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5310116 上传时间:2019-08-16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历史渊源 在今天,提起广州,人们会很容易、很自然与现代、时髦、繁华、富裕、美丽联系起来。其实,广州还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务院首批颁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秦王朝任命任嚣为南海尉并建城(俗称“任嚣城”)开始、广州已有2219年的建城历史。而世界历史名城中,除古罗马、雅典等少数几个城市外,巴黎、伦敦、莫斯科等均比广州年轻。 据史书记载,在公元前9世纪的周朝,这里的“百越”人民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民已有来往,特建“楚庭”来纪念这种友谊,这是广州最早的名字。 公元前214年,奏始皇统一岭南后建立南海郡,郡治设在番禹

2、,位于今天广州仓边路、越华路、中山路、北京路一带的老城区内。钱正朝任命任第为南海尉并建城俗称“任嚣城”,有人考证后认为“任嚣城”就在今越秀区仓边路一带。秦末汉初,赵佗继任南海尉,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帝,建赵佗城。 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秋,派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等率领大军,出师岭南,废除南地国,再置南海郡,郡治仍设在番禺(即今广州)。三国时期、吴国孙权于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在交州东部分设广州。广州之名由此开始至今已有1770多年的历史。 4五羊传说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广州有几个美丽的别名,我现在就考一下你们,看能不能说全。对,大家说得都对,广州又称花城、羊城、穗城。花城

3、,前面已向大家简单介绍过了,不过大家知道和记住花城,更多的是通过已故中国四大散文家之一货牧的那篇著名散文花城,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被收进中学语文教科书,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因此而记住广州是十一座以花而得名的城市。那么,广州为什么又称“羊城”、“穗城”呢?这里面有一个非常美丽的传说。 相传,有一年,楚庭因连年灾害,田地荒芜农业失收,百姓饥荒。有一天天空出现五朵祥云,上有五位仙人 身穿红橙黄绿紫五色彩衣,分别骑着五只不同颜色的仙羊,仙羊各口衔一棵一茎六穗的稻子,徐徐降落在这座城市。仙人把稻子赠予百姓、把五只羊留下,祝愿这里永无饥荒,然后腾空而去。 从此,广州成了岭南最富庶的地方,也开始有了“羊城”。“

4、五羊城”、“穗城”之称。后来广州的百姓还在惠福西路修建“五仙观”来纪念这五位造福广州的仙人。你们若不信,可到五仙观的东侧看看,至今那里还有一块巨大的红砂岩脚印状的凹穴,那就是“仙人拇迹”。你们还不信,可再到越秀山麓那里存立有一座“古之楚庭”的名牌坊,它告诉人们,广州最古老的名字叫“楚庭”。 喜欢动脑筋、善于思考的人可能会想:在这个神话传说中,仙人们为什么骑的是羊而不是别的什么动物?为什么五位仙人衣是五色,羊亦五色?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神秘? 不错,在这个神话传说背后,还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内涵。也就是说,仙人骑着羊而来,仙人五数、衣五色、羊亦五色都不是偶然的。先说为什么是羊,这里我告诉

5、大家一个基本事实,畜牧学家已经证明,广东的羊来自北方,这就说明五羊神话是一则史前拓殖神话,中原人早在公元前9世纪的周朝就开始南迁,并给岭南人带来了北方的文化和文明,同时也证明了广州很早就是一个移民城市。也许有人还会问,移居羊城的先民,也可以把狗。猪什么的带来呀,为什么单单是把羊带来呢?这可能是由于路途遥远。猪的行动缓慢、成批驱赶不便,再加上在古代传说中,猪的形象不好。而狗,在古代是许多民族的图腾和始祖神,很少作为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家畜来饲养。相对于狗和猪来说,羊的繁殖力强,适应力强,还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至今广东仍有“种姜养羊,本少利长”和“羊不离胎”之说。加上它行动快速,便于驱赶。可见,五羊神

6、话中的仙人骑羊,除象征其从北方而来之外,还有心理、道德和经济上的考虑。羊成为当日南迁的先民携带的理想家畜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在今天五羊巳成为广州的城徽标志。细心的游客会发现,“羊城”这一别称,已渗透到广州生活的各方面:书有羊城古钞,刊有羊城古今,报有羊城晚报,是有“羊城八景”;乃至许多楼字商标、公司社团、名胜古迹均以“羊城”命名;“五仙观”如今尚存,“仙人拇迹”依然可见;仙湖街、仙邻巷、五仙门等都还粘有一点“仙”气“五羊仙”的神话,可谓影响深远。(一)三民主义研究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思想的核心,备受学界关注。对三民主义的研究,既有整体的宏观研究,也有细化、微观的分析,多集中于:三民主义思想的渊源

7、、三民主义思想的演进、反满思想和实践的得失、反帝思想的演进与评价,革命程序论、地方自治、权能区分和五权宪法、自由平等观的评析,民生主义的性质、平均地权与耕者有其田之间的关系、节制资本思想等。 1.三民主义总论 “三民主义”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它包涵三个方面的思想,同时又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宏观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问题:三民主义的体系与中心思想、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新旧三民主义的演进及其评价。 (1)三民主义的体系与中心思想。 在孙中山逝世后,中国国民党理论界即对此有相当多的讨论。民国16年(1927),胡汉民发表三民主义的连环性,指出三民主义有着连环的内在联系,没有哪一个主义可以

