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的制度架构讲义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385099 上传时间:2019-08-17 格式:PPT 页数:102 大小:4.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司治理的制度架构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公司治理的制度架构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公司治理的制度架构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公司治理的制度架构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公司治理的制度架构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司治理的制度架构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司治理的制度架构讲义(10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章 公司治理的制度架构,第2章 公司治理的制度架构,引导案例 通钢事件改制不能承受之重,通钢事件是指发生在2009年7月24日,吉林省通化市通钢集团通化钢铁股份公司部分职工反对国有企业改制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2005年,通钢股权改制方案实施,建龙集团入股通钢,下岗和提前退休的人数超过万人,引起大量上访。 在通钢亏损上亿元的情况下,建龙集团2009年3月退出通钢。但后来由于钢材市场回暖,通钢扭亏为盈,建龙集团再次提出参股,此举激怒了通钢职工和退休人员,致使事态失控。 2009年7月22日,吉林省国资委召集通化钢铁副总经理以上干部开会并宣布,建龙集团增资,持有通钢集团65%股份。 2009年

2、7月23日,吉林省国资委部分领导、建龙集团部分高管到召开通钢重组大会,当即遭到近百名通钢公司员工的包围抗议。,第2章 公司治理的制度架构,引导案例 通钢事件改制不能承受之重,2009年7月24日,8时35分,通钢召开干部大会,宣布重组方案,并任命陈国君担任通钢总经理。同时,上千名通钢公司职工和职工家属在通钢办公大楼前集会,高举“建龙侵害国有资产,从通钢滚出去”等标语,高喊“建龙滚出去”等口号;10时01分,现场的通化市政府领导的随行人员遭到殴打; 11时30分,一些人对陈国君进行了第一次殴打,陈国君躲进焦化厂旧办公楼二楼化验室;16时38分左右,聚集人群撞开焦化厂旧办公楼二楼办公室房间的防盗门

3、,搜出陈国君,实施第二次殴打。现场的防暴警察在接到命令后,多次试图冲过人群救人未果;17时15分,吉林省国资委主任李来华在遭到聚集人群石块攻击的情况下,宣布终止建龙集团重组并控股通钢集团的决定;19时,现场聚集人数已达万人,7个高炉已经全部停产,厂区五个门已被封堵;23时,白山市警察抢出陈国君。陈国君被送至通化市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晚间电视台发布公告称:“根据广大职工愿望,经省政府研究决定,建龙将永不参与通钢重组,希望广大职工保持克制,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秩序,尽快撤离。”至夜,通钢恢复生产,鞭炮齐鸣。,第2章 公司治理的制度架构,引导案例 通钢事件改制不能承受之重,2009年8月5日,通钢集团

4、董事长安凤成被免职。 2010年4月15日,通钢第二炼钢厂工人纪宜刚作为本案唯一被告人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 2010年7月16日,首钢宣布以25亿元现金获得通钢77.59%的股权,从而控股通钢。,通钢事件是一个极端案例,但是性质相仿的改制悲剧并不少见。各种冲突职工与经理、职工与股东、经理与股东、原国有股东与新控制股东、股东与债权人,不胜枚举。 在这些事件中,冲突的起因缘于两个问题上的含混:一、企业是谁的?二、企业“主人”如何当家作主。在通钢事件中,一位长期反映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老职工一字一顿地问记者:“通钢究竟是谁的?” 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本章第一、第二节的内容。,第2章 公司治理的制度

5、架构,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 2.1.1 公司的契约结构 2.1.2 股东的核心地位 2.1.3 其他治理力量 2.1.4 公司治理的行为主体与行为客体 2.2 公司治理系统的结构搭建 2.2.1 受托责任与公司治理系统的构成 2.2.2 内部治理系统的构成 2.2.3 外部治理系统的构成 2.3 公司治理系统的模式比较 2.3.1 公司治理模式的国际扫描 2.3.2 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辨析,本章从公司的契约结构着手对公司重要参与者一一进行界定,以区分出谁是公司治理的行为主体、谁是行为客体。随后,刻画了公司治理系统的结构,说明了受托责任体系在公司治理系统中的粘合作用,以及内外部治理系统

