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研究进展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5385968 上传时间:2019-08-17 格式:PPT 页数:108 大小:8.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研究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研究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研究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研究进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研究进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研究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研究进展(10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皮神经营养血管 皮瓣研究进展与应用解剖,徐 达 传 南方医科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一、皮瓣的研究进展,Bertelli SA, et al.(1991,上肢) Masquelet AC, et al(1992, 下肢) 首先提出: neurocutaneous flap-神经皮瓣 neurocutaneous island flap neuroskin island flap 皮神经岛状皮瓣,1.概念,皮神经血供与皮肤血供的关系,节段动脉 皮神经支 筋膜皮支 升、降支(吻合) 神经干微血管网,Nakajima H, et al. (1998) 发现浅静脉与皮神经一样,有自身的营养血管系统: (

2、1)浅静脉旁血网沿静脉两侧1cm内纵行动脉,发出皮静脉穿支至皮肤。 (2)浅静脉壁血管网,沿浅静脉壁表面纵行的血管网。 (3)皮神经旁血管网与浅静脉旁血管网汇合,互相联系,发支营养邻近皮肤。,NaKajima提出:,(1)神经筋膜疏松组织蒂筋膜皮瓣 (neuroadipofascial pedicled fasciocutaneous flap, NAF flap) (2)静脉筋膜疏松组织蒂筋膜皮瓣 (venoadipofasical pedicled fasciocutaneous falp, VAF flap) (3)静脉-神经筋膜疏松组织蒂皮瓣 (veno-neuroadipofasci

3、al pedicled fasciocutaneous flap, V-NAF flap),曾采用的名称有: 皮神经皮瓣; 带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皮瓣(张世民,徐达传 1996); 皮神经筋膜蒂皮瓣;血管神经蒂皮瓣; 皮神经伴行血管皮瓣;皮神经营养血管及筋膜蒂皮瓣;带皮神经血管丛的筋膜皮瓣; 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筋膜皮瓣; 皮神经筋膜复合蒂皮瓣;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钟世镇,等. 1999)。,2.皮瓣的命名,皮瓣新的命名,“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名称,比较笼统。 傅小宽(2002)归纳为: (1)浅静脉营养血管皮瓣; (2)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3)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张世民,徐达传

4、(2004)归纳为:,(1)浅静脉筋膜皮瓣 (neurofasciocutaneous flap) (2) 皮神经筋膜皮瓣 (neurofasciocutaneous flap) (3) 皮神经浅静脉筋膜皮瓣 (neurovenofasciocutaneous falp),建议使用的皮瓣名称:,(1)浅静脉营养血管筋膜皮瓣; (2)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 (3)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仍有争论,有两种观点: (1)一种认为:浅静脉干对远端蒂皮瓣静脉血回流起作用,对皮瓣成活有帮助。 (2)另一种认为:浅静脉干不仅不能帮助静脉血逆向回流,反而会将静脉血导入皮瓣,加重皮瓣的静脉回流负苛,对

5、皮瓣的成活有害无益。,3. 浅静脉干对远端蒂皮瓣的作用,鉴别与处理要点:,1. 观察皮瓣血液循环情况 如浅静脉怒张增粗,则必须处理。 受区吻合,重新建立流出通道。 在蒂部远侧12cm仔细分出静脉干结 扎,阴断静脉血流入皮瓣。 2. 将蒂部的旋转点设计在浅-深静脉交通支的 近侧,肢体远侧静脉血可经交通支导入深静脉。,Le Foum, Ai Qattan (2001) 解剖学研究: 发现腓肠肌肌皮动脉穿支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之间存在交通吻合。设计切取远端蒂腓肠肌筋膜皮瓣(distally based sural myo-fasciocutameous flap). Presad (2002)解剖学研

6、究发现: 腓肠肌肌皮动脉穿支有15支,在小腿中部,腓肠肌内、外侧头融合处,恒定有1支肌皮动脉穿支。,4. 皮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二、皮瓣的应用解剖,远端蒂部动脉穿支有25支,其中: 跟外侧动脉穿支:外径0.6mm,外踝尖上1.0cm。 腓动脉终末穿支:外径0.8mm,外踝尖上2.8cm。 腓动脉肌间隔穿支:外径0.9mm,外踝尖上5.3cm。 穿支发筋膜皮支,神经及静脉营养支,形成腓肠 神经、小隐静脉血管链及浅、深筋膜血管网。,1.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筋膜皮瓣,概述,Masquelet (1992)首先报道: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解剖与临床应用 皮瓣面积 3 cm5 cm 蒂宽 34 c

