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传承创新讲义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342954 上传时间:2019-08-17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3.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文化传承创新讲义(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华文化:,国粹,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1.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正确态度,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 博采众长,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全面继承 全盘否定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圣诞节,洋快餐文化,好莱坞,1.文化创新的一个基本点,就是要全面认识 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

2、其糟粕),2.创新民族文化,就是要大力建设面向现代 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 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how),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创新的 一个重要内容。,4.创新中华文化,需要加强与世界多种文明 的交流。,聚焦文化产业,从这些图片中,你认为我们应怎样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文化活动?,阅读与思考,民族精神 兴国之魂,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主要原因:,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你如何理解“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句话?,探究园,一、民族精神,兴国之魂,1. 什么是民族精神?,2.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精忠报国,井冈山精神,

3、“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两弹一星”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抗洪精神,“临危不惧、沉着应对,实事求是,尊重科学,无私奉献,顽强拼搏,万众一心,敢于胜利。”抗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结合知识,将不同时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填写在中国人民的奋争史上。,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拼搏奋斗,形成了“千山万水、千难万险、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千言万语”的“五千精神”和“既能做老板,又能睡地板”的“两板精神”。这些精神使浙江人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浙江成为全

4、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和最富有活力的省份之一。 (1)“五千精神”和“两板精神”体现了怎样的中华民族精神? (2)这些精神对浙江省全面小康建成有何作用? (3)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样继承和发扬这些精神? 生活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学习上勤奋刻苦,勤学好问; 工作上敢于创新,爱岗敬业。,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二、民族精神在当代的弘扬与发展 1.在和平年代,爱国主义有新的内涵和要求。 2.当代中国,我们还需要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统一起来。 3.当代中国,我们要把民族精神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行动。,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如何

5、传承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我传承,知识拓展,(1)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2)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与行为。,(3)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面对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4)积极参加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活动,传播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全面建小康 实现 中国梦,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 两个百年 奋斗目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1956,2020,2050,2000,建党百年,建国百年,总体小康,全面小康 社会,现代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百年奋斗目标,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温州梦:,我的梦:,中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成才之 路,刻苦学习;不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力;弘 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树立崇 高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负起铸造民族辉煌、 实现 民族复兴的重任。,小结:,1,什么是民族精神 2,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 3,什么是时代精神? 4,我国的小康现状如何? 5,两个百年目标各指什么? 6,中国梦是指什么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