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word论文】建立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的战略构想 【职业教育学专业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9524718 上传时间:2017-10-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word论文】建立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的战略构想 【职业教育学专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word论文】建立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的战略构想 【职业教育学专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word论文】建立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的战略构想 【职业教育学专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word论文】建立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的战略构想 【职业教育学专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word论文】建立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的战略构想 【职业教育学专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word论文】建立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的战略构想 【职业教育学专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word论文】建立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的战略构想 【职业教育学专业论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建立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的战略构想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如何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有效服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把中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发展成竞争优势大国,从战略上解决就业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迅速发展中国国际劳务输出产业,这是中国“十一五”时期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建立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发挥人才资源绝对优势,输出优势劳务,发展劳务输出产业,是变人力资源大国为竞争优势大国的战略选择。关键词:高职教育;劳务输出;战略在国际市场上,中国是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后发之国,但却是人力资源大国。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建立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发挥人力资源绝对优势,输出优势劳务

2、,发展劳务输出产业,是变人力资源大国为竞争优势大国的战略选择。一、国际劳务输出产业发展及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现状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在其 2004 年报告中估计,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外来移民总数约为 1.75 亿人,其中活跃在各国的外籍劳工达 8090 万人,全球每年流动劳工约 30003500 万人。在过去的 20 年中,包括外籍劳工在内的移民总数逐年递增,年均增长约 600 万人。资料显示,19952000 年,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家的外籍劳工每年以 3%4%的速度增加。墨西哥人口 8000 万人,海外劳工实际人数达 800 万人,

3、劳务人员往国内汇款达 160 亿美元。世界上第 12 大人口大国、现有 8400 万人口的菲律宾,是亚洲最大的劳务输出国,在世界上排名第二。据菲官方统计,截至 2003 年底在海外的菲律宾人约有 776 万人。其中,合同劳务人员 338.5 万人,移民和定居者 286.5万人、非法工作或居留者 151 万人。海外劳务为菲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4 年由海外劳务人员汇回菲律宾的收入就达到 85.5 亿美元,占菲 GDP 的10%。庞大的海外汇款,有力支持了菲国内金融市场,并使它欣欣向荣。据国际货币专家组织统计,印度 1999 年的海外劳务人员往国内汇款超过 110 亿美元。中国对外劳务合

4、作 2004 年度报告介绍,未来国际劳务合作市场发展呈现如下特色和趋势:全球对外劳务总体需求旺盛,国际劳动力流动将继续增加;技术和专业人才需求攀升,对普通劳务限制增多;市场竞争更为激烈,非技术工人的工资大幅下降,医疗卫生和家庭护理需求增加,女性劳工比例上升。在世界服务贸易四种主要形式中,28%的服务贸易额是“提供过境服务”的方式创造的,14%是通过诸如旅游这类“境外消费”方式提供的,56%是通过诸如对服务业的外国直接投资这类“商业方式”发生的,以提供服务的劳动力临时流动方式进行的,仅占服务贸易额的 1.4%。2001 年,永久性移民和临时性移民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约 710 亿美元的劳务收入,比

5、政府开发收益总额多出约 40%,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流量。中国自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发展对外劳务合作,至 2004 年 8 月底,累计完成营业额为 302.2 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 309.2 万人。2004 年 111月,对外劳务合作完成额 31.5 亿美元,到 11 月末在外劳务人员总数为 53.2 万人,中国人口占世界 65 亿人口总数的约 20%,国际劳务输出人口仅占世界劳务输出人口 0.66%。中国商务部行业调查结果显示:除去东道国外籍劳工政策限制2客观因素外,制约我国劳务输出产业发展第一、二位因素是劳务人员的外语水平和技术能力。二、成立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发展国际劳

6、务输出产业的可能性(一)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为国际劳务输出技能人才创造了条件2004 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2236 所,高职(专科)院校1047 所,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学生总规模达到 2000 多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19%。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初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多数专业都实行了双证书制,就业能力不断提高。但中国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相对不是太高、就业稳定性差、收入低、跨区域就业不足,国际劳务输出几乎没有。这一切既

7、延长了作为高职毕业生个体教育投入回报周期,也影响了高职教育就业导向目标的实现,更降低了中国作为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参与国际市场配置劳动力的竞争力。发达国家普遍欢迎受教育程度高的专业人才,欧洲、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等都制定了专门政策,吸引高级专业人才来本国就业,如给予“优先配额” 、加快就业审批手续、提供长期居留权、为其配偶提供就业许可等。过去五年,美国高学历的外籍专才人数平均每年增加 14%,英国这一数字高达35%。中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为发展国际劳务输出产业需要的技能人才创造了条件。(二)从战略发展上看,中国劳动力总量将长期绝对过剩就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 2400

8、万人(温总理全国职教会讲话) ,而按中国目前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看,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4 年全国新增就业岗位仅为 980 万人,如果考虑到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领域应用带动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减少使用劳动力数量的话,预计中国每年缺口就业岗位远超过 1500 万个。因此,从战略上看,中国劳动力供给在可预见时间里将长期处于绝对过剩状态,必须从扩大对外输出上拓展就业空间。(三)高职毕业生数量、质量和劳动力价格在国际劳动力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高等教育自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迅速发展,平均每年在校生增长 20%以上,按照我国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到

