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苏轼简介范文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5129644 上传时间:2019-08-1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8.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苏轼简介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年苏轼简介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年苏轼简介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9年苏轼简介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9年苏轼简介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苏轼简介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苏轼简介范文(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苏轼简介范文 篇一: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 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晢宗亲政启

2、用新党,苏轼又被一贬再贬,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当时为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享年六十六岁。高宗朝,赐太师,谥文忠。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1080年 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

3、。 篇二: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与其父苏洵的大器晚成相比,苏轼属于少年得志。二十几岁入京就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当时,比他年长30岁的欧阳修就对他作出了如下断言:“此人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事实正如欧阳修所预言的那样,苏轼确实是古今文人中声誉最隆的一个艺术天才。论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论诗,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论词,他是豪放派词的开山鼻祖;论书法他是“宋四家”之一。真个算得上是“三千宠爱集一身”了。 然而,和他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比较起来,苏轼在仕途上就显得不是那么顺畅了,甚至可以说是危机四伏,九死一生。

4、事实上,苏轼的出仕之路只能算是一条屡遭贬谪之路。这官,苏轼当得太不痛快了。 二十一岁,苏轼就考中进士,如果能够谨小慎微,前途是不得了的。但问题是要那样,苏轼就不再是苏轼了,而应该是一个当官当得非常不错的我们所不知道的什么人。 首先是反对变法。要说苏轼与王安石同为文人,应该是很容易走到一起的。王安石变法的本意也是想富国强兵。可是文人办事总有一种浪漫的想法,有些问题欠考虑,变法太急,就产生了一些弊端,事情朝相反的方向发展了。这时苏轼站出来了,反对新法。于是就遭到多次贬谪。两次被贬杭州,他也不以为意,而是认真地做起了小官,领人在西湖筑堤,这就是有名的“苏堤”。从杭州他又到过密州、徐州、湖州。就在湖州

5、,苏堤被捉拿到御史台审问。原来,一些反对苏轼的人在他的诗文里断章取义地摘取一些句子对其设计陷害。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以为自己这次必死无疑。于是告诉为他送饭的弟弟说,平时不要送鱼,若听说我要被判处死罪再送鱼。有一次,他弟弟病了,托人送饭,那人不知情,送了鱼,害得他虚惊了一场。后来还是王安石一句话:“哪有盛世而杀才士乎?”苏轼才得以出狱。 出狱之后,苏轼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表面上,虽然是个小官,实际上处于地方官的监管之下。言论行为都受到束缚。他的散文代表作前后赤璧赋都是在偷偷摸摸的情况下写成的,“必深藏之不出也”,一般人是难以见到的。后来,哲宗即位,太后听政,司马光掌权,苏轼被召回朝廷

6、。司马光全盘否定变法内容,这时,苏轼又站出来了,认为变法中有些内容还是值得参考的。结果是,他又被下放。七年后,太后死,哲宗亲政。宰相是从前主张变法的章敦,于是,又打击司马光那一派的人。苏轼因为在司马光时代被召回朝廷做过翰林,因是又被当作了打击的对象,被贬到惠州。因为看到苏轼字子瞻,紧接着又被贬到了儋州(现海南)。一直到六十六岁才遇到大赦天下才被调回。但是还没有走到朝廷就死在江苏常州。 在死前两个月,北归途中,途经镇江,看到李龙眠为他画的像,即席写了一 首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以被贬的三个主要地方的地名来作为自己平生功业的总结,其中的悲苦是难以言传的,同

7、时也显得是那么的潇洒、从容、寡淡、旷达、幽默。这就是苏轼,历经艰难而始终不失真率之心,始终向权贵高昂不屈的头颅。我想这可能就是苏轼以及作品千古不朽的原因。在苏轼的作品始终存在着一种永恒的东西。他总是能让人们从个体与时代的局限中跳出来,从而沉入广袤无垠的宇宙和历史大背景之中。从而在真的、善的、美的诗意中痛快地活着。 当熙宁年间,王安石开始变法时,苏轼便站在守旧派的立场上,不断地上疏反对新法。由于和王安石政见不合,他请求到地方上去任职,做过杭州通判,密州、徐州的知州。在任地方官时,他目睹新法实际推行中产生的一些弊端,写了不少讽刺新法的诗歌,因此招致了新党的某些人的打击。元丰二年()七月,他刚调任湖

8、州不久,便被弹劾被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审讯到十月初才结束,结果多人受到牵连,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有一个小典故: 苏轼在湖州任满,进京去拜访宰相王安石,偏巧他不在。苏轼见桌上放着一首王安石还没有写完的咏菊是,只有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的黄花满地金。”苏轼笑道:“菊花开于深秋,耐寒不凋,怎么会被西风吹得满地金呢!”于是在后面顺手接了两句嘲笑王安石:“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他见王安石迟迟不归,就回家了。 王安石回来看了苏轼嘲笑的诗句,心想:看来他不晓得黄州菊花落瓣,黄州正好缺个团练副使,就让他到那个“吹落黄花满地金”的地方去吧。 于是,苏轼就被调任了黄州团练副使。

9、 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贬谪带来的是心情的痛苦和生活的困顿。苏轼被贬黄州后,也不免产生沉郁心绪,但这并未摧毁他坚强的气节。时间抚平了伤痛,意志宽怀了心态。从最初的孤苦无援,到后来的旷达高蹈,苏轼通过对是非荣辱和狭隘小我的淡漠遗忘以及对人世苦难的自觉承受,在承受中超越苦难,达到了一种超凡脱俗、坦然自适的气节。 篇三:苏轼简介 早年经历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5(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6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7苏轼

10、其名“轼” 8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 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9好美食,10创造许多饮食精品,11好品茗,12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

11、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14 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

12、官。15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16 自请出京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

13、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 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14、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17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18 被贬黄州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

15、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东山再起 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