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比对突破辨析选项正误的瓶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340019 上传时间:2019-08-17 格式:PPT 页数:109 大小:8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重比对突破辨析选项正误的瓶颈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三重比对突破辨析选项正误的瓶颈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三重比对突破辨析选项正误的瓶颈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三重比对突破辨析选项正误的瓶颈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三重比对突破辨析选项正误的瓶颈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重比对突破辨析选项正误的瓶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重比对突破辨析选项正误的瓶颈(10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点训练 三重比对,突破辨析选项正误的瓶颈,第3章 论述类文章阅读,论述类文章阅读题的命题特点与答题技能,如何使用“比对法”?,对点规范练,内容索引,论述类文章阅读题的命题特点与答题技能,考情回顾,真题例示,(2015山东) 艺术实践证明,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如果不能把握和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真实和社会历史的真实,不能把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成功地揭示出来,就没有活生生的真实的人,就没有真正深刻的典型。,巴金曾经指出:“为了应付新的需要,有人注意到了优点和缺点,于是在正面人物身上加入一些缺点,在动摇人物身上加入一些优点,总之使得每个人甚至反面人

2、物都带有人情味。但是作品里面的那些人仍然没有血色,不像真人。为什么呢?我想有一个原因是,除了优点和缺点以外,活人的身上还有别的东西。”人类复杂的内心图景,不是用几笔鲜明的色彩可以描画清楚的,不是“优点”“缺点”这种具有确定范围的概念性语言可以概括的。事实上,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了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对作家塑造人物性格,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性格元素模糊性主要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性格元素之间往往是不同向的,甚至是彼此矛盾对立的: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肯定性方向,表现为善,表现为美,表现为真,表现为圣洁;另一部分性格元素表现为否定性方向,表现为恶,表现为丑,表现为伪,表现

3、为鄙俗。这种双向性,使一个人的性格表象变得纷纭复杂,使一个人有时像他自己,有时又不像他自己;有时忠于他自己,有时又背叛他自己。这就是说,构成性格整体的各,种元素往往不能按照同一确定的方向运动,而正是这种非同向发展的各种性格因素,才形成人物性格的模糊性。例如,构成阿Q性格整体的元素是非常复杂的,而这些杂多的性格元素,又表现为双向性:质朴愚昧又狡黠圆滑,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这些元素在自身运动的过程中,互相碰撞,互相交叉,形成复杂的性格表象。,性格元素模糊性的另一层意思,则是每一个性格元素内部都带有二重性,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因此,性格元素自身的

4、性质不可能完全确定,它在不同的情境中总是显示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例如,当一个人在追求真理时,“倔强”的性格元素就表现为肯定性质的“韧性”,而当真理不复存在时还要硬去碰撞,“倔强”元素就转化为否定性质的“固执”。一个人的勇敢,在某种情况下可表现为见义勇为的善,在某种情况下则又可能表现为不义亦为的恶。李逵的勇猛有时表现为非常可爱的战斗精神,有时则表现为“排头砍去”的鲁莽。,此外,性格元素的本质往往不是直接袒露着的,它会被假象包裹着,从而显现出表里矛盾、似是而非的情状,使人们感到难以捉摸。狄德罗曾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

5、因此,要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确实值得写作者多下一番功夫! (节选自刘再复性格组合论,有删改),第一步:整体把握全文意思 全文共6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观点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 第二部分(第2段):以巴金的话引出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 第三部分(35段):阐述性格模糊性的两层意思。 第四部分(第6段):阐述造成性格元素模糊的原因。,第二步:定位比对判断 下面以第7题B项为例: 选项B:人物性格具有模糊性,这要求创作者塑造人物不能从表象入手,以避免人物形象的明确性和概念化。 定位:对应第2、4段及相关语句。第2段末句:

6、人的性格世界有很大的模糊性特征,了解人物形象的模糊性,对作家塑造人物性格,将产生积极的影响。第4段第二句:这种双向性,使一个人的性格表象变得纷纭复杂。第 4段末句:这些元素在自身运动的过程中,互相碰撞,互相交叉,形成复杂的性格表象。,比对、判断:选项前半句说“人物性格具有模糊性”对应第2段末句,正确;中间说“这要求创作者塑造人物不能从表象入手”,说法错误,应该是“不能仅从表象入手”;后面说“以避免人物形象的明确性和概念化”,与原文一致,正确。,从做选择题的三步骤看,“比对”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环了。“比对”什么?怎样“比对”?下面就介绍“比对法”的使用。,如何使用“比对法”?,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

7、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定语、状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一 比对词语(概念),看它与原文中的词语在其内涵与外延上 是否一致,方法点拨,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 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

8、小外延的现象。 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用词语比对法看下列选项是否正确(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 1.选项:(2015安徽卷第1题A项)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偏狭。 原句: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 比对结果:( ) 理由:_ _,演练体悟,原句是说“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选项将“经典”这一概念偷换成了“中国经

9、典”。,2.选项:(2015重庆卷第4题A项)传统技艺是采用天然原材料、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生产技术。 原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具有丰富的历史、科技、人文内涵。它一般以天然原材料为主,采用传统的手工艺,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传统审美意趣。 比对结果:( ) 理由:_ _,原句是说“一般以天然原材料为主”,选项中忽视了限定词“一般”,性质变了。,3.选项:(2014安徽卷第1题B项)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 原句:在现代

10、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 比对结果:( ) 理由:_ _,原句是“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选项将“工业社会”改成了“艺术生产”,偷换概念。,4.选项:(2014广东卷第12题B项)艺术品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以理解。 原句: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 比对结果:( ) 理由:_ _,原句是说“一部优秀的艺术品”,选项中没有了限定词“优秀的”,无形中扩大

11、了范围。,5.选项:(2013安徽卷第1题A项)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 原句: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 比对结果:( ) 理由:_ _,原句是说“不表达”,选项中成了“不充分表达”,程度显然是不同的。,6.选项:(2013安徽卷第2题D项)文章前一部分着重阐述科学研究的特点,后一部分着重阐述伦理公理的根源、特点和作用;全文意在明确伦理公理同科学公理在构建和验证过程中是有本质差别的。 原句: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无很大区别。 比对结果:( ) 理由:_ _,原句是说“并无很大区别”,选项中

12、成了“有本质差别”,两者说法不一致。,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二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 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方法点拨,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现象。,

13、比对下列选项与原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请说明理由。 7.选项:(2015全国卷第2题C项)“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原句: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演练体悟,比对结果:_ 理由:_ _,因果倒置。“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是导致“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的原因。,不一致,8.选项:(2015湖北卷第7题A项)因为“天”等同于“一”,意味着绝

14、对和神圣,所以,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以显示对唯一的神的崇敬。 原句: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首先是“一”。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比对结果:_ 理由:_ _,强加因果。另外,“天等同于一”于文无据。,不一致,9.选项:(2014湖北卷第6题D项)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 原句: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