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古诗文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9531940 上传时间:2017-10-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古诗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八年级上册古诗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八年级上册古诗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八年级上册古诗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八年级上册古诗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古诗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课时 桃花源记1 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2 主题:本文是作者陶渊明根据广大人民的愿望与自己的理想所虚构的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由安定的理想社会,3 线索,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进入桃源-在桃源-离桃源-寻桃源的顺序安排文章的。4 文言文基础知识 古今异义:绝境 古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 交通 古义 交错相通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今义交通运输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 指男方的配偶 今义 不管(连词) 今义 味道新鲜可口 5、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 舍弃 屋舍俨然 房子 寻 寻向所志 寻

2、找 寻病终 不久志 处处志之 做标记 寻向所志 标记 向 寻向所志原来以前 耽耽相向 对着5 桃花源记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6 从“设酒杀鸡作食”、 “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中读到了哪些信息?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寄托作者的社会及政治理想? (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人民的美好意愿,批判当时的黑暗现实。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7.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B. 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指小孩;“垂髫”指老人D.停数日,辞去:辞去,告辞离

3、去8.对下面句中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悉如外人”,“遂与外人间隔”两句中的“外人”意义相同,都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B.“ 便要还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两句中“要”“ 延” 意义相同,都是“邀请”。C.“具答之”,“一一为具言所闻”两句中的“具”意义相同,都是“详细”;。D.“一一为具言所闻 ”、“ 不足为外人道也”两句中的“为”意义相同,都是“对、向”。9.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以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B. 村人纷纷前来问讯,是因为他们与世隔绝多年,对外界的情况一无所知。C.村人“皆叹惋”,是因为他们听渔人叙述了来此的经过。D.村

4、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10.根据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皆叹惋”的原因是()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B. 为自己信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C.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11、用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 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3)表现桃花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 4)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 12、 写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解释其意思。(至少三个)13 翻译句子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

5、其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第二课时 陋室铭一、铭:”,本是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二、课文结构 第一层(从开头至“惟吾德馨”)以类比的方式引出文章主旨。以“仙” “龙”暗喻品德高尚的人。以“德馨” 统领全篇。第二层(“ 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描写居室环境,即日常生活第三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何陋之有) ,运用类比,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三、主旨:文章通过对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描写,极力形容“

6、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要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高洁傲岸的节操。习题 1 解释加点的字有仙则名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无案牍之劳形 无丝竹之乱耳 2 解释下面“之”的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 辍耕之垄上 操神之神闻之3 身居陋室却不感到简陋,你对这有何看法?4 本文的作者是 ,字 ,名 ,是 代 家 陋室意为 , 铭是 。5 按课文填空,(1)本文的主旨句是 (2 )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3 )写陋室主人志趣高雅的句子是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5)用比喻赞美陋室 的句子是:南

7、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6) 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7) 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 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6 本文表达了自己 的人生态度和 的节操。第三课时 爱莲说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议论说道理;也可以发表作者的感想。2、文章中心概括:本文借花喻人,通过对莲花的赞美,歌颂坚贞的气节,鄙弃追名逐利的世态,表现了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3、练习1、翻译:( 1)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3、 )可

8、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4、 )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 “菊”、 “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2) 菊-“ 花之隐逸者 ”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3) 莲-“ 花之君子者 ”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3、本文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4、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

9、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003 年河北省中考理解题)6、 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7、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8、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9、“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哪一句?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12、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

10、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13、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三种)14、解释词语可爱者甚蕃 濯清涟而不妖 亭亭净植 陶后鲜有闻15、牢记课下注释,句子翻译(8、 菊用来正衬 牡丹反衬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荣利,正直伟岸的高尚节操)9 对待事情专心致志 一心一意 10、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作者对功名利禄的不屑 对世俗的厌恶 11 写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12、 借代 也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闲适淡雅的感情 13 排比 借代 反问)第四课时 三峡1、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著有水经注2 本文描绘了三峡的奇景,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11、并且在赞美三峡胜景的同时,也流露出伤感之情。3 内容与结构本文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谋篇布局,先总写三峡的地貌,再分写三峡四季的特点 。写山突出其山势连绵不绝,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突出其不同季节不同景象。本文最末引用渔歌作用: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渲染三峡秋天萧索凄清的气氛。4、“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一句可以用李白的两句诗来表现,这两句诗是“ , ”( 注意文中和早发白帝城的链接朝辞白帝彩去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5、写三峡春冬景色时,表现它的色彩的句子是 素湍绿潭 ,表现动态的句子是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6、写三峡连绵,高耸的山势的句子

12、 夏季水势之大的句子是 7、解释加点的词语沿溯阻绝 良多趣味 不以疾也 夏水襄陵8、翻译句子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9、牢记课下注释,句子翻译第五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文内容结构句总结:这三句是第一层,叙写中庭赏月的原因。 首先交代了步月的时间和原因。 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赏析:这是第二层,写月下庭中景物 中庭赏月。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此句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赏析:第三层,这句抒发作者面对月光如水、竹柏疏影的感触。“闲人”是点睛之笔。“闲人”含义一是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二是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2、练习.1、翻译下列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