7、m 皮瓣旋转轴点外踝上 47 cm,进展,皮瓣的血供 皮瓣的静脉回流 皮瓣旋转轴点下移 皮瓣面积扩大 一般 10 cm20 cm 最大 16 cm25 cm 复合组织瓣 临床应用演化 踝部和足部游离皮瓣修复减少约70%,腓肠神经形态特点,腓肠神经的组成类 型 (1040例统计) 吻合型 83% 非吻合型 17%,吻合型两根合成部位,两根合成部位高低不一 高(腘窝之内)8% 低(踝部) 9% 小腿中部 43% 小腿下部 40%,吻合型腓肠神经两根的比较,腓肠神经的长度及横径 平均长:13 cm (由吻合型合成处外踝最高点) 横径: 上部 3.2 mm 中部 2.8 mm 下部 2.6 mm 腓肠

8、神经交通支 长 21 cm 横径 2.5 mm,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系 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伴行 小隐静脉是一个明显的定位标志 在小腿下部: 神经位于静脉外侧 占 60% 神经位于静脉内侧 占 40%,腓肠神经血管轴,腓肠神经动脉 腓肠浅动脉 (superficiall sural artery) (外径1.01.5 mm) 65%腓肠浅动脉外踝 35%细小,交织的纵行血管丛 深筋膜血管网 腓肠神经血管丛 形成丰富的纵行 小隐静脉血管丛 链式吻合血管丛,远端蒂皮瓣的血供 腓动脉最下一个肌间隔穿支 外踝后上方5 cm(47 cm) 外径1.2 mm左右,Nakajima H, et al. (199

9、8) 发现浅静脉与皮神经一样,有自身的营养血管系统: (1)浅静脉旁血网沿静脉两侧1cm内纵行动脉,发出皮静脉穿支至皮肤。 (2)浅静脉壁血管网,沿浅静脉壁表面纵行的血管网。 (3)皮神经旁血管网与浅静脉旁血管网汇合,互相联系,发支营养邻近皮肤。,远端蒂皮瓣的静脉回流 皮瓣中有两套静脉系统: 穿静脉 小隐静脉 现对皮瓣静脉回流的认识已基本统一,皮瓣旋转轴点下移及其临床意义 蒂部有重叠 减少对供区损害 可修复前足创面 下移用外踝后筋膜皮肤穿支 跟外侧动脉穿支(0.40.8 mm) 腓动脉终未穿支,Le Foum, Ai Qattan (2001) 解剖学研究: 发现腓肠肌肌皮动脉穿支与腓肠神经营

10、养血管之间存在交通吻合。设计切取远端蒂腓肠肌筋膜皮瓣(distally based sural myo-fasciocutameous flap). Presad (2002)解剖学研究发现: 腓肠肌肌皮动脉穿支有15支,在小腿中部,腓肠肌内、外侧头融合处,恒定有1支肌皮动脉穿支。,皮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骨(肌)皮瓣,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演化,蒂部演化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筋膜皮下蒂(宽厚) 腓肠神经筋膜皮下蒂(不含小隐静脉) 小隐静脉筋膜皮下蒂(不含腓肠神经) 腓动脉最下肌间隔穿支蒂 外踝后穿支蒂,旋转轴点 外踝后上 5 cm(47 cm) (腓动脉最下肌间隔穿支) 外踝上 2 cm

11、(03 cm) (腓动脉终末支的外踝后穿支),瓣部演化,腓肠神经筋膜皮瓣 腓肠神经翻转筋膜皮下瓣 腓肠神经筋膜肌皮瓣、肌瓣 腓肠神经筋膜腓骨皮瓣、腓骨瓣、骨膜瓣 带血供的筋膜腓肠神经移植(桥接胫神经) 带血供的筋膜小隐静脉移植(桥接胫后动脉),皮瓣旋转点:,腓动脉终末穿支,外踝尖上3cm处。 跟外侧动脉穿支,外踝尖平面。 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外踝尖上 34cm处。,远端蒂部的动脉有3个来源: 胫后动脉肌间隙支23支,外径1.1mm。 胫前动脉踝上穿支,外径0.8mm。 内踝前动脉踝前内侧穿支,外径0.6mm。 上述穿支吻合丰富,形成小腿内侧前、中、后纵向血管链,构成骨膜、筋膜、大隐静脉和隐神

