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讲稿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181636 上传时间:2019-08-1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讲稿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讲稿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讲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讲稿(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发展是民族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满足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新期待,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的新高潮。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充分认识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十八大报告把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高到新的水平和高度。首先,从文化自身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由文化自身的特性和本质所决定的

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血脉是流动全身的动力源、生命源,血脉断,则生命止。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是由文化决定的。文化是民族的象征和身份证,一个民族与其他另外民族的区别,不是肤色、服饰和饮食的不同,主要在于文化的区别。文化是民族的“基因”,是决定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民族习俗等深层的根基,是民族承接和遗传的因素。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民族的“精气神”都是由文化潜移默化地铸就的。民族总是一定文化的民族,文化总是一定民族的文化。文化与民族直接同一,密不可分。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家园”是一个形象的说法,精神家园即灵魂寄寓安顿之所。一个人在外劳累奔波

3、,需要一个家园安居休整;一个人的精神劳顿和思想博弈,需要有一个温馨的家园给予抚慰。文化以其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人们的精神支撑;以其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校正人生的轨迹和方向。文化是人们的精神的真正后盾和后方,揭示了人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真正奥秘。文化建设说到底是精神家园的建设,是需要大手笔,大投入的大建设,把精神家园建设好了,我们就有了思维活跃、精神饱满、意气风发、幸福快乐的精神大本营。其次,从国际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由文化在当今国际竞争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决定的。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综合国力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文化实力,文化作为软实力在现代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占有

4、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国家软实力除文化外,还包括政治影响力、外交形象力等,但文化是根本,政治和外交形象力的背后是文化的力量。当代国家力量的衡量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和军事力量,文化已经从后台走向前台,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以为文化不过是轻歌曼舞、诗赋文章,以为不过是艺术家、文学家等文人们的“雕虫小技”,那就太轻看文化了。现代社会,文化不仅构成综合国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综合国力,是反映综合国力的重要表征;而且它促进综合国力,是推动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力量。文化软实力可以产生乘数效应,成倍地扩充和放大硬实力,使综合国力变得更加强大。利用文化提高本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已是世界各大

5、国的一项战略选择。来自文化的挑战,必须以文化的手段来回应。只有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文化,才能有效引导世界文化潮流,发挥其国际影响力。硬实力不强,国家易倒;软实力不强,国家易碎。只有硬实力和软实力结合,二者都强大,才能在现代国际社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要着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次,从国内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由文化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决定的。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要,决定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十八大报告充分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文化引领风尚”,是指文化的

6、引领导向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其先进性,引导人们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创造政通人和、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文化“教育人民”,是指文化的教化育人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标,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服务社会”,是指文化服务于社会各方面的功能。文化是社会的粘合剂,使社会和民族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是社会创新的重要源泉,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以其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增强社会的安全感,舒适感和幸福感。文化“推动发展”,是指文化推动科学发展的功能。文化渗透于经济社会,增

7、强经济的科技和文化含量,提高其附加值,文化产业直接创造经济价值推动经济的增长。文化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和谐,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正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新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一发展道路是包含着总体目标、根本方向、方针原则、重大举措的科学发展之路。第一,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根本方向和方针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我们的文化,无论以何种形式

8、、采用何种手段都必须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决不能偏离这个根本方向。我们的文化,无论怎样突出主旋律、坚持主阵地,都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两为”方向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和党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是这个社会的文化的根据,有什么样的经济和政治,就有什么样的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相伴随,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一切工作和活动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化建设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采用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老百姓的生活,为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9、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精神动力和良好的舆论环境。坚持“两为”方向同时要坚持“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提倡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它体现了精神生产的特点和科学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对思想领域的矛盾,认识上的分歧,既不能用政治权力或行政手段裁决,也不能用扣帽子、打棍子、抓辫子以势压人解决问题。只有实行“双百”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才能创造精神生产所需要的独立思想和自由宽松的环境,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第二,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原则。贴近实际,就是要贴近社会现实,而不能远离现实生活;贴近生活,就

10、是要贴近群众生活,而不能背离实际生活;贴近群众,就是要贴近人民群众,反映群众的心声,而不能脱离群众。实际是立足点,生活是源泉,群众是主人,这是文化发展繁荣的源泉、动力、根本所在。只有贴近实际,坚持挖掘老百姓实际生活中的真善美,表达形式符合老百姓的实际欣赏水平,才能雅俗共赏,赢得大量受众;只有贴近生活,源于生活,真实表达老百姓的思想情感、幽默智慧、喜怒哀乐、时尚情趣,体现真心、真情、真意,防止脱离生活的胡编乱造、无聊搞笑,才能有长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只有贴近群众,反映群众意愿,满足群众需求,尊重群众选择,为群众喜闻乐见,才能真正使文化为民惠民乐民。任何文化产品和服务,如果坚持了“三贴近”,就不仅

11、会思想内容好,深入实际为群众说话,表达老百姓的真情实感,必然深受群众欢迎,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离开“三贴近”,就没有观众和市场,也难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地教育群众。这需要把握雅与俗、庄与谐、教与乐、情与理的关系,切实做到思想性与通俗性、导向性与多样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三贴近”原则揭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土壤、源泉、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第三,必须坚持“两个文明”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社会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领域,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

12、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精神文明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其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精神文明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的同时,又正确指出了精神文明的能动作用,从根本上摆正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强调“两个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可见,文化建设无论在两大领域,还是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都

13、是不可或缺的。第四,必须坚持“三个面向”,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时代性、开放性、前瞻性的特性;“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显示了社会主义文化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本质。“面向现代化”,是指其必须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特别是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性要求;“面向世界”,是指其必须不断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开放性要求;“面向未来”,是指其必须要具有战略眼光,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及时回应社会呼唤,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4、的前瞻性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民族性是指它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民族形式。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有其一定合理性。前者是中国民族性的本原,但必须现代化;后者也是中国文化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必须中国化。科学性是指它必须反对封建迷信、尊重客观事实、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精神。大众性是指它必须为人民服务,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民族性侧重于文化的形式,科学性侧重于文化的内容,大众性是文化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这三者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性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建设这样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环节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

15、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文化创造活力包括文化创造力、传播力、创新力和影响力等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激发蕴含在人民群众中的创新潜力和创造热情,才能使文化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创造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文化盛景,创造了汉唐文化辉煌的气象,创造了四大发明、四大名著等等。正是这种源源不断的文化创造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当今,面对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新形势,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就成为发展繁荣文化的关键,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现在我们的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还不够强,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创造

16、活力不够,文化创新力、创造力不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机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文化创新提供宽松的环境,营造和谐的空间,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品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另一方面,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文化创造和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让人民成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十八在报告勾画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要求:一是“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要求我们激发文化创造热情,保持持续的文化创造活力,创造更加繁荣的文化社会主义。二是“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要求文化生活要更加丰富多样,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要求更好地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实现文化享用均等化。四是“人民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