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战略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251539 上传时间:2019-08-1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战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战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战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战略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战略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战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战略(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地处长江、黄河的上游,是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屏障、水源涵养地,是我国生态系统平衡枢纽。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的耕作和过度无序开发,西部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干旱和荒漠化问题突出,自然灾害频率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系统对经济的承载能力越来越弱,不仅给本地经济发展带来极大危害,也给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早在1999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视察西北五省时指出:“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如果不从现在起努力使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的改善,在西部地区实现可

2、持续发展战略就会落空。” 因此,党中央适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决策,把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来组织实施,这是建国以来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决策在理念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 一 大开发五年来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呈现出可喜变化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五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强有力的、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推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工程,据统计,五年来,中央投入1100多亿元的林业生态建设资金中,西部地区占了大部分。其中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涉及西部11个省(区、市),累计投入287.8亿元;退耕还林涉及西部12个省(区、市),累计投入311亿元,占全国的65%,京津风沙源治理在

3、西部省(区)安排退耕还林资金42.2亿元,占资金总额的49.6%;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试点在新疆、广西3年分别累计安排资金2.25亿元和5.25亿元。目前,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涉及到整个西部地区,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基础性生态建设工程,并初显成效。据国家林业局最新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8.21%,与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的16.55%相比,提高了1.66个百分点。其中,占国土面积32.19%的西北5省(区)的森林覆盖率也由3.34%提高到了5.86%。 具体来说,大开发五年来,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工作初显成效,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可喜变化。 1.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五年来,东北、内蒙

4、古国有重点林区木材产量已调减到位,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工程区累计减少森林资源消耗3.2亿立方米,完成生态公益林建设任务14707.6万亩,14亿亩天然林得到有效管护。 据全国水土流失最新调查监测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23.9%,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与工程实施前相比下降了5.99%,长江泥沙含量出现全线下降的趋势。 2.林草植被得到恢复 五年来,西部地区累计完成陡坡耕地退耕还林1.18亿亩,荒山荒地造林1.7亿亩,累计治理严重退化草原1.9亿亩。仅2004年一年,西部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区林草覆盖率平均提高两个百分点,内蒙古一些荒漠化草原植

5、被覆盖度提高20%以上。宁夏实行全区禁牧,青海实施以草定畜取得初步成效,京津周边地区土地沙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据统计,2003年全国11条主要江河流域土壤流失量大幅度减少,其中长江和淮河减少50%左右。 3.治理面积大于沙化面积 京津风沙源治理和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的“三北”四期工程覆盖了85%以上沙化土地。“三北”四期工程启动以来,已累计治理沙化土地1.95亿亩,工程区内20%沙化土地、黄土高原40%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65%的农田实现林网化,使2130万公顷农田得到了有效保护。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以来,累计完成治理任务1.67亿亩,工程区植被覆盖度较2000年相比提高近30%。

6、据全国荒漠化监测和沙尘暴监测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局部改善”向“整体遏制”的重大转变。新疆最近十年土地沙化扩展速度减少一半,并呈逐年下降态势,出现了草木茂盛、野生动物增多、湖河水位提高等生态好转的迹象,全区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1.68%提高到2.94%。宁夏沙化土地面积由165万公顷减少为126万公顷,实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重大转变。 4.野生动植物种群得以保护和恢复 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使西部的生态明显改善,西部独特的野生动植物等珍贵物种资源得到恢复和保护,西部地区林业系统管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到86处。据全国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湿地和大熊猫调查结果表明,西部地区

7、的大熊猫、金丝猴等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数量成倍增加。其中大熊猫数量增长了40%以上,野外大熊猫分布县达到45个,比上次调查时增加了11个,栖息地也由2085万亩增加到3450万亩,增长65.6%;褐马鸡等物种的新记录、新繁殖地或越冬地不断被发现;100多年未见踪迹、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宣布为世界极危物种的崖柏在重庆大巴山区被重新发现。 5.生态建设推动经济发展 五年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累计分流安置林业富余职工66.5万人。工程区经济发展逐步呈现出多元化,森林旅游、森林食品、药材、土特产品采集加工等特色经济迅速发展,林区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开始走出“独木支撑”的困境。 退耕还林工

8、程,已使上千万农户从退耕还林补助中直接受益。同时保障和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许多地区通过发展经济林、竹林、兴办沙产业等生态产业,已形成了一批灌草生产基地、中药材和果品基地,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解放了农村大量劳动力从事家庭多种经营,或转向第二、三产业。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使1622万农民直接从中受益,与1999年相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共增加1080元,部分地方财政增收的10%以上来自京津风沙源治理保护,直接受益人口达到两亿多人,工程区年均增产粮食1107万吨,年产果品和木材产值约150多亿元。 二 当前:治理与破坏相峙,生态环境 整体仍在恶化大开发五年来

