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word论文】构建以就业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索【职业教育学专业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9531930 上传时间:2017-10-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word论文】构建以就业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索【职业教育学专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最新word论文】构建以就业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索【职业教育学专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最新word论文】构建以就业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索【职业教育学专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最新word论文】构建以就业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索【职业教育学专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word论文】构建以就业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索【职业教育学专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word论文】构建以就业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索【职业教育学专业论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构建以就业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索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培养体系创新实践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文章结合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实践,提出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企业技术结构的升级,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在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出特色、树品牌。本文结合我院的办学实践,探索如何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

2、职人才培养体系。 一、坚持科学的办学定位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结合发展之路,办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思想,坚定不移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院是全国首批改建的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提出并实践了“就业导向、市场需求、产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基本办学理念,形成了“以人为本、争创一流,打造品牌、办出特色,主动适应、满足需求,服务行业,服务地方, 的办学思路。抓好改革,办出特色,全力打造高职院校的强劲品牌。 在办学定位上,以满足市场对应用型人才需要为前提,以胜任职业岗位为目标,以提高职业岗位能力为

3、出发点,以企业满意度为质量标准,坚持面向社会经济建设的定位,培养行业和地方发展急需的“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主动适应职业岗位的技术含量日益提高对人才需求不断变化的要求,坚持把学生培养成在技术应用、智能操作岗位上的高级“蓝领”的人才。实现学生就业岗位的“下移” ,满足人才市场的需要,并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和变换职业岗位的需要奠定知识和技能基础。 二、设 t 与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兴产业群相配套的专业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科学调整专业结构,为新的产业岗位和社会职业流动群体提供新的就业知识和技术支撑。学院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状况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以及冶金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

4、,将原来传统的冶金类专业(粉末冶金、有色冶金、钢铁冶金、冶金机械等)进行了改造和调整,新开发了金属材料工程和冶金机械控制技术等新专业。 根据株洲市硬质合金产业集群、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和长沙市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电子器件产业集群的兴起,调整和完善了专业设置,形成了与产业集群相配套的粉末冶金、金属塑性加工、冶金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工程造价等 20 多个专业,形成了与区域产业集群配套的专业群。 三、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注重职业基本技能,强

5、化职业核心能力,推行“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着力构建学生和谐发展的新课程体系;完2善包括“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内的人才培养工程。二是在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注重特色培养。即处理好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关系,专业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关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关系、共性(统一性)与个性(灵活性)的关系。根据不同的行业要求和定位,把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形成各种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的不同需要。三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特别是加强与中小企业的合作,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大批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近

6、几年来,学院与株洲市几十家中小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院实施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是实现开放式办学,实施“滚动式, ,的人才培养计划。根据每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和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每年修订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满足了用人单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岗位适应性。二是使“教、学、做”相结合,形成新的教学特色。在教学上实行“三明治”式的教学模式,把传统的文化课堂变成“教、学、做”相结合的课堂,使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密切结合在一起,学生将所学的理论和掌握的技能融为一体。三是以试点专业建设为基础,形成专业品牌。以精品专业和试点专业建设为龙头,整体带

7、动学院的专业教学改革工作。例如,以金属材料工程、冶金机械与控制技术等国家级精品专业为龙头,大力开展专业建设、专业开发和教学改革试点,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品牌专业。四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讨学生的技能训练,并建立与之配套的仿真实验、实训和实习教学环境。四、加强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搞好专业教学改革 学院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为目标,科学合理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搞好专业教学改革。一是重新构建科学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确定适应需求的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按照培养目标进行整合、重组与优化,逐步形成集群式、模块式课程模式,如工科类专业课程体系由人文社会科学模块、自然科学模块、职业技术

8、基础模块、职业技能训练模块组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均采用模块教学模式,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针对性,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取到了较好的效果。二是对高职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开发。学院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的职业结构和劳动岗位内容的变化,将相关的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整合开发为一门课程,实现课程综合化。近几年来,学院把 140 门专业理论课程中的 50 多门课程有机地整合为 16 门新的课程,并引人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和新方法,对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进行优化。三是突出了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为学生毕业时能够“零距离”上岗作好能力储备。如学防织寸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零距离”上岗的基本技能培养是通过加强继

