦等是6代或7代家族企业。 1963年,美国200家非金融公司没有一家公司的股份被某一个人、某一家族或某一集团掌握80%以上。没有一家公司是由某一个人所控制。有169家或845%是由经理控制。,表1 雇主的、企业家的、经理的企业的不同特征,- 雇主的企业 企业家的企业 经理的企业 出资者 雇主 企业家及少数商业伙伴 众多的股东 创业者 雇主 企业家(工业资本家) 早期的出资者 企业规模 较小 较大、大 大 企业结构 单一单位 较多单位 多单位、多元化(业 务、地域)层级结构 筹资方式 内部积累 主要是内部筹措 也利用公开市场 企业控制者

5、雇主 企业家、出资者 经理阶层 支薪经理 少量中下层管理 中下层、部分上层管理 全部管理工作 -,三、现代工商企业与经理阶层的形成,现代工商企业出现由出资者所担当的管理人员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已不能满足需要。随着现代企业的数量与规模的扩大,逐渐形成职业阶层与职业经理市场。 经理阶层形成与成熟的标志:职业经理协会、管理专业协会、会计师协会等的发展;工商管理教育普及,如商学院、管理学院、工商管理(MBA)教育的发展。,四、现代公司理论是面向经理的企业的理论,大公司的所有权与上层经理的管理相分离,这带来问题:如何确使作决策的经理关心所有者的利益而不是经理与其他利害关系者的利益。 现代公司理论重点是研究出

6、资者、经理以及其他利害攸关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解释现代公司上层经理行为的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存在解决如何力图使公司经理能够对其他的公司资源的贡献者所负有的责任问题。,(一)委托代理理论 (PrincipalAgent Theory),经理从事公司日常经营管理,他们比出资者拥有更多关于公司绩效的信息。 经理不可能总是按照委托者最佳利益行事。对于严格的契约,代理人也可能背离委托者利益,因为合同的有效性受到了有限理性与道德风险的约束。 同时,未来存在许多不肯定性,经理也可以控制合同实施方面的信息。,(二)经理行为理论 (Managerial Theories),该理论认为经理往往追求令人满意的

7、利润而不是最大化利润。组织的松懈、X-效率、销售最大化和费用偏好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和观点。,第二种观点:从权钱偏好出发对经理的自主行为进行分析。马瑞斯认为经理有三个支配性的动因:收入、地位和权力。威廉姆斯认为上层经理的目标包括: 薪金加上其他形式的补偿,如豪华办公室 向经理汇报的人数与地位 对投资的控制 鲍莫尔与威廉斯的模型存在若干不足。因为销售最大化、管理松懈、经理自行作主的投资和过多的管理办公费用等难以识别。,(三)决策的行为理论(Behavioural Theories),决策行为理论强调决策过程而不是目标。认为公司极少由某个人进行决策,而是由具有不同目标(如市场份额、研究、利润)的群体

8、、部门组成 ,所以组织决策能力、信息、目标等方面存在局限与冲突。,Cyert & March认为公司是个人与组织的集合体,个人与组织,(直接或间接地)处于不断的讨价还价过程,以获得有关业务范围、特殊政策和酬报的承诺。这一过程并不消除管理组织之间的冲突。销售目标要求定低价,而利润目标希望定高价。销售和生产方面偏好高投资,而从利润考虑则希望低投资等。,Cyert & March认为可用以下方式处理冲突: (1)给定合理界限,可以制定令人满意的目标而不是最大化目标 (2)组织松懈的存在(现有资源与必要的需求间差距)允许改进某一目标而不致害及另一目标 (3)运用规范的程序可以缓减冲突的程度,(四)股东

9、权益理论(Shareholder Capitalism),股东权益理论的观点认为,股票一市场通过对绩效差的公司进行接管有助于改进公司绩效。 这些趋势增强了出资者的权力,并体现为80年代的三个企业经营特征: (1)缩小规模,减少工资支出而给股东更多的收益分配 (2)以低工资和较差的工作条件为特征的灵活工作制度 (3)公司报告强调股东最大收益的重大转变,(五)利害关系者权益理论(Stakeholder Capitalism),该理论认为公司有重要义务来平衡股东与其它利害关系者,特别是雇员,也包括供应商、客户和更广泛的社区之间的利益。 按照布莱尔的观点,利害关系者是那些为公司专用化资产作出贡献而这些

10、资产又在公司中处于风险状态的人和集团(Blair 1995),休顿、凯,及布莱尔的观点,休顿(Hutton) 和凯(kay)强调企业植根于社会,支配企业行为的价值观不可能与业务活动分离。企业无论大小都是通过一个合作的网络起作用,自私行为有损企业职能,而关系则通过信任与承诺而凝聚。 其要点在于:公司与有利害关系的每个人都建立长期关系,这些公司是最成功的; 布莱尔(Blair)认为,当公司经理的职责是最大化企业总的财富创造,而不仅仅是最大化股东的利益价值时,经理人员就必须重视公司的决策和行为对所有利害相关者的影响。,利害关系者权益理论的优点:,较长期承诺使雇员有较强动因将时间精力投资于公司内有价值

11、的技能。 把雇员视为团队的一部分并让其参与公司战略决策有助于创造合作环境,并能确使面临困难决策(例如裁员)时得到雇员方面支持,。 相互持股使客户和供应商等的长期承诺关联起来,并使之顾及从事数年后才可收回的投资。 股东,特别是银行对于公司的承诺使之能在公司遇到问题时尽力去找出问题,而不是象在英、美一样只是出售其股票而已。,对利害关系权益理论的批评,该理论很难适用于不同文化的英、美资本主义。 在迅速变动的世界,公司既不期望也不愿意长期雇佣其雇员。90年代成长起来的所有新的大型企业,诸如微软(Microsoft)、网景(Netscope)和奥诺克(Oracle)均出自于美国企业文化背景,而不是来自于

12、德国或日本。,更具体的批评有以下三点:,相对于股东有明确的产权关系而言,利害关系者的权利不明确 从空间看该理论适合于德、日式经济,适合于大的、过去发展起来的大规模的产业而不是新兴的下一世纪产业 假定英、美银行会象德、日银行一样帮助公司制订长期计划。,五、 进一步的分析与例证,公司很大程度上是由具有不同动机的职业经理所控制的事实,必须认真考虑怀疑公司仅追求单独的利润目标的程度。信息的不对称使现实中所有者不能对上层经理的自主权有多大约束。 因此,上层经理的行为就远不止是简单的利润最大化所能解释的。,90年代以来,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开始受到重视,并对公司治理所涵盖的

13、内容也有了更广泛的讨论和认识。 过去人们曾将公司治理狭义地理解为有关董事会的结构与股东在董事会决策中的权利。 今天人们对公司治理已有更为广义的理解。例如,布莱尔(Blair)认为它是“一种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的有机整合。 这一整合决定上市公司可以做什么,谁来控制它们,这种控制是如何进行的,它们从事的活动所产生的风险与回报是如何分配的。”,80年代初以来,美国对所发现的代理问题作出了更多的报道,在此压力下,许多公司力图减少所发现代理差距,而进行重构(Restructuning)。 研究表明,美国的企业重构压力比德国要大,因而,企业重构也比德国企业要早。 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美国出现了“因机构持股者觉醒”而将通用汽车公司、IBM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等业绩不良公司董事长、总裁赶下台的一连串“地震”。沉没的股东权力重新回到股东手中。获股东压力下的是美国企业竞争力重新成为世界第一的重要原因之一。,表2 经营目标优先度,表3 日本企业利害相关者的 影响力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