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 公开课 更改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5108585 上传时间:2019-08-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 公开课  更改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 公开课  更改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 公开课  更改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 公开课  更改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 公开课  更改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 公开课 更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 公开课 更改(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劳动的开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体会文中比喻句的用法。(4)阅读课文,理解内容,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5)重点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2、过程和方法(1)在自学中解决生字的读音和字形。(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了解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和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旧社会黑暗势力的痛恨。(2)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重难点、关键:教学目标(3)(5)教学课时:两课时

2、教学设计:课前热身:1、查阅“旧社会穷人生活艰难”的小故事。 2、在家里单手提一桶水,看看能坚持多久。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阅读课文,理解内容,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教具:1、旧社会穷人生活艰难的图片。2、小黑板。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揭题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做过哪些劳动?感觉如何?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认识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吴运铎。(资料介绍)吴运铎,1917年出生于江西萍乡。自幼家境贫寒,做过挑煤工。12岁时,吴运铎的家庭生活陷入绝境。他的童年就是在劳动的锻炼中成长起来的。长大后,他成了我国兵工事业的开拓者,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他的

3、著作把一切献给党虽然只有6.8万字,却在社会上引起了异乎寻常的反响;他不管是在马达轰鸣的车间里,还是在危机四伏的试验场,都不停地钻研设计武器装备,冒着生命危险去做各种炸弹、地雷的实验。曾左眼被炸瞎,左手4个手指被炸掉,两条腿也落下了残疾。但他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次又一次与死神搏斗。他说:“只要我活着一天,我一定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他在和同学们一样的年纪的时候,又做着什么劳动?有怎样的体会呢?揭题劳动的开端,这篇文章就是选自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齐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作

4、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1、交流(1)字词特别注意其中的多音字:担子 称煤 落在后头(2)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最后写第二天又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2、根据“决心去挑煤-第一次挑煤-第二天挑煤”的顺序,给课文分段。(一、(1-7),二、(8-28),三(29-30)三、精读17自然段,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1.师:自由读课文1-7自然段,这个同龄的孩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划出感受最深的句子,读一读。交流讨论,并随机练习朗读。1) 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我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

5、(说明“我”虽只有12岁却很懂事。)“油煎”是什么?(把东西放到沸腾的油锅里煎炸。)同学们:什么时候“心里像油煎一样”?体验交流,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把心放到沸腾的油锅里煎炸。)如果不打比方,使句子意思不变,还可以怎样说?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很难过。这两种说法到底哪种好?为什么?(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心里的难过程度。说明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所以当作者看着一家人挨饿,心里-(非常难过),朗读,读出难过,读出懂事。2)“我”看见比我大点儿的穷孩子都去挑煤,也打算靠自己的力气去挣几个小钱。(也说明我很懂事)“比我大点儿“说明什么?(我是挑煤孩

6、子中年龄最小的。)“我”在做此打算之前知道挑煤工作的辛苦吗?从哪里看出来? 读句子:(挑脚的一担一担地把煤挑到车站。) 同样辛苦的还有什么工作,作者也写到了?(挖煤) 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指名读)“工人进出从窑里拖出来”作者在这里把挖煤工人比作什么?(狗)感受到了什么?变换说法: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趴在地上爬进去挖煤,又趴在地上把煤挖出来。(用打比方的说法能突出挖煤工人劳动条件太差,干活太累,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待。)师:是啊,从“我”的背后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大群人,那就是旧中国千千万万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劳动人民。(随机练习朗读)3)“我的力气大得很。不信,咱们俩摔跤试试!”(说明我很好强。

7、)“我”的力气真的大得很吗?(不是)师引读小赵的话。师:在小赵眼里,我只不过像个猴子而已,他根本不想跟我比。而我呢,为了能让小赵带上我去挑煤,我都不惜与已干挑煤苦活的小赵摔跤,足见我的好强。分角色朗读“我”与“小赵”的对话感受我的好强。2、从我的懂事、坚强中,你还感受到其他什么?(生活所迫,社会的不公平,劳动人民的苦难)3、 师小结:文中的“我”是一个多么懂事、好强的孩子啊!他用自己的劳动解除全家人的饥饿,所以他决定去挑煤。四、小结 下节课走进这个同龄人第一次挑煤的经历。六、作业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通读熟。2、预习课文8-30自然段,划出你感受深的句子并做好批注。五、板书 劳动的开端 家极贫

