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欧洲心灵鸡汤范文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5115897 上传时间:2019-08-1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9.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欧洲心灵鸡汤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年欧洲心灵鸡汤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年欧洲心灵鸡汤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9年欧洲心灵鸡汤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9年欧洲心灵鸡汤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欧洲心灵鸡汤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欧洲心灵鸡汤范文(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欧洲心灵鸡汤范文 篇一:肖临骏:爱刷屏,更热爱深读 这学期我给学生上一门18、19世纪的英国文学课,阅读的文本从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叶芝的诗作到弗兰肯斯坦、伟大前程去印度之路这样的小说,都可以在网上阅读或找到电子书。但是,开学头一天,我就要求学生不在笔记本电脑或电子阅读器上阅读这些文本阅读和课堂讨论都需要用书质印本或书籍。 网络时代的电子阅读,其利弊得失早已存在不少争论,我对学生提出读书不读屏的要求,不是关乎一般的书籍,而是关乎那些值得“深度阅读”的文本。这是我们在课堂上所做的阅读。 意大利小说家艾柯(UmbertoEco)作过题为书的未来的演讲。他说,“书是那种一旦发明,便无需再作

2、改进的工具,因为它已臻完善,就像锤子、刀子、勺子或剪子一样”。艾柯还说,“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又回到了字母。计算机让我们返回古腾堡星系(Gutenbergsgalaxy)。从此,每个人都必须阅读。为了阅读,你需要一个媒介。”他说的主要是一般的文字阅读,屏幕是它的新媒介。古腾堡一直被当作第一位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欧洲人,“古腾堡星系”成为文字阅读的代名词,它的对立面是图像阅读,不是浅层的文字阅读。 互联网开拓了一个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阅读时代,但屏幕上的阅读基本上都是浏览型的信息获取粗粗泛读、浅尝辄止。在联网的笔记本或平板电脑上阅读文学,对学生们来说,经常是一种受其他信息干扰的阅读,极难做到全神

3、贯注、细思慢想,不可能有纸上文本的那种深度阅读效果。当然,纸上阅读也有分心打岔、有眼无心的。但是,纸上阅读有帮助读者专注的辅助手段,如在书页上划线、圈点、写心得或做笔记。专注的阅读不仅是为了获取信息和知识,而且也是学习如何细致辨析和深入思考。培养这种思考习惯和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对每个人都有意义的素质教育和人生历练。人类寻找并得益于深度经验,正如美国作家鲍尔斯(WilliamPowers)在哈姆雷特的蓝莓(HamletsBlackBerry)一书中所说,无深度则不能扎根,“深度让我们能扎根于这世界,让生命有质量和完整,丰富我们的工作、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在信息令人应接不暇,

4、无法集中心思的环境中读屏,难以觅得这样的深度阅读。而如果只是满足于屏幕上的浅层阅读,那么,久而久之,人会变得精神涣散,无论读什么都是走马看花,自己没有深入、明确的想法,凡事便只能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艾柯预言,书籍不会因为电子时代的到来而消亡,虽然说的是一般的“书”,但却把“读书”的要旨确定为人的思考能力。他说,“今后书籍仍然会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东西,不仅是对文学如此,而且对任何需要仔细进行的阅读都是如此。这样的阅读并非只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更是为了思索和思考。”正是因为出现了屏幕阅读,书籍阅读才更前所未有地需要专门发挥“仔细”和“深度”的功能。在这个意义上说,读屏和读书是两件可以共存,无须用一个

5、来代替另一个的事情,读屏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把读书从一般的获取信息和娱乐消遣那里解放出来,让读书成为一件特别与深入思考相关的事情。 法国思想家和媒介学家雷吉斯德布雷(RgisDebray)提出,新媒介(medium)的出现并不会“杀死”旧媒介,而是可能帮助旧媒介回归到一种更具特质的新功能。19世纪,达盖尔(Louis-Jacques-MandDaguerre)发明了达盖尔摄影法。如果没有达盖尔,那么便不可能有印象派的绘画艺术。有了摄影,画家便无须再觉得,他们有责任按人们习惯的真实感来作画。摄影使也得人们不再需要依靠平庸的肖像画技留下他们的容貌,让他们可以用家庭相册代替沉重的祖先画像。但是,摄影并没

