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经络推拿(附图)及常见病的推拿方法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5393354 上传时间:2019-08-1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经络推拿(附图)及常见病的推拿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儿经络推拿(附图)及常见病的推拿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儿经络推拿(附图)及常见病的推拿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儿经络推拿(附图)及常见病的推拿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儿经络推拿(附图)及常见病的推拿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儿经络推拿(附图)及常见病的推拿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经络推拿(附图)及常见病的推拿方法(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儿经络推拿(附图)及常见病的推拿方法 无冬之夜7 回复 收起回复 4楼 无冬之夜7 推拿方法1. 开天门:医者用两手大拇指指腹自眉心交互推至前发际,推24次,常作为每次推拿的第一个步骤。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可以治疗感冒、发热、头痛、惊风、神疲乏力等症。2. 推坎宫:用两手大拇指指腹沿眉毛上缘向两侧分推至眉梢,一般分推24次,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二个步骤。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可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目赤痛等症。3运太阳:用两手大拇指指腹分别按在两侧颞部太阳穴上,作轻柔缓慢的环形移动,向眼方向运为补,向耳方向运为泻。般运24次,每运3次后轻轻按一下,常用作每次推拿治疗的第三个步骤。

2、有发汗、止汗、明目醒神等作用。4. 掐总筋:用大拇指轻轻按掐腕横纹中点,另一手握住患儿手指轻轻摇其腕关节,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四个步骤。有清心火、止惊搐、畅四肢等作用,也可用于口舌生疮、潮热、感冒鼻塞、四肢抽掣等症。5分推大横纹:用大拇指指腹自总筋向两侧分推,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五个步骤。有调和气血、止泻痢、除寒热、去腹胀、通二便等作用。可治疗惊风、痫症、昏迷、抽搐、泄泻、痢疾、黄疸、咳嗽、痰喘等症。6. 拿肩井:一手捏拿小儿的肩井穴,另一手握住小儿食指和无名指,将上肢伸摇数次。不论何种病症进行推拿治疗,都以本法作为结束手法,所以又名“总收法”(收诊法)。拿肩井有畅通一身气血等作用。7. 推五经:

3、五经指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五个穴位,分别位于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远端指节的指腹上,在这些穴位上运用推法治疗,可以调整各脏功能,并治疗相关的疾病。诸如:(1)消化不良、呕吐、腹泻、食谷不化、痢疾、便秘、疳积等多属脾经病变,治疗时推脾经,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泻,一般多采用补法。(2)惊风、抽搐、烦躁、气逆、胁痛、目赤等多属肝经病变,治疗时推肝经,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泻(清)。一般说来,肝经宜清不宜补;如需用补法时,应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法代替。(3)心悸、怔仲、贫血、高热神昏、弄舌、小便赤涩、口舌生疮等多属心经病变,治疗时推心经,以旋推为补,直推或掐之为泻(清)。一般说来,心经宜清不

4、宜补,补之恐动心火;如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法代替。(4)咳嗽、气喘、痰鸣、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多属肺经病变,治疗时推肺经,以旋推宜补,直推为泻。(5)遗尿、尿频、骨蒸盗汗、虚喘、小便不利、下肢痿软等多属肾经病变,治疗时推肾经,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泻(清),肾经宜多补少清。8推大肠:从食指端桡侧,沿食指桡侧缘推至虎口,可清实热、止泄泻,常用以治疗腹泻、消化不良等症。9推小肠:小肠穴在小指尺侧缘,主治小便短赤、遗尿、高热不退等症。从指端推向指根为补,从指根推向指端为泻。10运内八卦:内八卦为小儿推拿特定穴位名称,是环绕掌心周围8个穴位的总称。近第三掌骨小头处为离,按顺时针方向排列依次为

