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304569 上传时间:2019-08-16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铜仁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铜仁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铜仁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铜仁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铜仁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铜仁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铜仁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铜仁县茶叶产业化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 年) (铜仁县 2010 年 12 月 6 日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 26 次会议审议通过) 铜仁县人民政府 二一年十二月 - 1 - 目目 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十一五十一五”产业建设回顾产业建设回顾( (3 3) ) 一、主要建设内容(3) 二、建设效果(6) 三、主要问题与矛盾(7) 第二章:第二章:“十二五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 (8)(8) 一、指导思想(8) 二、基本原原则(9) 三、发展目标(10) 第三章:发展规划与布局第三章:发展规划与布局(10)(

2、10) 一、茶园生产基地规划与布局(10) 二、茶区基础设施建设(16) 三、配套苗圃建设(17) 四、茶产品加工能力建设(17) 五、茶叶市场建设(17) 六、品牌建设(17) 七、加大企业培育,构建企业集团(18) 八、茶文化发展(18) 九、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18) 十、加大产业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和茶农生产陪训(18) 第四章:生态茶产业建设投资测算及资金筹措第四章:生态茶产业建设投资测算及资金筹措(19)(19) 一、投资概算(19) - 2 - 二、建设进度安排(20) 第五章:生态茶产业建设效益预测第五章:生态茶产业建设效益预测(2121) ) 一、经济效益(21) 二、社会效

3、益(21) 三、生态效益(22) 第六章:铜仁茶产业发展主要措施第六章:铜仁茶产业发展主要措施(2222) )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22) 二、组建机构、精炼队伍,强化协调领导(23) 三、扶优扶强茶叶龙头企业、增强龙头带动(23) 四、拓展销售渠道,强化市场营销(23) 五、发展中介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23) 六、健全产品质量保障体系,筑牢安全防护墙(24) 七、夯实基础,严把建园质量关口(24) 八、加大资金整合,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25) 九、推行部门帮扶,组织全民行动(25) 十、狠抓科技兴茶,切实做好新技术、适用技术推广 (26) 十一、做强做大一批大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

4、展 (26) 十二、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打造一批著名品牌(26) 十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民营经济(27) 十四、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增创人力资源优势(27) 附:铜仁县“十二五”茶产业规划重点建设项目一览表 - 3 - 铜仁县茶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 (铜仁县(铜仁县 20102010 年年 1212 月月 6 6 日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日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常务委员会第 2626 次会议审议通过)次会议审议通过) 第一章 “十一五”产业建设回顾 “十一五”时期,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业务部 门的精心指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生态的理念发

5、展产业,以产化业化的方 式建设生态,团结拼搏,锐意进取,探索前进,合力攻茶,如期实现了茶 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为“十二五”茶产业转型、发展、跨越奠定了坚 实基础。 一、主要建设内容 (一)基地建设和品种布局。截至 2010 年,全县茶园面积已达 21.2 万亩,基地规模位居贵州省第三,铜仁地区第一。其中历年老茶园 1.25 万亩,新建的良种无性系茶园 19.35 万亩,良种化率为 92.47。按投产 类型分,正常投产茶园 5.5 万亩,低产茶园 3.3 万亩,初产茶园 5.57 万 亩,抚育期幼龄茶园 6.13 万亩。全县 18 个乡镇均有茶园分布,其中,聚 凤乡、龙塘镇、五德镇、本庄镇、甘

6、溪乡在 l 万亩以上。全县拥有 100 亩 以上连片茶园 220 个,种茶农户 3.78 万户,占农村家庭总户数的 30左 右。按茶树品种分,铜仁苔茶面积 4.13 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 20;福 鼎大白茶面积 13.7 亩,占总面积的 66;福鼎大毫、平阳特早、乌牛早、 早白尖、名山 131、金萱、龙井 43 号、龙井长叶、安吉白茶、铁观音、黄 观音茶园面积共计 2.76 万亩,占茶园面积的 13.4。在全县建成面积中, - 4 - 通过茶叶无公害产地认证面积 8 万亩,占茶园面积的 39。茶树苗圃常年 面积 800 亩,年均出苗量 1.5 亿株。 (二)茶园管理机制与效果。我县把幼龄茶园抚

7、育放在基地建设的优 先位置抓,形成了幼龄茶园管理机制。一是采取合理间作,以园养园,以 短养长,解决茶农在投产前的收入来源,同时通过间作完成茶园管理,实 现一功多效。二是实行以补代奖,激发茶农管茶积极性。从管茶措施确定 以来,常年茶园合理间作达 12 万亩,有效促进了茶园管理,保证了茶树 幼年期的正常生长条件,茶树个体生长势均达到相应指标。 (三)加工能力建设与设施状况。茶园基地的发展,筑巢引凤带动了 县内茶叶加工业的兴起。截至 2010 年,全县建起茶叶初、精加工厂 13 座, 小型茶叶加厂 22 户,拥有生产加工等设施用房 18000 余平方米,茶厂动 力设备、制茶机械 800 余台(套)

8、,加工业累计资产总额 5000 余万元,年 茶叶加工能力达 4000 吨。县内加工从业人员达 3000 余人。产品涵盖珠茶、 长炒青、烘青、小种红茶、乌龙茶及扁型类、直条型、螺型等多种名优绿 茶。2010 年我县又与铜仁东泰公司签约引资 15000 元人民币,在县城和产 茶乡镇拟建精加工厂 1 座,中型茶叶加工厂 4 座、小型茶叶加工厂 10 座。 (四)产业形象与品牌建设。多年来,我县一直按照“建设有品牌的 市场,有市场的品牌,品牌有统治力,市场进得去,区域统得起,企业捆 得住”的要求,通过参与各项经贸活动,举办重点产业论坛,努力打造和 推介茶产业、茶资源、茶产品,提升了品牌效应。特别是依托