8、作为中心思想;后来,周佛海等发挥戴季陶的以民生主义为三民主义本体的观点,使多元的连环性认识进而成为一元论;陈立夫则从“唯生论”出发,将民生史观视为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 50年代以后,这一问题继续受到大陆学者的关注。大多数论者认为,三民主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根据列宁关于“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的论断,认为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整个三民主义都包含反对专制主义的内容,并浸透着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民权主义是反对专制制度的,民生主义也含有摧毁封建专制统治基础的性质,民族主义也不是单纯的“反满”,它以推翻清王朝为奋斗目标,实际上包含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想。因此,只有民权主义比较能

9、概括三民主义,也只有民权主义才是三民主义的中心。 少部分持民族主义才是三民主义核心的学者认为,民族主义是孙中山及其他革命党人确立革命思想的基础,是三民主义纲领产生的基础;三民主义发展到后来,其主流仍是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维护民族团结;以民权主义为三民主义的核心或基础,只是从逻辑上考虑,并不尽符合历史事实。 (2)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 孙中山曾对三民主义思想来源有所论述:“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研究者多循此说,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近现代文化以及孙中山自身“创获”三方面,探讨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 关于中西

10、文化何者为三民主义思想主要来源的问题,国民党理论界认为,三民主义思想完全渊源于中国古代的“道统”和“正统”。孙中山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对这种“道统”和“正统”的全面继承和发扬光大。 建国后,这种观点遭到大陆学者普遍质疑:孙中山与孔子这位中国古代“道统”代言人之间,不论世界观,还是方法论,都根本不相同;儒学经典中找不出自由、平等、民主等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概念,四书五经也无蕴涵民主革命观念。因此,孙中山本质上不是儒学的传人,更不是历史文化“正统”和“道统”的继承者,并认为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才是三民主义思想的主要来源。 关于三个“主义”各自吸收西方思想的哪些内容,论者一般认为:民族主义方面

11、,是以资产阶级民族构成学说为思想基础,突破狭隘的“种族复仇”主义和笼统排满倾向,并把民族革命和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政治革命联系在一起。民权主义方面,是以西方的民权学说为思想基石,提倡民权平等;倡行政治革命,创建民主共和政体;在三权分立思想的基础上,借鉴中国传统的监察制度和科举制度,创立五权宪法。民生主义方面,以西方经济学说为核心,既有主观社会主义之空想,又含有民主主义的积极内核。 有论者从动态上分析孙中山向西方学习、熔铸三民主义的过程,指出孙中山首先在理论上接受法国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口号,将其内涵摄入自己的思想,并形成理论基础;其次把美国视作创建共和国的楷模;再次是从“

12、效法美国”转向“以俄为师”,从倾心欧美民主制度到赞赏苏联“人民独裁”,完成由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飞跃。 关于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论者指出:民族主义方面,美国人民革命独立精神给孙中山极大的斗争勇气,增强了民族意识;谴责美帝国主义压迫弱小民族的行径,增强反帝意识;美利坚民族的成长,给了五族共和的启示;美利坚民族同化外来移民给了大汉族主义的暗示;国际力量支持美国独立又使孙中山对帝国主义认识不清,甚至抱有幻想。民权主义方面,早期的民主共和方案实际上直接取模于美式共和制;从美国三权分立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创造五权宪法;在否定美国联邦制的同时,完善地方自治思想。民生主义方面,富强的前提是

13、民族独立;发展实业,发展科技;节制资本,防止美式贫富悬殊;吸收亨利乔治“单税论”,主张平均地权。 还有学者探讨苏俄和共产国际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一方面共产国际通过它的决议对国民党“一大”宣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产生重大影响,既大体上保留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又加以扬弃和提高,增强宣言的革命性;一方面,由于共产国际不熟悉中国国情,对中国革命也提出过不合时宜的乃至“左”倾的错误主张。 有论者根据上海孙中山故居藏书目录线索,尝试通过量化的途径,说明西方文化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 论者在强调西方文化是三民主义思想来源的主流的同时,并不否认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认为孙中山对中国古代思想、古代文化的

14、吸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儒学中的民本思想和重民思想;二是吸收中国儒家学说中“大同思想”的因素;三是继承、改造和利用传统儒学所确立的某些基本伦理道德观念,如“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有学者具体分析了儒家民本主义对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首先,儒家“重民”、“保民”思想,对孙中山救国救民思想的萌芽和革命民众观有一定影响;其次,儒家民本主义的“尊民”思想,对孙中山民权观有一定影响;第三,民本主义对孙中山民生观有一定影响,如儒家文化中泛指人民生活的“民生”概念,被孙中山承袭并赋以资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含义而成为“民生主义”政纲,儒家的大同、均产思想也成为民生主义的内涵之一

15、。 孙中山所说的“创获”,主要是指五权宪法的提出,学术界对此没有异议。 还有学者指出,孙中山在融会中西文化、创建自己的思想体系同时,对待中西文化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基本简介第一次鸦片战争形势图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向清政府走私鸦片,引发鸦片战争,而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英国方面经常称第一次鸦片战争为第一次英中战争或“通商战争”。虽然这场战争只是鸦片战争的一部分,但有时也经常把它称作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一直是断断续续进行,其间的一系列战斗和军事行动相互之间并无关联。“闭关锁国”后的满清逐步落后于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贸中,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毒品鸦

16、片,获取暴利。1838年,道光帝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奔赴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到任后,严行查缴鸦片2万余箱,并于虎门海口尽数销毁。打击了英国鸦片走私贩的嚣张气焰,同时影响到了英国的利益。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英国国会也通过对华战争的拨款案。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虽然这场战争只是鸦片战争的一部分,但有时也经常把它称作鸦片战争。战争前期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沉重打击英国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国的侵略,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促进了自然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