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基本知识及重点传染病防控 ppt课件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5388061 上传时间:2019-08-17 格式:PPT 页数:146 大小:10.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学基本知识及重点传染病防控  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46页
传染病学基本知识及重点传染病防控  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46页
传染病学基本知识及重点传染病防控  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46页
传染病学基本知识及重点传染病防控  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46页
传染病学基本知识及重点传染病防控  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学基本知识及重点传染病防控 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基本知识及重点传染病防控 ppt课件(1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染病学基本知识及重点传染病防控,保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祖文刚 2010年10月14日,第一部分: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8月28日,经反复修改完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传染病防治法修订案。至此,在传染病防治法制定1 5年后,在经历了抗击非典的经验教训、艰苦的实践后,传染病防治法进行了修订。,传染病防治法的基本信息,一、基本知识 (一)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2种)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

2、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2009年增加甲型H1N1流感(26种)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2008年增加手足口病(11种),(二)对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三)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实行免费。当前,国家实行有计划预防

3、接种的病种有脊髓灰质炎、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肺结核和乙型肝炎。扩大免疫规划后增加了流脑、乙脑、甲肝、腮腺炎、风疹、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和炭疽。,6、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力量,按照预防、控制预案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必要时,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采取下列紧急措施并予以公告:(1)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2)停工、停业、停课;(3)封闭或者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4)控制或者扑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畜家禽;(5)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上级人民政府接到下级人民政府关于采取前款所

4、列紧急措施的报告时,应当即时作出决定。紧急措施的解除,由原决定机关决定并宣布。,(三)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及其他防疫机构的职责,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传染病监测、预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疾控机构的法定职责)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定期对其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对内部人员培训的要求)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对医疗机构内传染病预防工作进行指导、考核,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疾控机构对医疗机构的指导与考核要求),(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执行职务人员的职责,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传染病或者发现其他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5、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医务人员报告传染病的法定职责) 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及时发现和检出传染病病人。(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为了查找传染病病因,医疗机构在必要时可以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对传染病病人尸体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进行解剖查验,并应当告知死者家属。(尸体解剖的原则) 采供血机构、生物制品生产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保证血液、血液制品的质量。禁止非法采集血液或者非法组织他人出卖血液。医疗机构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因输入血液、使用血液制品引起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6、防止血液、血液制品传播传染病的原则),(五)单位和个人的权利与义务,国家和社会应当关心、帮助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使其得到及时救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权利) 为控制甲类传染病而采取隔离措施期间,实施隔离的人民政府应当对被隔离人员提供生活保障;被隔离人员有工作单位的,所在单位不得停止支付其隔离期间的工作报酬。(权利)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不得泄露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义务

7、),4、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义务) 5、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前或者在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义务),第二部分 传染病学概述,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一、流行过程的概念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侵入易感机体的过程。要实现这个过程,必须经过三个环节,也称三个基本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流行过程本身又受社会因

8、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二、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一)传染源 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包括病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及受感染的动物四个方面。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自宿主体内排出后,到进入新宿主之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一切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常见的传播途径有以下八种。,1.经空气传播 方式有飞沫、飞沫核和尘埃。特点有:传播最容易实现,传播广泛,感染率及发病率高。多见于冬春季节。与人口密度和居住条件有关。多呈现周期性增高。主要靠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来预防。,2经水传播 许多传染病和一些人畜共患病以及寄生虫病均可经水传播,经水传播通常有两种方式: (1)经饮水传播

9、 人饮用被病原体污染的水,而导致疾病的流行。水源(地面水、地下水)都可受到含病原体的粪便、污水、污物的直接和间接污染。经饮水传播的疾病有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等。 经饮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除哺乳婴儿以外发病没有性别、年龄、职业的差异。停用污染的水,同时采取净化水源措施,爆发或流行即可迅速平息。 (2)经疫水接触传播 病人有接触疫水史,病原体主要是经过皮肤粘膜进入体内。 经疫水接触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病人有疫水接触史;发病有季节性和地区性;对疫水采取措施或加强个人防护后可控制疾病发生。,3经食物传播 所有的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以及个别的呼吸道传染病(如结核、

10、白喉等)都可通过污染的食物进行播散。主要的原因是食物本身带有病原体,如感染绦虫的牛或猪、患炭疽的牛或羊、患结核或布鲁菌病的乳牛所产的奶,沙门菌感染的家畜、家禽和蛋,携带甲肝病毒的毛蚶、牡蛎等贝类水产品等。其次是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及销售等各环节被外来污染。 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病人多有不洁饮食史,不吃者不发病;疾病突然发生易形成爆发;停止污染食品的供应后,爆发即可平息;爆发持续时间较短,不形成慢性流行。,4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包括两种方式: (1)直接接触传播 是指传染源与易感者直接接触,不需任何外界因素而发生的传播,如性病、狂犬病、鼠咬热等。 (2)间接接触传播 又称日常生活