12、经3个层次血管丛。 皮瓣旋转点:内踝最凸出点上方3cm处。,2. 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筋膜皮瓣,7,血供:(1)腓浅动脉; (2)胫前动脉肌间隔穿支; (3)腓动脉穿支(升、降支)。 皮瓣旋转点: 逆行皮瓣在外踝上57cm处。,3. 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血供:臀下动脉皮支,外径0.9mm。 穿动脉皮支13支,外径0.9mm。 腘动脉筋膜皮支,外径1.5mm。 (股骨内、外侧髁连线上方67cm)。 皮瓣旋转点: 顺行:臀沟中点。 逆行:股骨内、外侧髁连线上方 68cm处。,4. 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血供:营养动脉46支。 (1)旋骼浅动脉,外径1.0mm,长7.2cm。 (2)

13、股外侧肌皮动脉穿支(股前外侧皮瓣的第1支皮动脉) ,外径0.8mm。 皮瓣旋转点: 髂-髌连线为轴,髂棘下内3cm营养血管处。,5. 股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血供:营养血管15支,外径1.0mm。 (1)缝匠肌外缘皮动脉,61%。 (2)缝匠肌内缘皮动脉,29%。 皮瓣旋转点: 腹股沟韧带中点股骨内侧髁连线为轴,旋转点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35cm处。,6.股前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穿出形式:以主干33.3%;前、后支66.7%。 穿出部位:内、外上髁连线上方: 主干为11.3cm;前支11.1cm;后支9.7cm。 与贵要静脉关系:前支行于静脉前方;后支行于静脉后方50%,内侧40%

14、,前方10%。,7. 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血供:,前支有3.2支。 第1支在内上髁上方2.1cm与下方1.7cm之 间,外径1.0mm(0.61.2mm)。 最下1支在内上髁下15.6cm,外径0.8(0.5 1.0 mm)。 后支有2支,规律性不强。,皮瓣旋转点:,顺行:肱骨内上髁下2cm处。 轴心线:内上髁向外3cm(肱二头肌内侧缘)与内上髁连线中点与尺侧腕屈肌腱尺侧连线。 逆行:肱骨内上髁下16cm 处。 轴心线同顺利皮瓣。,从肱二头肌与肱骨之间穿出沿肱桡肌内侧深筋膜浅面下行,肱骨外上髁下7.5cm分为前、后支。 血供: 营养动脉有25支。 第1支在外上髁下4.0cm,外径1

15、.1mm。 最下1次在外上髁下18.0cm,外径0.7mm。,8. 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与头静脉关系:,前支在静脉外0.51.0cm。 后支在静脉的内侧或外侧。 皮瓣旋转点: 顺行:肱骨外上髁下4cm。 轴心线:外上髁桡骨茎突连线。 逆行:外上髁下18cm处。 轴心线:同顺行皮瓣。,臂外侧肌间隔下段伴桡侧副血管穿深筋膜沿臂后外侧下行。 血供:上段:桡侧副动脉、桡动脉肌间隙皮 支、骨间后动脉皮支。 中段:桡动脉肌间隙皮支、肌皮支、 骨间后动脉、桡、尺侧骨皮 支。 下段: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的桡、尺侧 骨皮支。 上述动脉支(外径0.31.2 mm)穿出深筋膜,均发出筋膜皮支、皮神经营养血管

16、。,9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皮瓣旋转点: 设计在腕关节平面 皮瓣轴心线: 前臂背侧中线为皮瓣中轴线。 可设计为: (1)皮骨膜(尺骨)瓣:前臂背中线。 (2)皮骨膜(桡骨)瓣:中轴线偏桡侧 23 cm。,上段:颈升动脉神经支,外径0.8mm。 中段:颈横动脉筋膜皮支,外径1.2mm。 下段:胸肩峰动脉的肩峰支,外径1.5mm。 皮瓣旋转点: 顺行:(1)胸膜乳突肌后缘中点(锁骨上5cm)或(2)锁骨中点上方2.5cm。 逆行:肩峰处。,10. 锁骨上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血供: 枕动脉胸锁乳突肌支,或颈外动脉直接分支,耳后动脉细小分支。 皮瓣设计: 以耳大神经体表投影作为皮瓣的长轴。旋转轴心设计在下颌后方12cm,胸锁乳突肌前缘。,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