6、有杀死肖像画,它让肖像画可以更专注地成为一种艺术。与此同时,肖像画也成为人们对杰出和重要人物的致敬方式,画像上的人因此更具有某种尊贵和不凡的身份。 网络文字或许也可以把纸质书籍从一些传统的写作工作和内容那里解放出来,如消遣读物、旅游、烹调、无病呻吟的言情感慨、心灵鸡汤的人生感言或励志箴言。若如此,书籍会变得更加需要有实质的内容,长远的眼光,敏锐的问题意识和独到的见解。这样的书籍不仅需要深度的写作,而且也更值得深度地阅读。 篇二:中医在欧洲 中医在欧洲德国与丹麦见闻 我对德国的最初记忆来自于初中时一个旧 书摊上买的一本书,卡尔冯克劳塞维茨(Carl VonClausewitz)论战争。当时被吸引

7、的不是 书中的内容而是这个拗口的名字,暗想这和孙 子兵法有什么关联吧。不过现在这本书的内容 已经完全忘了,但自此对德国倒有了一种非常特 别的印象。后来到了高中知道了德国还有很多了 不起的人物:歌德、康德、贝多芬、马克思、莱 布尼茨、爱因斯坦,当然还有千夫所指的希特勒。更不用说那些让人神往茜茜公主生活的城堡,新天鹅堡,黑森林,慕尼黑啤酒节。 在大三的时候第一次给德国人做翻译,和他们交流后知道了原来德国是欧洲的中医中心,代表了欧洲中医界最高水平,全德大概有五万名中医师。这和德国的一大群汉学家、德国人做事认真、法律健全密切相关。后来Velia送给我一本德-英-汉的词典,这本编排精当,选词准确,点燃了

8、我学德语的激情。随着接触的德国人越来越多,也好结识了几个真正的好朋友。到德国去走走看看的念想便一直萦绕在心头。 出人意料的是我第一次到欧洲不是去德国,而是丹麦,第一个城市不是我想去的慕尼黑,就是北欧大名鼎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美人鱼的故乡哥本哈根。还真是应了无心插柳这句话。 老话说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我知道有一天总会去德国的,所以一边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一边准备德语,跟德国朋友保持联系。 当收到德国医师协会邀请去做个讲座的时 候,心理激动莫名,对自己的坚持所取得的回报感到无比的欣慰。德国之行终于在今年一月份成行了。 先到了纽伦堡(Nnberg),200年前是中欧的中心,是欧洲交通的中

9、心枢纽,光靠收税便成为了德国最富裕的城市,也是唯一的修了两座大教堂的城市(太有钱了)。不幸的是希特勒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把纽伦堡作为了纳粹党代会所在地,城市的绝大部分地方尤其是那些代表性的建筑都遭到了盟军报复性、羞辱性地轰炸。“现在所看到的纽伦堡是重建的”。德国朋友说这话的时候眼中闪过一丝泪光。对纽伦堡的爱决定了她对纳粹的恨,所以她说一定要去德意志国家博物馆和纳粹纪念馆去看看。只有铭记历史才能脚踏实地。 4天后来到了慕尼黑。对慕尼黑的影响太多了,啤酒节、拜仁慕尼黑足球队、新天鹅堡、Weiswurst火腿肠、还有大量的博物馆。慕尼黑是博物馆之都,所以慕尼黑的朋友带我去逛博物馆。老博物馆(文艺复兴

10、前)、新博物馆(文艺复兴后) 、埃及博物馆、原始人博物馆、 大量主题博物馆。朋友的文化素养极高,兑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画家和代表作如数家珍,我是看的醉了,听得也是醉了。当看到雏菊后才松了一口气,总算有熟悉的了。回国后一定找时间补习一下文艺复兴艺术史。 玩的差不多了,也该介绍一下德国的中医情况了。先说说德国合法的中医师/针灸师。有合法行医资格主要是两类,一是Doctor,既是西医医师再学西医,相当于中国的西学中。二是Heilpraktiker,相当于治疗师。这次邀请我的是SMS协会,成员全是西医医师,有2000多会员,大概代表了德国中医的最高水平。成为他们会员的基本要求是学完中医1000学时左右,

