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发展和故事概述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350250 上传时间:2019-08-17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7.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的发展和故事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书的发展和故事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书的发展和故事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书的发展和故事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书的发展和故事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书的发展和故事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的发展和故事概述(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的发展和故事,一、结绳和刻木,原始社会,人们经历了很长一段没有文字的时代。当时最主要的是把绳子打成各式结,用结的大小、多少和位置,表示不同含义。还用刻木记事,木板上的每个符号,都代表一件事情。缺口深浅表示事件重大与较小;如果又发生了新事情,就再加刻上去。除此还用数禾杆、数包谷米,或在树皮、兽骨、石头刻点等记事。,甲骨文的定义,二、最早出现的甲骨的书,甲骨文发现的意义,甲骨文的内容涉及到商代社会的各个领域,记录了商朝后期的大量史实,因此对于研究商朝的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2、。,刻画符号(原始文字),甲骨文,金 文,小 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草书、楷书、行书走向成熟,、金文,三、汉字的发展,汉字的发展,秦 朝(小篆),汉字的发展,汉朝的 隶书,张旭(草书),王羲之行书,欧阳询 楷书,金文: 金文又叫钟鼎文,盛行于西周。它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的形体和结构与甲骨文相似,因为金文是把字刻在模子上再浇铸而成,,比较容易写,所以它的笔画特点是:字形圆转, 大小均匀。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但还有较多的异体字。,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总重量2500多千克。钟上均铸有篆书铭文,共2800余字。,大口尊,

3、三、青铜器上的文字书,石器时代以后的青铜器时代,人们主要用青铜做生产工具和兵器。著名的司母戊鼎就是商王祭祀他的母亲戊用的一个四只脚的大方鼎。那时候,铸造几百公斤重的青铜器并不稀奇,但也不容易。因此青铜器的所有者往往会刻上自己的名字。有些青铜器是作为纪念用的,奴隶主贵族就把铸造的时间和原因等,也铸刻在上面。后来有些需要长期保存的文件,也索性铸造在上面。这就是“铭文”,又叫“金文”。铭文最初不过一、二个字,后来越来越长。最长的是西周晚期的毛公鼎,将近五百字。大量的铭文,反映了古代政治、经济方面的很多情况,对于我们了解奴隶社会,揭露奴隶社会的罪恶,很有帮助。 由于青铜器铭文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4、,所以它也能起到书籍的作用,不过青铜器也不是正规的书。,四、玉片和石片的书,古代另外两种书籍:一种是玉片和石片的书,一种是石头的书。那时候,有些人认为山东泰山最高。于是,帝王就到泰山区祭祀天地,叫“封禅”。帝王封禅后,常常在大石头上刻上一些记叙功德一类的文字。管子曾记载,春秋初期,齐国的管仲在泰山看到七十二种封禅石刻,他只认识其中的十二种,可见我国很早就有石刻文字,并且有这方面的记载。,石头书,小篆:小篆是秦代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统一字体,由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后改定的字体。因为它是正式颁行的统一字体,经过整理、简化,所以异体字大量减少,且字形呈长方,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小篆笔画更加匀称

5、整齐,线条粗细一致,更加圆转,符号性增强了,图画意味大大消失了。因为小篆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而成,一般说小篆是大篆的简体。,小篆,铸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秦代的统一文字:小篆,使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得到定型,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图为秦丞相李斯书写的峄山刻石。,隶书: 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在秦代,隶书与小篆并行,是书隶日常抄录公文的便捷字体。小篆难写,不能适应秦代公文往来的需要,多用在比较正规的场合。,为了便于快捷地书写,隶书将小篆圆转均匀的线条变成方折平直粗细有致的笔画;将小篆纵长内聚的结体风格变为横扁舒展;此时的隶书成为不再象形的汉字符号。隶书对汉字字体的改变是巨大的,因此,“隶变”