9、电器一接触器控制、PLC 控制、单片机及微机控制四项基本实践技能的训练来实现的。四是加强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几年来,学院开展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形成“三级”精品课程建设网络,大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其中冶金机械技术 、 单片机应用技术等课程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精品课程。其次,大力开展教材建设,学院组织编写了 40 多门教育部规划教材,50 多门高职高专教材,这些教材以就业为导向,适度增加了各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了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 五、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提商教师的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特别要通过3学术研究和适用技

10、术项目的合作研究掌握新技术、新知识,不断地把新知识充实到课堂教学中。近几年来,学院承担省部级教研和教改课题 18 项、高职教育研究课题 9 项、国家级教育规划课题 3 项、省级规划课题 35 项、市级规划课题 10项。学院还设立院级教研教改课题 40 多项。与湘潭钢铁公司、涟源钢铁公司等企业开展旋转式轧机清洗设备的研制 、 原燃料冶金性能测定及研究 、 精炼渣及连铸用辅材性能研究 、 混联法技术创新工艺研究一一降低拜耳法溶出液及精液 ak 研究 、(无锡曙光 CI 项目模具研究等课题研究 10 多项,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既为企业解决了生产技术问题,又把新知识融人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11、通过开展科研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加强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学院开展了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从 1998 年起,学院经过长达 6 年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人文素质教育工程建设的实施体系。一是组建了院级和系级艺术团、礼仪队、摄影协会、读书俱乐部、青年志愿者协会、合唱团等学生社团组织,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二是重视体育文化活动,开展文体竞赛,培养团队精神。组建了院级和系级篮球队、足球队、健美操队、田径队等体育团队,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三是重视宿舍文化建设,培养学生雷厉风行、积极进取、整

12、洁卫生、朴实大方、表里如一、吃苦耐劳的好作风以及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四是结合专业特点,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把职业道德教育纳人教学计划,开设了相关课程,把职业道德教育与第二课堂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开展职业道德知识竞赛活动,促进了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培育和提高;五是成立学生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六是实施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工程” ,通过学生在接受企业文化的教育过程中,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敬业精神。 七、实行校企合作,走学校、企业、杜区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 校企合作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等

13、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近几年,学院先后与湘潭钢铁公司、涟源钢铁公司、首都钢铁公司、江西铜业公司、武汉钢铁公司、广西苹果铝业公司等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学院与合作企业建立董事会制度,共同研究和协商合作培养人才,与湖南湘珠化工厂、株洲明日硬质合金公司、株洲精工硬质合金公司等几十家中小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学院聘请企业的技术专家、生产管理人员、高级技师与学院相关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开发专业、确定教学内容。并与合作企业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技术公关,培养了大批“双师型”教师,提高了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 学院与所在地的社区合作,建立与社区的合作机制,通过联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共建学生社会活动

14、基地、学生到社区挂职锻炼等形式,开展社区共建,共同培养人才。 八、注重学生“执业资格”的培养和培训工作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围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推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应用等级证书“四位一体”的学生就业竞争力建设机制,实现学历证书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内容相互融会贯通。一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职业岗位实际,按4照职业岗位的要求,把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人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中;二是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并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纳人教学计划。自建院以来,学院共建立了 23 个职业岗位的中、高

15、级职业资格职业技能鉴定所。近 5 年来的毕业生 95%以上分别获得了人事部、劳动部、建设部、等部门颁发的涉及机械、电子、电工、计算机、财会、建筑、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文秘等方面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三是鼓励学生参加国家注册会计师、注册造价师、注册评估师、注册物业管理师等资格考试。 九、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院把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为重点,一是打破传统的用人观念,从社会、相关企业招聘一批“双师型”人才充实师资队伍。近五年来,学院从株洲冶炼厂、株洲硬质合金集团公司、株洲南方动力机械公司等企业聘请了 30 多名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充实到师资队伍中;二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学科带头人。选拔了一

16、批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又有实际操作能力和科技推广能力的教师担任专业学科带头人;三是不断调整师资专业结构。由于高职院校专业和学科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需要不断调整,教师的专业结构也要不断调整。因此,学院在引进紧缺专业的优秀人才的同时,还需采取适当措施,强化对在职教师的专业培训,使教师不断地优化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促进教师专业结构的合理化。四是有计划地让教师参加企业生产实践,通过在生产第一线承担技术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具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通过几年努力,我院“双师型”教师比例已达到 63%。近几年来,学院有 20 多名教师攻读了博士学位,引进了 30 多名硕士生,在职教师有 70 多名攻读硕士学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