9、专业策划机 构深圳研成公司的智库,组建了铜仁苔茶品牌策划中心、品牌管理中 - 5 - 心和品牌营运中心等现代品牌组织结构,隆重推出了“石苔天草、阡尊佛 顶、云顶净界、贵绿”等铜仁苔茶商标。铜仁苔茶成功通过了中国地理标 志产品认证,取得了贵州十大名茶产品称号,在日本举行的茶文化活动中 获得国际绿茶金奖,大幅提高了铜仁茶叶的知名度、荣誉度。 (五)茶叶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十一五”期间,我县始终把人才兴 茶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通过中茶所实验场及大专院校,培养了 200 余人 的茶叶人才;积极参加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输送技术人员到大专院校深 造。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增加职校茶叶培训班级,开展茶叶技术培

10、训。 通过各种途径,使我县技术力量得到空前壮大,县内茶叶生产技术含量大 幅提高,创新能力全面增强。仅农民常年培训人数达到 3000 多人,开设 茶叶中专班 6 个,招录学员 300 余人。2007 年完成了县乡生态茶产业发展 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配备县乡 60 人的专职茶叶队伍,2010 年 3 月我县 再次招聘 150 人公益性岗位茶叶辅导员充实到 18 乡镇茶办,服务范围遍 及县内各茶叶生产角落。 (六)龙头企业、中介组织。按照“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和茶叶经济组 织就是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精神,通过物质上扶持,精神上鼓励,经 营中帮助,引导培植扶持起县级以上龙头企业 4 户,地级以上龙头企业

11、 2 户,年生产经营乌龙茶、红茶、绿茶 1200 吨,占县内茶叶总产的 30, 培育经济人队伍 500 余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 l6 个,入社茶农 l600 多 户,茶叶经营组织化程度逐渐提高。 (七)茶叶标准化工作。为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完善起从茶园到茶 杯的监督,建立“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识,认证有程序,质量有监测, - 6 - 市场有监管”的标准化格局,从源头上解决茶产业安全问题。2007 年我县 完成了铜仁苔茶产品标准制定,并通过省标准委认证、发布,成为省 级地方标准;2008 年成为第六批全国茶叶标准化示范县,完成了铜仁苔 茶综合标准体系建设;2009 年完成了铜仁绿茶标准体系技术

12、标准, 使茶叶生产涵盖了从良种繁育到市场销售全过程的每个环节。通过努力, 共建成铜仁苔茶核心示范区 18 片,高标准无性系新植茶园示范点 7 个, 示范面积 9000 多亩。累计开展无公害茶园认证 8000 亩。扶持鼓励茶叶企 业通过 QS 认证 4 户。 (八)市场营销网络建设。为了促进产品销售,我县十分注重市场营 销网络建设。一是整治县内传统茶叶市场的脏乱差,扩大市场容量;二是 规划设计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大市场中国西部茶都,占地 600 亩,目前 “三通一平”工程已全面完成,综合交易大楼正在紧密锣鼓地开工建设; 三是依托招商引资项目扩大外销市场,先后在安微、江苏、浙江建立了固 定的销售渠道,

13、并借船出海到国际市场;四是立足北京、上海、天津等国 内大中城市开辟,展示窗口、形象店、专卖店或专柜销区 20 处。借助上 述市场,目前铜仁苔茶已销往国内 20 多个城市。 二、建设效果 通过各项规划内容的建设, “十一五”期间茶产业体现出以下几方面 的效果。 (一)茶产业效益大幅提升,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2010 年,全县完成春夏茶生产 1875 吨,茶叶产值 18375 万元,分别是“十一 五”末的 2.5 倍和 17 倍,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不足 1%增加到 20%。 - 7 - (二)茶农收入明显增长,茶区城乡二元差别逐步减小。 “十一五” 期末,全县投产、半投产茶园达到 5

14、 万亩,辐射茶农 2 万户,茶农茶青收 入 5000 万元,户均收入 2500 元以上,带动茶农强劲增收,城乡收入差距 减少,可支配收入增加,涌现一批茶叶专业村、富裕村,茶农家居条件得 到改善。 (三)茶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速,茶农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几年来, 我县充分利用“全国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的机会,围绕产业抓整合,围 绕茶区配项目,快速地完善了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新修、改(扩)建 茶区公路 724 公里,修建茶区水窖 17900 立方,实施茶区改厕,改池、改 厨 16000 户。 (四)资源利用效果大幅提高。通过退耕还茶、林下套茶、树种更换 和土地开发利用,全县累计茶园面积达到 21.

15、2 万亩,增加森林覆盖率 7%,期末茶园平均产出 500 元左右,潜在产出 4000 元,比普通林地、荒 地相比,效益得到大幅提高。 三、主要问题与矛盾 (一)投产周期长,幼龄茶园抚育难度较大。目前全县处于投产期的 幼龄茶园存量达 11.7 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 50%左右。由于投产周期长, 抚育投入大,农户可投入资金少,一些茶农容易失去耐心、信心。因此, 一方面要加大引导,加大培训,合理施管,达到建一块,成功一块;另一 方面要采取管园补贴扶持政策,激发茶农管园热情,全面防范和消除幼年 或成年期茶树的衰退低产势头。 (二)自然灾害频繁,茶产业建设受创严重。近年来,灾害性气候频 - 8 - 繁降临我县,2007 年冬至 2008 年春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雪凝灾害,2009 年再次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