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5课《背影》教学案例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5124924 上传时间:2019-08-1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20.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第5课《背影》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9年第5课《背影》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9年第5课《背影》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9年第5课《背影》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9年第5课《背影》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第5课《背影》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第5课《背影》教学案例(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第5课背影教学案例 篇一:背影教学案例 背影教学案例 网络提供给人们的最大便利是可以随意地和世界各个角落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交流沟通、资源共享。身处信息时代,语文教学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借网络来进行语文教学。作为语文老师,我一直尝试着如何借助网络资源来使自己的教学充满艺术美感。 一、主题与背景: 1、教材分析 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是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代表之作,作者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重点记叙了八年前父子车站分别的情景,在平淡朴实的述说中抒发了中国式的父子深情。记叙性散文因其故事性不强,其教学若只是流于形式,则会让学

2、生觉得乏味,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章的意蕴,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达到感情的共鸣。 2、学情分析 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讲,母爱也许更能深入人心,毕竟父亲很少在家。更有甚者,有些学生可能会觉得父亲很可怕。在这样的背景下,要让叛逆思维较强的八年级学生来理解文章父亲对儿子的浓浓的父爱,实在是有点难度。在教学中,老师应充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出质疑,解决问题,让学生慢慢地感悟父爱。 二、情景概述 文章不是无情物。这样一篇为人称道的美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感念父亲及对自己过去不理解父爱而今懊悔不已的真挚浓厚的感情。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

3、歌曲父亲“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教师解说:在我们成长的路上,父母的爱如阳光,照耀着我们前进的每一寸行程,母爱伟大无私,父爱深沉含蕴。我想,同学们心中都有无数有关父母让自己难忘的故事,这些故事里凝聚着父母对我们的深切关爱。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说说你们的父亲。 几分钟后,一个男同学站了起来。他说:“我父亲烟瘾很大,因房子小,他一抽烟,有时我就咳嗽。这样,每当我在家时,父亲就悄悄站在屋外抽,天热倒还可以,天冷就不好办了。后来,我对父亲说,你就在屋里抽吧,我现在大了,不会咳嗽了。他说:在屋里抽,我直接受害,你们间接受害,也不行。看来只好戒掉了。后来父

4、亲真的戒掉了。看他戒烟时的难过样,我真想哭。” 一位同学接着讲了她父亲生前、特别是父亲在病重时如何关心她的事,她讲着讲着,泣不成声了,同学们听了,个个都动了容。至此,我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无与伦比的爱。今天我们要学的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一篇表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之作。 说完,我点击鼠标,展示文题、学习目标,进入课文。 2、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备课时,下载名家的视频朗读,课上播放给同学们听,同学们边听录音边欣赏视频,整个教室沉浸在感情的海洋里。 3、合作交流,聚焦“背影” 四次背影、四

5、次流泪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尤其是第二次背影最为感人。以前在讲背影时,课前我也认真设计了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谈谈对于亲情的感受。然而这堂课并没有取得意想中的良好效果。许多学生对亲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买橘送我”的层面上,对于文章从父亲背影折射出的深沉博大的亲情,却不能深切体会。甚至有学生在读背影时,将父亲艰难攀爬铁道的背影解读为“一个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的父亲”,而不是一个深爱儿子的父亲!学生的法制观念强,只是他们所想的已经远离了文本,让思维的轨道偏离了方向。可能背影所呈现的情景确实离学生遥远了些,因而学生无动于衷。为此我精心设计了此环节,要寻找学生的情感共鸣,课件中链接了望父买橘这一

6、背影的视频,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在品读这次背影时,首先让学生欣赏视频,有了前面的感情铺垫,此时学生的感情达到了高潮,我注意到很多学生已热泪盈眶,对这次背影也有了深刻的理解,与文本达到了共鸣,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课后延伸 这节课上完后,我没有布置作业,但那一周的周记却让我大吃一 惊:大多数同学都写到了他们的父亲以及体会到的爱。一场爱的风暴以强劲的势头席卷而来,将我淹没在感动之中。文章中,他们用简单、朴实、甚至是稚嫩的语言写出了生命中真实的感动。在学习了背影后,他们开始从生活中琐碎的细节中发现了父亲的爱;他们发现了自己不到四十岁的父亲头上长出的白头发;他们发现曾经抱怨的离了婚的父母仍然

7、一如继住地爱着自己;他们甚至发现曾经讨厌的继父继母对自己也有着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开始学会观察,学会思考;他们开始懂得理解、懂得尊重;他们也开始学会体会,学会珍惜;他们开始懂得岁月无情,生命无常。 三、问题与讨论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文章语言朴实无华,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了作者刻骨铭心的亲情。 1、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局限在书本中可以吗? 2、怎么才能使学生也有同样的感受体验呢? 四、诠释与探究 语文与生活同在,脱离了生活而局限于书本的教学必定是失败的教学。背影所呈现的情景离学生遥远了些,只局限于课本学生会无动于衷,进入不了“角色”。只有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搭桥”,把学生引渡到生