9、,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工程全面展开,并已取得明显成效。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抑制西部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趋势。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工作仍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目前西部生态环境总体状况可以概括为:生态普遍脆弱,生态保护能力低下;局部有所改善,整体仍在恶化;浅层次问题得到缓和,深层次问题加剧;治理水平较差,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低下;呈现由“结构性破坏到功能性紊乱”演变的恶性循环发展趋势。生态环境整体仍在恶化,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森林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西部森林生态系统呈现数量型增长与质量型下降并存。一是天然林面积下降,人工林、经济林面积增加。近10年来,西部地区(

10、不含西藏、云南、重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增幅分别达到8.27%和12.75%,但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和单位面积活立木蓄积量降幅分别达18.96%和25.14%,经济林面积大幅度增长,增长幅度达62.96%。而天然林、防护林的面积却分别下降了14.49%和51.07%。在西南地区,由于长期毁林开荒,享有“植物王国”之称的云南西双版纳原始森林面积急剧下降,森林生态系统正面临着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整个地区原始森林已所剩无几了。二是林龄结构不合理。西部地区以幼龄林和中龄林分布面积最多,分别占西部林地总面积的33.5%和32.2%;过熟林面积仅占林地总面积的7.9%;近熟林和成熟林占林地

11、总面积的12.9%和13.5%。 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森林质量下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许多生物种群不断减少,甚至濒临灭绝。现在虎、熊、猴等动物已在黄土高原地区消失。野生植物的濒危和消亡,多数是伴随森林的破坏,草场的开垦而发生的。大量珍贵药材遭到严重破坏,数量急剧减少。 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的下降造成森林生态系统调节能力减弱,病虫害加剧,森林病虫害面积逐年增加。 2.草地退化严重 我国现有草地面积3.9亿公顷,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占有草地仅为0.33公顷,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草地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地区,它不仅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和牧民赖以生存的基

12、本生产资料,也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草地的保护建设,对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牧区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然而,令人忧虑的是我国西部草地面临着牧草资源匮乏,生物多样性减少,杂草入侵,草地生产能力下降,草地退化等严重问题。 兰州大学农业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对青海省玛曲县高寒草甸植被做过三年调查,研究表明:草地生产能力下降。平均亩产干草由60年代的300公斤下降到现在的100公斤以下。鼠害严重。每公顷草地上地下鼠的数量由过去的810只增加到现在的30只以上。毒杂草比例增加。黄帚橐吾等毒杂草在群落中的比例由1979年20%上升到现在的40%60%。土地裸露增加。土地裸露由过去不到10%到现

13、在的30%。目前,我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且每年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北方和西部牧区草地退化已达7000多万公顷,约占牧区草地总面积的30%。西北地区的草地退化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宁夏草地退化高达97.37%,陕西为58.55%,甘肃为45.17%,西藏为30.36%。造成草地退化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长期超载放牧,过度使用;二是气候干旱,使草地逐步沙化;三是人为采樵,滥挖药材,搂发菜,开矿和滥猎。 草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不仅造成水土流失,江河泥沙淤积,沙尘暴等严重的生态问题,而且严重影响到牧民的生产、生活和牧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水土流失形势依然严峻 近年来,我国

14、在水土流失防治上取得了一定成绩,西部地区水土流失蔓延的趋势有所缓减,但水土流失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由于草地退化,森林毁坏,水蚀、风蚀频繁,导致水土大量流失。西部地区目前仍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04.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80%以上),水土流失率达15.15%。 水土流失在西部地区主要表现为西北地区的风蚀和西南地区的水蚀以及青藏高原的冻融侵蚀。据统计,西部土壤侵蚀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0.56%,其中水力侵蚀以黄土高原和长江中上游地区最为严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占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面积的2/3,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0.51万吨,高的达

15、到23万吨;平均每年流失土层0.51.0厘米,高的达到25厘米,年流失土壤16亿多吨。尤以陕西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3,年均输沙量9.2亿吨。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总面积超过55万平方公里。其中青海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面积的46%,省内年均输沙量近1.2亿吨。四川省水土流失面积由50年代的9.4万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38.3万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不仅使本地区失去大量地表有机土壤,导致土地贫瘠。而且因为西部地区地处长江、黄河的中上游,每年输入黄河、长江的泥沙量多达30亿吨,其中1/3的泥沙进入干流,2/3的粗沙、石砾淤积在支流河道和水库中,使黄河、长江河床抬高,极

16、不利于黄河、长江的防洪防汛。 4.土地荒漠化严重,沙尘暴加剧 土地荒漠化是土壤侵蚀的另一种形式,是土地退化的结果,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而造成的生态性灾害。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27.3%,超过全国现有耕地面积。全国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的90以上在西部。西部地区沙化耕地和沙化草地的面积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并且面积大、分布广,治理难度大。西北及内蒙古6省区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地区,荒漠化总面积达18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荒漠化面积的71.7%。新疆、宁夏、内蒙古、甘肃的荒漠化率分别达到86.07%、75.98%、59.27%和50.62%。西部地区荒漠化扩展速度由20世纪50年代的1560平方公里/年增至现在的2460平方公里/年,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 土地荒漠化加剧使得沙尘暴源区不断扩大,加剧了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据统计,在我国西北地区发生沙尘暴的次数,20世纪50年代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