6、就成了古今汉字的分界。,五、竹木的书,我国最早的正规的书,是用竹子木头做的,而且在历史上流行了很长时间。 竹子木头都是最常见的东西,人们很早就拿他们做各种用具了。古代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于是,人们就把他们削成狭长的小片,在上面写字著书。竹子做的叫 “竹简”;木头做的叫 “木简”,也叫“版牍”。竹简和木简上的字都是用毛笔写的,写错了就要用刀削去重写。所以,历来删改文章都叫做“删削”。 最长的简有三尺,最短的只有五寸。三尺长的是专门写法律用的,因此,古代也把法律称为“三尺法”。还有一种三面起棱的简,可以竖着放在桌子上,是专门用来做儿童的识字课本的。,竹简,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

7、片(也有木片)。均用毛笔墨书。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悬泉汉简,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简册,简牍,版牍,韦编,丝编,中国古代写在绢帛上的文书。已出土楚帛书 和汉帛书 。帛书又名缯(zn)书,是以白色丝帛为书写材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现存实物以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帛书为最早。,甲骨,铜器,竹简,帛书,用丝织品写的书,一般称“帛书”。因为丝织品还有素、缯、缣等名称,所以又叫“素书”、“缯书”或“缣书”。帛书的出现,在书籍发展史上可说是一个进步。在丝织品上写了字,可以依照篇幅的长短剪裁,然后折叠或卷

8、起来。于是出现了一卷一卷的书,卷也就成了计算书籍数量的单位。湖南长沙的马王堆墓挖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就有彩绘帛画,尤其少见和重要的是一大批帛书。,六、丝织品的书,七、书籍材料上的一个大革命,纸,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有了纸,书籍才能大量出版,科学文化事业才能迅速向前发展。我国是首先发明造纸的国家,从此,人们有了专门写书、印书的材料,竹木书和帛书逐步为纸书代替。 我们现在用的纸是怎么来的?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写了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研究字原的专著说文解字。这部书解释“纸”字说:“纸,絮一沾也。”絮是丝绵,沾是竹席子一类的东西。我国制造丝绵,就是把蚕茧煮过后放在竹席子上,然后连同竹席

9、子浸在水里,把丝绵漂洗打烂。丝绵取下以后,席子上就会留下薄薄的一层纤维,剥下来晒干,就成了一张丝绵纸。这就是最原始的纸。,蔡伦造纸,1957年5月,陕西省西安市郊灞桥砖瓦厂工地的一座古墓中,发掘出一些米黄色的古纸,叫做“灞桥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植物纤维纸。 灞桥纸质地粗糙,不宜书写。东汉宦官蔡伦,看到当时纸张质量不高,大家写字不方便。于是总结了前人的造纸经验,把树皮、麻头、麻布和破鱼网等东西切碎捣烂,还可能经过蒸煮,然后在席子上摊成薄片,放在太阳底下晒干,就制成纸。蔡伦造出来的纸,体轻质薄,适宜书写。而且他用的材料价格便宜,来源广泛,可以大量生产。105年,蔡伦把这事报告给汉和帝,得到了和

10、帝的赞扬。从此,全国各地都开始用这个方法造纸。 蔡伦虽然不是纸的发明者,但是改进了造纸方法,提高纸的质量,为以后印刷书籍提供了合适的材料。,八、写本书的黄金时代,纸发明以后,人们可以用纸大量抄写书籍,写本书很快出现,并逐步取代了竹木简和帛书。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学术范围越来越大,社会上也出现了大量专门代人抄书的人。同时,书铺也出现了。 甘肃敦煌东南有座鸣沙山,因佛像和山洞很多,又叫“千佛洞”。1900年,有个叫王圆箓的道士,在修理洞窟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一个封闭的暗室,里面堆满了一捆捆纸卷的东西。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当时的写本书,但也有一部雕版印刷金刚经。,九、雕版印刷,和纸一样,印刷术也是我