6、的构成情况。最后,对常见的公司治理模式进行了比较讨论,包括英美模式与德日模式的比较,股东至上模式与利益相关者模式的比较。,章节内容,东华大学 吴炯,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如果说,企业的本质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 ,那么,缔约方,即公司的各类参与者,包括股东、经理、雇员、债权人、战略伙伴等等,在公司中处于什么地位?在公司治理活动中承担什么角色?,2.1.1 公司的契约结构,两权分离是怎么回事?,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2.1.1 公司的契约结构,一、权利分离与公司契约结构的简化模型,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伴随着现代公司制企业登上历史舞台,权利的第一次分离发生,个人财产权被

7、拆分为股权和法人财产权。 个人财产权指的是股东投资之前,股东对投资品的完整的产权,也称为原始产权。 股权的对象是股东名下的股票,是一种“价值”形态的归属关系;而法人财产权则是一种“实物”形态的归属关系。,2.1.1 公司的契约结构,一、权利分离与公司契约结构的简化模型,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股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本质上是个人财产权中的各项权能的分离,出现了“一物两权”的产权结构: 对于同一笔财产,当其成为股本后,股东保留该财产价值形态上的股权,公司法人保留该财产物质形态上的法人财产权; 两种形态的权利并行且分离。股东对其股票的分割和转让,是独立于公司物质资产的价值运动,不影响法人财

8、产的完整性,也不影响法人支配其财产的独立性。同时,在一定范围内,法人无需股东同意可独立经营管理法人财产; 理想情况下,一物两权并不存在权能上的冲突。法人财产权主要获得了对实物的占有权、使用权和处分权,股东主要保留了价值形态上的收益权。,2.1.1 公司的契约结构,一、权利分离与公司契约结构的简化模型,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随着公司经营管理的专业化,经理革命造成了公司权利的第二次分离,资产经营权从法人财产权中分离出来。 这次分离是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分权活动。公司法人仍名义上保留法人财产权,并设立董事会等专职机构代表法人行使法人财产权。 关于资产经营的决策管理权,包括决策制定和决策执行构

9、成资产经营权,由经理人承担;相应的决策控制权,包括决策审批和执行监督保留在法人财产权中,由法人代表承担。,2.1.1 公司的契约结构,一、权利分离与公司契约结构的简化模型,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所谓两次权利分离,描述的是一种理想模式,是标准的现代公司的情况。但是,现实中被称为公司的“公司”,有没有完成公司制度革命呢?可能并没有。在这些情况下相应的公司治理系统就应该重新定位; 两次分离的结果是掌握在董事会等机构中的法人财产权并不丰富。于是看起来,权利分离现象变成了股东个人财产权与经理经营管理权之间的分离,恰好对应到了伯利和米恩斯所发现的所有权与控制权之间的两权分离命题。,2.1.1 公

10、司的契约结构,一、权利分离与公司契约结构的简化模型,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权利分离活动以契约形式确定,但契约是不完备的。契约的不完备性表现在权利分离边界上的一些模糊契约中; 股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不完备的,比如分红问题; 资产经营权从法人财产权中分离出来的契约也无法完备,比如何为经理的“日常”经营权?,2.1.1 公司的契约结构,一、权利分离与公司契约结构的简化模型,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在权利分离的过程中,契约的不完备性就导致了一些关于资产的权利无法直接配置。这些无法在契约中明确其归属而剩余下来的权利,就是剩余控制权。现在的问题有三个: 一、谁实际获取了剩余控制权; 二