5、坤、兑、乾、坎、艮、震、巽、离各穴,坎与离相对,震与兑相对,乾与巽相对,坤与艮相对。震为东方,属肝木;兑为西方,属肺金;坎为北方,属肾水;离为南方,属心火。临床上,不论患者是男是女,大多数医师取患者左手八卦穴进行推拿。推拿八卦穴常用运法,称之为“运八封”。运八卦时,将患者的左掌心向上,医者以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托住患者的左手背,以大指桡侧面作为接触面进行运法;也可用一手托持患者的左手,另一手以食指或中指指端作为接触面推运。推运至离宫时,要轻轻带过,或以大指掩盖于离宫上,使“运内八卦”时,医者推运之指不接触离宫。因为离宫属心火,推运离宫,恐动心火。 回复 收起回复 无冬之夜7 11. 揉

6、板门:按揉手掌大鱼际部,可健脾化滞,主治呕吐、腹泻、气促、气攻等症。 12. 推三关:三关穴在前臂屈侧面的桡侧缘。自腕推至肘有补气发表、祛风散寒等作用。主治伤风感冒、发热恶寒等症。13推六腑:六腑穴在前臂伸侧面尺侧缘,自肘推至腕有清热止汗等作用。主治高热、昏迷、抽搐等症。14推天河水:推前臂屈侧面中线,有退热、清心、除烦作用,主治诸热惊风、口渴咽干、夜啼、口舌生疮等症。15掐十王:掐十指指尖,有开窍醒神作用,主治昏厥、惊风等症。16运耳后高骨:耳后高骨指颞骨乳突部,运之可祛风安神。17弹山根:用食指弹击鼻根部,至皮肤发红为度。有镇惊开窍作用,主治惊风、鼻塞流涕、晕厥等症。18推膻中:膻中穴在前

7、胸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先揉膻中,再由上向下推和向两侧分推。有止咳平喘、顺气降逆等作用。主治咳嗽、哮喘、呕吐、胸闷等症。19分推腹阴阳:自胸骨下端起,沿肋弓下缘分别推向两胁。主治胸闷腹胀、消化不良和发热等症。20摩腹:用于掌部在腹部作圆周状摩动,着重于中脘、脐中、关元等穴。常用以治疗腹痛、腹胀、腹泻、食积、便秘、小便不通、遗尿等症。21拿肚角:拿脐下两旁有行气止泻作用。用以治疗腹痛、腹泻、腹胀等症。22. 按利尿穴:利尿穴在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间连线的12折点处。 23推脊:由上向下在脊柱正中线上推之。有退热、镇惊作用。24揉龟尾:按揉尾骨端,主治腹泻、痢疾、脱肛等症。25. 推七节骨:七节骨指

8、腰骶部第二腰椎至尾椎之间。用拇指指腹或食指、中指指腹由下向上推称“推上七节骨”,有止泻、补肾等作用;由上向下推称“推下七节骨”,有通便、泄热等作用。26拿血海:拿大腿前下方的血海穴,可平惊止搐。主治小儿惊风、抽搐等症。27. 按揉足三里:按揉外膝眼下3寸的足三里穴,可健脾和胃、扶补正气。主治腹痛、腹胀、腹泻、虚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下肢痿软等症。28揉涌泉:按揉足心凹陷处。主治呕吐、腹泻、发热等症。 回复 收起回复 无冬之夜7 回复 收起回复 无冬之夜7 一、同身寸取穴法人身上的穴位很多,分布很广,在治疗疾病时穴位是否正确?直接形响治疗效果,这里介绍常用的同身寸取穴法。这种方法是将中指弯曲和

9、拇指连接一个圆圈,以中指中节侧面两头横纹尖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用于四肢取穴和背部作衡量尺寸的标准。另外有一种指量法。常以病人的食指第一、第二指关节的宽度为1寸;以食指、中指相并的中部宽度为2寸;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相并的中部宽度为3寸(这也叫一夫法)。在应用时,如术者与病人的手指大致相当,就可以直接量取病人的穴位,如不相当则应按比例增减。此外还有一种拇指寸,是以拇指的甲根平齐部分的横径作为1寸,也很适用。常用于量取四肢背部的穴位。二、解剖学方位、术语和尺寸(与本书内容有关部分)1) 手的指尖方向为前,手腕方向为后。2) 手臂为上,手掌为下,手腕为上,指尖为下。3) 手掌为掌侧,手背为背侧