11、课程涵盖了针灸、中药、诊断、方剂、中医内科、四大经典以及其他临床各科以及专题讲座。得益于德国较高的汉学水平,很多中医学科的专著和中国文化典籍都有翻译的很好的德文版,比如道德经、孙子兵法、黄帝内经、伤寒论、针灸甲乙经、 本草纲 目、中医治疗糖尿病(附院齐鲁光教授主笔)等。再加上本身德国医生的英语水平也很高,可以很方便的获取美国等英语国家的译本,所以就学习材料来讲,不会比国内差太多,尤其是内经、伤寒论、针灸等著作。此外德国中医界每年也会有很多国际中医交流会议,邀请中国、美国、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国的专家交流。每年五月左右的Rotenburg会议更是欧洲最大的中医盛会,与会者达数千人,且每年都有成都中

12、医药大学专场,迄今以及联系举办了尽二十年。此外会员也很活跃,踊跃参加活动,积极发言。总的来讲SMS的中医师水平不低,由于本身文化素质较高,经济收入也很好,学习中医多是处于自身的喜好,所以学习也特别专注。学中医的目的还是为了解决有些西医临床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说免疫系统问题,多系统慢性病,还有就是心理问题。 这次我花了一天半时间介绍平衡针灸,从发展历史、穴位定位、操作演示、研究进展多方面介绍。原本计划20人的Seminar意外的来了40多人,地方也不得不换到了慕尼黑著名KfH肾病中心的学术厅。 课程进行得非常顺利,现场演示效果也不错,学员们问题很多,提的问题可见他们的中医临床水平很高,有些方面甚

13、至超过了国内平均水平,比如从黄帝内经“开合枢”理论来认识和使用经络。当然德国人较真求精确的特征也显示出来了, 尤其对穴位的精确定位要求 篇三:人生:一场关于断舍离的较量 人生:一场关于断舍离的较量 读林徽因致徐志摩告别信有感 世人知道林徽因,大抵都是徐志摩的因故。 更多的时候,人们提到这个名字,印象里总是那个1921年在伦敦与父亲游历、对爱情认知依旧懵懂的温婉少女,而很少将她与本应属于她的绚烂的头衔联系在一起中国建筑学家、作者和诗人。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同时也是林徽因的挚友费正清,曾如此评价她:“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

14、起来又洋溢着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都围绕着她转。” 林徽因着实是一个让人痴迷的女子,暂且不提知名的位于北京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太太的客厅,单说三个名字,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我们便足以知晓林徽因作为一代才女,她的才情是多么的独一无二,才能让这三个古往今来史不多见且对中国近代文化产生弥足深刻影响的男人都为她的才华及品貌所倾倒。 而到如今,那些旧事成为历史的风尘,被寥寥字句封印在书中,可那个时代所孕育的魂却透过单薄的文字直直地击到我们心里。 高中的时候,偶然间读到她写的忆,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于是找来各种集子和她的传记来读。她写的文章并不多,加之在那

15、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遗失了些许,所以我总是将那些作品反复品读,而唯独这封林徽因在伦敦写给徐志摩的告别书信是我不曾读的。只是因为她因她的感情已让那些不了解、不懂得她的人所全然毁谤,所以我更不想将我的注意力投入到这些被人扭曲的事情上。至于林徽因也肯定不愿后人在提到她的时候,总是无谓的纠结她的情感事,而是希望我们能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她所热爱的建筑以及文学上。现在读这封信,是因为我觉得我对那个时期的林徽因应该有一定的认知了,并且能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只抱有妄图窥伺男女情愫所产生的苍白心思。 1921年,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徐志摩也拜服于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之下,两人常常以书信来往。而彼时徐志摩已和发妻张幼仪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