11、、谁应该拥有剩余控制权; 三、实际获得者和应该拥有者不一致,怎么办?,2.1.1 公司的契约结构,一、权利分离与公司契约结构的简化模型,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2.1.1 公司的契约结构,一、权利分离与公司契约结构的简化模型,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2.1.1 公司的契约结构,一、权利分离与公司契约结构的简化模型,谁最应该拥有剩余控制权? 这个问题很复杂,留到下一节集中讨论。 需要说明的是,在剩余控制权配置中,存在一些应该获得权利的企业缔约人,但源于个人行动成本的考量或者制衡力量的博弈等原因,而没有实际获得权利,进而妨碍了公司的建立和发展。这时,就应该有着某种制度的设计,使得他

12、们可以拥有剩余控制权。 这种制度设计,就是公司制度演化中出现的董事会等制度。,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2.1.1 公司的契约结构,一、权利分离与公司契约结构的简化模型,实际获得者和应该拥有者不一致,怎么办? 答案很简单,公司治理。 一个常被引用的治理定义是:谁从公司(或管理层)的决策中受益?谁应该从公司(或管理层)的决策中受益?当在“是什么”和“应是什么”之间存在不一致时,一个公司的治理问题就会出现; 进一步看,公司治理问题产生于剩余控制权的实际获得者和应该拥有者的不一致; 更进一步,剩余控制权的实际获得者就是公司治理的行为客体,其应该拥有者就是公司治理的行为主体。,2.1 公司治理系

13、统的角色定位,2.1.1 公司的契约结构,二、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契约结构,契约指的是指两个愿意交换产权的主体所达成的合意。作为一系列契约联结的公司,缔约主体不只是股东和经理。,考虑更多的参与者,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2.1.1 公司的契约结构,二、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契约结构,上图中,将公司作为个体参与市场交易契约的情形去除: 首先,对于客户和供应商而言,他们仅仅与公司达成市场契约关系,契约的特点是短期的、多次的、相对完备的。连接他们与公司的是市场契约而不是企业契约。 但是,有些客户和供应商,处在公司经营链的上下游位置,他们通过资本、协议,甚至情感的连接,成为战略性的经营伙伴,往往还会成为

14、同一个企业集团的成员。这时,他们之间的契约就部分具有企业契约的特征。,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2.1.1 公司的契约结构,二、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契约结构,上图中,关于雇员需要做一个区分。 随着雇员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许多雇员付出的不是简单的劳动,而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通过前期投入得到的,可以带来未来满足或者收入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 劳动与人力资本的差别在于:劳动力来自天赋资源,不需要成本的商品形态的物化过程;劳动还有同质性。 所以,雇员与公司的契约关系有两类。一类是拥有异质化知识技能,或者针对公司有前期成本投入的雇员,他们与公司缔约企业契约,是公司

15、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另一类雇员,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少,是那些同质化的仅具有基本技能的劳动力,他们与公司仅能订立临时性的、市场化的契约。 显然,职业经理人在性质属于第一类雇员,但其获得的资产经营权使其与一般雇员又有所不同,其重要身份是公司治理的行为客体。,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2.1.1 公司的契约结构,二、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契约结构,需要留意一系列契约的那个联结点。 这个联结点按照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观点,称为中心签约人。当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把研究目光放在古典企业那里,他们认为资本家最适合做中心签约人。但公司制企业的情况呢? 该图简略地将这个联结点称为公司法人。但是,这个法人还是需要自然人代理

16、其行使职责。那么,谁是公司契约的签约人呢?,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2.1.1 公司的契约结构,二、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契约结构,将本节几个模型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右图。 首先,谁实际获得和谁应该获得剩余控制权,是核心问题。 其次,该图还刻画了公司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他们影响着公司的行为,也被公司行为所影响。,综合模型,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2.1.2 股东的核心地位,第一个视角是剩余索取权的视角,其逻辑是,剩余控制权必须与剩余索取权相对应,而剩余索取权的归属是可以观测到的; 第二个视角是资产抵押的视角,其逻辑是,个人资产越容易被质押的人,越有积极性掌握公司控制权。,谁应该获得剩余控制权,2.1 公司治理系统的角色定位,2.1.2 股东的核心地位,谁应该获得剩余控制权,剩余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