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教师的文明礼仪修养的重要性》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5228477 上传时间:2019-08-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浅谈教师的文明礼仪修养的重要性》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文《浅谈教师的文明礼仪修养的重要性》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文《浅谈教师的文明礼仪修养的重要性》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文《浅谈教师的文明礼仪修养的重要性》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文《浅谈教师的文明礼仪修养的重要性》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文《浅谈教师的文明礼仪修养的重要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浅谈教师的文明礼仪修养的重要性》(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加强学校教师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内容摘要:礼仪,对于个人,是文明与教养的表现;对于社会,是发展与进步的标志,对于民族,是精神风貌的展现。教师礼仪是以礼仪学为核心,具有鲜明的师范性。蔡元培说:“什么是示范性,范是模范,可为人的榜样。”教师是人类文明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道德的启蒙者,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其职业特点是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教师的礼仪修养水平,对学生的价值标准、审美标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示范和影响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贯穿学生受教育过程的始终,而且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思想、知识、智慧、道德、意志情感、个人品质、言行举止等对学生的渗透

2、性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所以在这个腾飞的时代,教师更应该用高贵的气质、良好的仪表、优雅的语言、规范的礼仪来面对开放的世界、开放的社会。本文主要从教师文明礼仪修养的现状及其原因以及如何加强教师的礼仪修两方面来谈谈教师文明礼仪修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教师 文明礼仪 修养 一、教师文明礼仪修养的现状及其原因 文明礼仪是传承文明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如今,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社会是以文明、和平、发展为主流的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日渐频繁、密切。在交往与合作过程中,人们的礼仪是否周全,不仅显示其修养、素质的形象,而且直接影响到事业、业务的成功。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精神要求日益发展,人人都

3、在寻求一种充满友爱、真诚、理解、互助的温馨和谐的生存环境,寻求充满文明与友善,真诚与安宁的空间。前进的社会呼唤文明,科学的未来呼唤文明。文明礼仪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教育程度的标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而教师是传播文明的使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礼仪素养,它是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外在表现,它对于教师个人成长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当成为讲究文明礼仪的典范,以身作

4、则、率先垂范,以得体的仪表、文明的举动为学生树立优雅文明的师者形象。可是,经调查了解,目前,学校教师在文明礼仪素养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在一些教师当中,仍然经常发生损害教师职业形象、背离教师职业道德的不文明表现,如穿奇装异服、染彩色头发,涂指甲油,浓装艳抹或珠光宝气;随意对学生说粗话、脏话,甚至侮辱学生人格;随意体罚学生,导致学生身心受到严重伤害;形象举止过于随意,在公共场合不注重自己的言行;不遵守交通规则,乱闯红绿灯等等。有的教师由于不良的言谈举止导致与学生、与同事关系紧张, 激化家校矛盾,在学生家长中造成恶劣影响。 造成一些教师礼仪修养缺乏的客观原因,除了某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外,主要是

5、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学校忽视对教师的文明礼仪修养教育。 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和模式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应试教育的产物,培养的毕业生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知识、轻礼仪修养等弊端,长期以来,毕业生对口分配,使教师职业目前相当程度上仍处于可替代的地位,许多不愿从事教育事业的人不得不做教师,而许多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却难以加入教师队伍,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不愿意从事自己的职业,我们难以想象他会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难以想象他会注重对自身所从事事业的职业道德修养和礼仪修养,这就决定了很多在职教师,缺乏必要的礼仪修养。 目前,教育线已经意识到教师文明礼仪方面培训

6、的重要性,在学科培训的过程中,已经涉及到教师礼仪的培训,但是能参加培训的老师还是极少数,大多还是年轻的老师,而且课时明显少于专业课,所讲内容也很有限,有时候只是象征性的讲一点,或者只讲一些枯燥的概念、定义,涉及到具体实践的内容则一略而过,的教师,很多上了一点年纪的老师,特别是像我们农村小学的教师,很多是由代课教师转正而来,甚至有的现在还是代课老师,在学校期间根本没有系统学习过礼仪修养知识,在基层教学期间也没有机会接受专门的培训,对他们的礼仪修养教育十分重要,决不能忽视。 二、如何加强教师的礼仪修养 加强教师的礼仪修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口头上喊几句口号就能解决,需要思想上的高度重视,还要有