11、国的伟大发明。人们用木材锯成一块一块的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然后用刀一笔一笔雕刻,使每个字的笔画凸出在板上。再拿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拿一张白纸复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轻刷一下,一页书就印好了;一页一页印好后装订成册,一本书就印好了,这就是雕版印刷。这种笔划凸出来的文字叫“阳文”;凹进去的叫“阴文”。雕版印刷一般是用阳文。因为要用刷子,所以,我们把印书称为“印刷”。,拓碑文,雕版印刷,草书: 草书是秦隶的草化、连笔而成。章草中还保留隶书的波磔,以杜牧急就章为代表。今草将隶书的偏旁结构、象形性消失,由于它笔画相连,越发展越潦草难认,不合楷模,所以

12、渐渐由实用转变为书法艺术了,如,晋代王羲之的十七帖、唐张旭的狂草等。,草书,“狂草“是唐代(618-907)人张旭所创。“狂草“极难辨认,但却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图为张旭狂草图,楷书,“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之字属之。包含了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捷等。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中国东汉(25-220)末年,一种新的汉字字体:楷书出现了。图为楷书的创始人钟繇(yu)。,汉字字体的楷模:楷书,楷书: 它完全清除了隶书中残存的小篆的影响,形成了完善

13、的笔画系统。楷书的特点是:形体方正,横平竖直,笔画清楚。至今成为汉字通用字体。从书法艺术上看,以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等为主。,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图为兰亭集序的唐人摹本。,行书是一种实用与审美价值兼具的书体,魏晋(220-420年)时开始流行。图为最擅长写行书的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行书: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体,介于草、楷之间,既不像草书潦草,也不像楷书工整,笔画连绵呼应,字字独立,写得快,认得清。是人们常用的手写体

14、,它和楷书一样并行使用至今。,十、刻书事业的发展,唐以后,随着刻书业的发展,我国开始刻印大部头书了。不但政府刻印,私人也开始刻印大部头书籍了。五代后蜀宰相毋昭裔,年轻时候向人借文选和初学记,别人不借给他,就气愤地说:“我将来如有力量,一定把这些书印出来。”他做了宰相以后,就刻印这两部书。宋朝时候,手工业相当发达,刻书事业有了显著的进步。在我国古代雕版刻印的书籍中,宋版书是非常有名的。,十一、活字印刷术,雕版印刷术是一个重大发明。一种书,只要雕一回木板,就可以大量印刷。可是,用这个方法印书,浪费还是太大。一部书印好了,除了再版,这些木板就没什么用处了。如果要印另外一部书,又得从头雕起。 宋庆历年

15、间,毕昇经过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终于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用带有粘性的胶泥,制成一个个四方形的薄片,在上面刻上单字,每个字一个印,用火烧硬,就是一个个活字。因为是用胶泥做的,称为“泥活字”。印书的时候,在一块铁板上,铺一层松脂和蜡一类东西,四周围一个铁框,在铁框里密密麻麻排好活字,然后把铁板放在火上烤。等到松脂和蜡融化以后,用一块平版把活字压平,刷上墨就可以印书了。印过以后,把铁板放在火上烧热,使松脂和蜡熔化,活字就拆下来了,下次还可以用。,毕昇活字印刷演变,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後,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其发端于雕版

16、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电脑字体,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十二、彩色套印的书,我国不但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雕版印书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国家,也是最早发明套印的国家。 我国其实很早就已经用红黑两色抄写书籍了。例如用大小字体来区分正文和解释,还是赶不上红黑两色的抄本那样清楚醒目。,十三、当代书籍形态,二十世纪非纸质书,光盘,电子书,电子书代表人们所阅读的数字化出版物,从而区别于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出版物。电子书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一定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通过数码方式记录在以光、电、磁为介质的设备中,借助于特定的设备来读取、复制、传输 。,电子杂志,电脑字体,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