8、活中来,他们才能做出自己真正有效的体验与评价。此时的网络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网络创设情景,激发情感,使学生渐渐进入了角色,沉浸在感受父爱、理解父爱,从而感恩父爱的情境中,从而去体验、领悟作者的心境。这一 节较成功的语文教学案例,让我明白了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 网络能充分地利用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其他各种感官,使学习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充实、最具体的经验,达到“学得快,记得牢”的目标。它活化了学习空间,以超越时空的方式积极创设有关的情境,无异也拓宽了老师和学生视野,因有“源头活水来”,自成“渠水清如许”的佳境。一旦求知的兴趣被激发,探索的积极性就大了起来。学生不仅学到课本上的知

9、识或老师教给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兴趣去探索老师曾经点到的相关知识,就象看过一部热播影视剧他会想办法去看原著一样,而网络正是无尽的资源库,尽管里边可能鱼龙混杂,但只要“放出眼光,运用脑髓,自己来拿”,通过诸多的感知比较与思考,迁移能力会提高,创新思维自然也能得到体现。 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语文教学根本上属于人文学科,网络只能给语文教学提供资源,绝不能代替语文教学。多媒体的出现只能适时、适量,决不能只是生硬地图解文字,呆板地演示所有资料。以看代讲,以看代练,甚至完全去除板书内容,把语文课变成了电子传输的教学方法是万万不可取的。 “想用长城的青砖连接艾菲尔铁塔,想用黄河的波浪亲吻撒哈拉的流沙,想

10、用鼓浪屿的琴石动听维也纳,想用尼亚加拉瀑布的流水冲开我的香茶?”,让我们唱着这首歌,借助网络寻求语文教学中的的艺术美。 篇二:背影教学案例 背影教学案例 江苏省徐州市李萍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提高默读速度 2理解文章中父亲的四次“背影” 3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 1望父买橘 2情境教学 一、导入 毛泽东曾称赞过一位文人,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你们知道他称赞的这位文人是谁吗? 对,是朱自清。那我们学习曾经学习过他的一篇什么课文啊?对,春。好,在学习春的时候,老师已经向大家介绍了朱自清,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好吗?(学生回答)

11、很好,看来大家掌握的不错。(补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五岁时去了扬州,在那里时间较长,所以说他是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可以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 文也是比较看好的。可以说,背影是能够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一篇散文。 背影到底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为什么会这么有名?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开,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默读课文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文

12、章写的什么事?事情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2.文章一共几次写到背影?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中心? 三、生字新词 好了吗?同学们上课之前一定预习过课文的生字新词,那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检查。请一位同学上来给生字新词注音,其他同学可以在自己的本子也注一注。 交卸奔丧踌躇迂腐蹒跚颓唐琐屑晶莹差使狼藉簌簌拭泪 四、整体感知 好,那我们就针对刚才的问题,一起来看一下。 首先,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啊? 父子二人在车站送别。 那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送别的背景吗? 哪里?对,第2自然段。 第2自然段怎么说的?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一方面,祖母死了,另一方面,父亲的差使也交卸

13、了,也就是说,父亲下岗了。另外,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事实,那就是,当时刚好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明争暗斗的时期,想要重新找到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而朱自清,作为父亲的长子,还在学校读书,还没有能力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于是乎,整个家庭的担子一下子落到了下了岗的父亲的身上,所以,对父亲来说,找工作是最迫切的一件事。课文中的这件事,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发生的,当时,作者朱自清和父亲一起赶回去奔丧,奔丧结束后,作者也回学校读书,父亲要去找工作,然而,在送孩子去读书和自己找工作之间,父亲是再三踌躇。那最终,父亲有没有亲自送朱自清去上学呢?送了。 对,父亲本说定不送茶房陪同再三嘱咐颇踌躇自己送去,矛盾心理的刻画

14、,恰恰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那份体贴、那份关爱。 正是因为是父亲亲自送儿子去上学,才有了我们课文背影这个故事。 课文写背影,一共有几次呢?四次。好,我们一起来找找看。 第一次是第1自然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我们这里概括一下,就是:怀念父亲,惦记背影;好,那这次写背影,有什么作用呢?对,开篇点题“背影”,还有呢?对,这句话引发我们思考:为什么与父亲不相见都二年余了, 作者还是不能忘记父亲的背影呢?这样,就引导我们继续读下去,是吗? 那我们接着找,第二次是在哪里写到父亲的背影啊?对,第6自然段,这次呢,是写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时候,然后作者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详细的刻画,对吗?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第三次呢,对,还是这一段,这一段最后“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是吗?这一次可以说是怎么样?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最后一次呢,最后一次是在哪里?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