7、必要的设施和手段做保证,更需要有一个和谐的氛围,具体来讲,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思想上高度重视,提高有关部门和教师自身的思想认识。 提高认识,建立完整系统的教师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体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应把教师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纳入师德教育的体系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明确制订和规范教师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标准、方法、考核措施,要把教师文明礼仪的水平提升作为认定教师资格最基本的条件。广大教师必须明确教师礼仪修养,不仅是教师自尊自律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学生的个人成长,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礼仪素养和文明

8、程度。学校要反复引导加强对教师文明礼仪的知识的培训,从塑造教师个人形象入手,不断强化教师的文明礼仪意识。只有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都从思想上重视教师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使每一个正在从事以及将要从事教师职业的人真正懂得,教师礼仪修养不仅是教师自尊自律的基本要求,影响教师本身的事业发展以及自我实现,而且关系到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把学习礼仪变为一种经常的自觉的行为,内化成一种习惯,并渗透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最终成为自然流露,体现出一种良好的个人修养和风范,才能在社会形成了良好文明礼仪氛围,教师文明礼仪的教育工作才会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才会渗透到教师的正

9、常教学工作中,体现在教师生活的方方面面,促进学生的健康成。 第二,教师礼仪教育要有必要的课时、必要的辅助设施,教学形式和方法也应灵活多样。 学校应该定期开设文明礼仪修养课,安排所有教职工参加,保证必要的教学课时。同时,教学手段可以多种多样,如通过录象设备录下教师讲课的语言及举止等,自我纠正不足;在平时学校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和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内容;通过请专家作报告或看录象等形式,经常地、反复地向在职教师灌输有关教师礼仪方面的知识,使礼仪意识自觉贯彻到教师的日常行动中去。建立常规的教师文明礼仪教育培训体系。要建立教师文明教育培训的标准、教材、方法、措施。要制订教师文明礼仪培训的规划,建立

10、文明礼仪培训基地,加强教师文明礼仪教育的科研工作,吸取古今中外教师文明礼仪教育的精华,制订符合当今社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文明礼仪的标准。要开发教师文明礼仪的培训教材,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体系中。礼仪教育涉及心理、形象、语言、体态、人际交流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文明礼仪厚实的专业功底、广博的礼仪知识,娴熟的礼仪技巧和科学的训练方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采用多种方式,利用各种场合,培训教师文明礼仪常识。广大教师要自觉学习教师文明礼仪常识,并把它作为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手段。要坚持学以致用,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自觉坚持教师文明礼仪的标准,做到在学校、家庭、社

11、会一个样;校内校外一个样,始终保持人民教师良好的文明礼仪形象。正如陶行知说的:“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人师的地步。” 第三,营造良好的礼仪环境和氛围。 在文明礼仪方面,学校每个教职员工都应当为人师表。然而,实际情况是,有的教职员工不修边幅,蓬头垢面,出口成“脏”,好着奇装异服,影响了学校的整体形象和教育效果。因此,学校教职员工的基本形象和言行要求应以适当的制度和纪律的形式加以规范。同时,对学生的在校形象和言行也应有必要的文明规范,以净化校园风气。作为育人环境的学校应配备完善的硬件设施(如垃圾箱和痰盂等),以达到环境育人的要求和效果。礼仪环境建设要充满人文色彩和绿色理念,使校园

12、自然环境清洁优美,人文环境令人自律,各种文明规范随处可见。可在厅堂、楼梯等入口处置放一面大镜子,让师生随时注意整理自己的仪表。总之,要让礼仪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让师生在其中耳濡目染,得到美的熏陶和滋养。 总之,加强教师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不仅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它不仅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成败,更关系着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我们要从振兴民族、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高度,只有把文明礼仪教育从教师抓起,才能从真真意义上落实从娃娃抓起,从而更好地贯彻实施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否则,仍是打雷吹风不下雨。 参考文献: 1.刘素梅教师礼仪素养2012. 2.刘凤英、张春梅、姚志刚主编的教师礼仪2012.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