10、。4) 手拇指方向为桡侧,也称外侧;小指方向为尺侧,也称内侧。5) 手臂的横向方向,桡骨为桡侧,尺骨为尺侧。6) 腕横纹至肘纹12等分(即12寸,“寸”为同身寸),衡量前臂穴位的纵向距离,见图D。7) 距手掌近的指骨为第1节,称做近节指骨,距掌面远的指骨为第3节,称做远节指骨。两节之间为第2节,称中节指骨,见图A。8) 手掌、脚掌的皮肤比较白,手背、脚背的皮肤比较红褐,手背、脚背与手掌、脚掌皮肤的交界线,都叫赤白肉际。9) 足趾为前,足跟为后,见图B。10) 足胫骨踝骨侧为里侧,腓骨踝骨侧为外侧,见图C、B。 回复 收起回复 无冬之夜7 回复 收起回复 9楼 无冬之夜7 (1) 穴位按压需要时

11、间耳穴每穴压23分钟,重点穴在压完全耳穴位后须再压一次。手指、脚趾每穴压45分钟,其他穴位(指体穴)压810分钟。(2) 以上时间均为最少按压时间,不限制最长时间,全部穴位必须在要求时间段(如上午或下午或某一时段)内一次按压结束,不能分别进行,以免影响疗效。(3) 穴位按压时要有强烈酸痛感为好,为此虽很准的点压在穴位点上,也应要在附近处寻找最痛点(高升点),才能发挥更好的疗效。(4) 疗程不限,可以不间断地按压,直到治愈,治愈后还要继续治疗一个时期,以巩固疗效。(5) 要保护好穴位的皮肤不受损伤,否则就要中止治疗。治疗要树立信心和耐心,千万不能中断,否则病情反复会增加治疗难度。(6) 按压期内

12、不应将正在服用的药物立即停用,要在按压一定时间后病情有所改善,再逐步地减少药量到完全停用,真正做到不服药不打针的治疗目的。(7) 活动前后、饭前饭后、洗澡前后最少30分钟内不宜按压穴位治疗,治疗前结束后应饮用温开水一小杯(250mL),也不应在治疗后立即下冷水洗刷和做体力活。(8) 治疗期间应注意自我保养和增加营养。以免增加治疗难度(如腰椎病防护、不准劳动等)。(9) 按压部位如有外伤、感染或癣症以及出血等情况,应在治愈后再行按压穴位治疗,怀孕妇女严禁按压子宫等耳穴。(10) 人体形平衡法不能诊断病情,包括各种急性发作和重病症患者,应立即送医院救治,以免耽误病情。(11) 一般高热病(如感冒发

13、烧)在中午12时后治疗效果较明显。虚寒病如脑血栓及半身不遂等在中午12时前治疗效果好。(12) 有些穴位反应并不敏感,所以要耐心的反复寻找高升点。(13) 对已患有多年的慢性病患者,在压穴过程中会有反常表现,即有高原期表现,这是压穴过程中的正常情况,所以必须坚持压穴,千万不要放弃治疗。(14) 耳穴、手穴在各种版本中尚未一致,而本书之耳、手穴位系著者39年的实践验证而得,且效果较为明显。(15) 婴幼儿推拿疗法仅适用5岁及以下有特效,5岁以上则差,10岁以上者则需采用成人穴位治疗。(16) 婴幼儿推拿,对于脾土、心火、肝木、肺金、肾水等穴位(习惯取左手)全都在手指头上(即罗纹面上),旋推为顺时针方远 下节前指骨中节 近指 节前骨后指骨(外侧)(向,直推则是从罗纹面根部推向指尖,严禁来回推和不按要求推,此要特别注意。患儿高烧达40 及以上者方可使用退六腑穴,低于40 者严禁使用,切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