9、 2020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 40%,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数量将以更快速度增长,总规模将达到若干个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学生规模总和水平,数量供给具有绝对优势。中国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 10 年的高水平高速度发展,在基础设施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特别是教育质量上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距离,毕业生在健康条件、知识能力、观念意识、外语能力等劳动力质量方面与墨西哥、菲律宾、巴基斯坦这些劳务输出大国的劳动力质量方面具有更大比较优势,如果再进行 12 年专门培训,将是国际劳务市场强有力竞争者。(四)高校毕业生有参加国际劳务输出、增加收入、学习先进技能的积极性据对一些高职院校

10、近 3 年毕业生调查,毕业后 3 年内出国学习和工作的毕业生不足毕业生总量的 1%,目前虽然出国劳务和学习还是经济发达地区少数人的特权,但 80%以上的毕业生愿意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去工作和学习,获得国内年收入 10 倍左右的高收入,同时学习掌握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培养创业意3识和能力, “海归”背景还可以提高自己回国就业的竞争力,国际劳务输出是对个体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所以,如果有可能,劳务输出将成为绝大多数高职毕业生的首选。(五)全球化加速了国际市场配置劳动力进程,使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成功运作成为可能德国著名的社会哲学家于尔根哈贝马斯 1998 年发表了超然于民族国家吗?一文,

11、明确地把全球化界定为“世界经济体系的结构转变” 。他认为:全球化指的是一个过程,其过程主要有 4 个指标:国际贸易在地域上的扩大,相互作用的密集程度日益增多;金融市场的国际网络化促进了短期投资,加快了资本流通;在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直接投资归功于跨国协调合作的发展,这种协调合作在决策中越来越独立于本国生产基地;从“门槛工业国家”出口的工业商品直线上升,这加强了对于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国家的竞争压力。可见全球化是全球配置市场资源的过程。中国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加入 WTO 后,更是全面融汇到全球化进程之中,成为全球化重要的推动力量。2005 年我国外贸进口达 1.4 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23.2%。

12、自 2002 年以来,我国外贸已连续 4 年保持 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 年继续稳居全球第 3 位。专家认为,外贸的连年高速增长,表明中国经济已顺利融入全球化分工体系。全球化加速了国际市场配置劳动力进程,国际劳务输出已成为重要产业领域,这些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第一人力资源大国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成功运作提供了非常好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优势条件。 (六)中国已形成体系化的劳务输出服务市场和基本配套的相关政策中国公民出境的审批改革已经开始,公民可自由申领护照,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中国人出境更加自由,审批手续更便捷。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政府对境外就业十分重视,自境外就业中介管

13、理规定颁布两年多来,全国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境外就业中介机构从 58 家增加到 332 家。境外就业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市场规范初步形成,目前全国有 27 个省区市制定了相关的实施细则。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法制保障更健全,更加与国际环境接轨。成立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可以进一步规范劳务输出市场服务行为,更有利于遏制非法劳务输出,树立国家良好的国际形象。三、建立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的战略构想(一)在高职教育发达地区,在办学质量较高的 100 所示范职业院校,设立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按照市场化模式组织运作在高职教育发达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培训学院,有如下有利条件:一是

14、高职教育发达地区学校基础条件好、实训能力强、办学有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更高一些;二是高职教育发达地区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更紧密,其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更接近,培养的人才更易于适应发达国家产业要求;三是高职教育发达地区对外开放度高,院校与境外企业、职教机构联系密切,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四是高职教育发达地区高职教育改革开放意识更强,对开展国际劳务输出培训更认同;五是高职教育发达地区也是国际劳务输出发达地区,劳务输出培训的需求更旺,能很快形成一定规模。选择 100 所示范职业院校设立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一是可以在初期保证质量、保证规模;二是可以发挥示范职业学院建设的示范作

15、用,有利于推广成功模式;三是在示范高职学院建立劳务输出培训学院更有利于发展高职教育的中国特色,高质量实现高职教育就业导4向目标;四是示范职业学院多数有与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合作经验,有良好的办学基础。到“十一五”后期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推广,扩大规模。这一项目易于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可由示范高职院校牵头,吸引发达国家企业、教育机构、就业服务机构和本地区企业、境外劳务中介机构、中国政府派出机构以及社会资金的广泛参与,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配置教育培训资源,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市场运作模式。(二)可实行高职本科和专科两个层次并举中国劳务输出的制约条件主要是输出劳务人员的外语和技能两个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相

16、对高职专科数量不多,但毕业生外语能力强、理论水平高、人才素质好。高职专科层次院校多、科类全,突出技能训练、与企业紧密合作的办学模式,毕业生适应性强,优于普通劳务人员。因此,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可实行本科与专科两个层次并举,1/3 为高职本科院校,2/3 为高职专科院校。(三)按照国际劳务市场的需求,有重点地开展专业培训中国对外劳务合作 2004 年报告分析,国际劳务市场对装备制造类、服务产业类、建筑施工类、对外汉语教育类、医疗服务类、IT 类的劳务人员需求较多。发达国家不会因技术进步而减少对输入劳动力的需求,在发达国家老龄化和持续低生育率的作用下,这种需求必将持续增长。因此,可结合教育部等六部委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针对主要输入国的劳务需求实际,重点开展上述六类人才培训。(四)培训内容与培训模式培训内容以专业实践技能和应用外语为主,培训模式以校企合作的工学交替模式为主。与企业的岗位实践相结合,在专业技能和职业经验方面进行集中训练。应用外语培训要解决语种问题,英语为主,还要开展日、韩、德、俄、法、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