11、接触传播,是指接触了被传染源及其排泄物所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造成的传播。被污染的手在间接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间接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病例一般为散发,可在家庭及集体生活的成员之间传播;发病与卫生条件较差或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有关;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季节性;加强传染病管理,注意个人卫生,严格消毒制度,可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生。,5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是指经节肢动物叮咬或机械携带而传播的传染途径。按其传播方式分为两大类: (1)机械携带传播 如苍蝇、蟑螂等昆虫携带的肠道病原体,当它们与食物接触,体表所携带的病原体或随反吐或粪便排出的病原体即可污染食物导致人的感染,如伤寒、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 (2

12、)吸血传播 吸血节肢动物在叮咬有血中含有病原体的宿主时,病原体被吸入节肢动物体内,经过发育、繁殖完成它特定的某个生活阶段后,方能感染易感者。节肢动物自吸入病原体至能够感染易感者,需经过一段时间,称为外潜伏期。同一种疾病的外潜伏期的长短受气候条件影响。经吸血传播的疾病近200余种之多,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鼠疫等。 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地区性;病例分布与媒介昆虫分布范围一致;发病有年龄差异,如老疫区中儿童发病较多,新迁入疫区的人群发病则无明显年龄差异;某些传染病表现明显的职业特点,如森林脑炎多见于伐木工人及林区工作人员;人与人之间一般不直接传播。,6经土壤传播

13、土壤受污染的机会较多,如传染源的分泌物、排泄物或感染病原体的宿主的尸体处理不当等都可导致土壤的污染。经土壤传播的疾病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某些肠道寄生虫病如钩虫、蛔虫、鞭虫等寄生虫的虫卵,必须在土壤中发育到一定阶段才能感染人。另一方面某些能形成芽胞的病原体,如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等,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遇到破损皮肤即可感染宿主。经土壤传播的疾病的发生取决于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力,人与土壤的接触机会以及个人卫生习惯等。,7医源性传播 是指在医疗及预防工作中人为地造成某些疾病的传播。易感者在接受治疗、预防和检查时,由于所用的医疗器械如针筒、针头、导尿管、采血器及各种治疗和检查器械消毒不严格,

14、造成病原体的感染。药品及生物制品的污染所造成的传播。输血或使用血液制品导致的传播,如梅毒、丙型肝炎、艾滋病等。,8母婴传播 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称为母婴传播。可分为: (1)经胎盘传播 某些病原体可透过胎盘屏障使胎儿受染,称为胎盘传播。如风疹、病毒性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2)上行性传播 病原体从母体阴道经子宫口进入子宫,到达绒毛膜或胎盘,导致胎儿感染,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白色念珠菌等。 (3)分娩引起的传播 由于产妇的产道严重污染,分娩是病原体由胎儿破损的皮肤、粘膜、呼吸道和消化道引起胎儿感染。如淋球菌、疱疹病毒等。 (4)哺乳传播 有些病原体可通过乳汁分泌,婴儿经食用母乳而导致

15、感染。,(三)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容易感染的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三、流行过程的特征,(一)地区分布 (二)时间分布 (三)人群分布 (四)流行的强度,四、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一)社会因素 (二)自然因素,五、疫源地,在一定条件下,传染源向其周围传播病原体的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每个传染源可单独构成一个疫源地,同一个疫源地可同时存在一个以上的传染源。一般把范围较小的疫源地称为疫点。而范围较大的疫源地或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时称疫区。,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 (一)有特异性病原体 (二)有传染性 (三)有流行性、地方性和季节性 (四)有

16、免疫性,二、临床特点,(一)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1潜伏期 从病原体侵入机体至出现最早临床症状的时期,称为潜伏期。 2前驱期 是指从出现临床症状到症状明显之前的一段时间。 3症状明显期 急性患者度过前驱期后,大多数传染病病人则出现该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转入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 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二、临床特点,(二)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1发热 2发疹 3毒血症 (三)临床类型 根据传染病临床表现,可分为典型和非典型;可按疾病的时间长短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也可按轻重程度分为轻型、中型、重型、暴发型。,传染病的诊断,一、流行病学资料 二、临床资料 三、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传染病的治疗,一、一般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隔离、休息、饮食、护理、支持疗法和心理治疗。,二、对症治疗,对症治疗包括如高热采用合理的降温方法;抽搐时及时应用镇静剂;颅高压时应用脱水剂;休克时应快速补液、纠正酸中毒、强心、血管活性剂等措施;这些及时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