8、懂事决心去挑煤 工作苦 社会不公,人民苦 比摔跤 好强第一次挑煤第二天挑煤劳动的开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围绕“为什么说我走上的是一条艰难的道路”尝试探究,研读课文的828自然段(第一天挑煤),逐步加深对“我”所受苦难的认识。 2、激发学生用个性化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悟,培养语感。 3、根据“我”回家后与母亲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体悟我的坚强。教学重点:围绕问题探究,读悟有关句子,体会“我”第一次挑煤的艰难。 教学难点:体悟我的坚强。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来继续学习劳动的开端这一篇课文。咱们已经上了一节课了,谁来说说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回答

9、(预设:我印象特别深的是资本家和他们的走狗们根本不把穷人当人看,随便挑个地方,挖一个斜洞,就算煤窑,这里面的煤不好挖,这样的煤窑也不安全;作者瘦得像个猴子,与我们差不多年纪就要去挑煤挣钱养家糊口,我特别难过也很感动。我觉得作者很懂事,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他不忍眼巴巴地看着一家人挨饿,用劳动解除饥饿的威胁。)2.师:同学们,正像刚才大家说的那样,在旧社会,12岁的吴运铎,他本该像我们一样坐在敞亮的教室里读书学习,却过早地尝到了人间的冷暖;他本该拥有着温暖和幸福,却过早地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踏上了一条常人难以想象的生活道路。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描写了)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8-

10、28自然段)请同学们快速默读8-28自然段,从作者第一次挑煤的过程你感受到了什么?同学们,读了,看了作者第一次的劳动,现在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对这次劳动的最大感受,你最想用哪个词语?(改为: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生自由回答,师板书:艰难)评价:“艰难”,这个词语书本上有,但让老师高兴的是这篇课文1342个字,你独独注意到了这两个字,真不简单啊!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话:从此我走上艰难的生活道路。齐读。二、自主研读,体味艰难为什么说他从此走上了一条艰难的道路呢?请大家好好读读828自然段,(删去: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种艰难?)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艰难?把它画下来,多读几遍,(删去:想一想,)把你的感受

11、在句子旁边写一写。1、生自主读书,找划句子,思考艰难,做批注。 2、预设交流:(你找到了哪些句子?通过其中的哪些词感受到了艰难?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1)生活苦:我家没有灯笼,也没有火把。我跑到矿上电机房去找了些用过的油棉纱,在机器上擦点机器油,绑在木头棍子上,准备半夜点着照路。没有灯笼也没有火把,只有油棉纱,我们可以想象,那只是擦了点机器油的油棉纱,就算点着了,那火光也是多么地微弱啊!而作者是什么时候就出发的?半夜从家里到挑煤的地方有多远?(爬过几座山,穿过几片树林)路是那样的漫长,夜是那样的漆黑,而火是那样的微弱多么艰难!还未挑煤,那份艰难已经透过文字重重地压上了我们的心。一起读读这句话

12、,感受这份沉重的艰难!(2)受欺侮: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掉,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称煤了。“落在万丈深渊里”是一种怎样的感觉?(疼痛难忍,摔得很重)仅仅是身体落入了吗?(尊严、自尊也摔入了万丈深渊)“抽掉”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残忍,无情,不把工人当人看)多么艰难!穷人到哪儿都要受欺侮,受欺凌,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谁再来说说你还从哪些词句中读出了作者一路上的艰难?(3)山路滑: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我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同学们,煤筐为什么会来回晃荡?生回答(预设:小路滑极了,而且一步三滑。)师:一步三滑,这可不

13、是一般的“滑”,你能想象一下滑极了的小路是怎样的吗?这路是那样滑,(删去:走一步滑三滑),走得提心吊胆,走得胆颤心惊,多么艰难啊,把这份艰难融入你的朗读中,再读!怎么理解“打秋千”?(说明煤筐晃荡得十分厉害)同学们,煤筐来回晃荡,仅仅是因为路滑吗?(不是,因为作者人小瘦弱,担子又太重,控制不住煤筐)而在晃荡的过程中,扁担(删去:的棍子)和瘦弱的肩膀(删去:就)不断地摩擦,再加上重量,肩膀就更疼了。路远又难走,人小又瘦弱,我们仿佛能看到(看到了)12岁的小运铎担着沉重的扁担(煤筐)一路上踉踉跄跄的脚步。再读!把这份艰难读到字里行间去!(4)个儿小,担子重: “我挑煤赶路,一开头还跟得上人家,可走

14、了不到二里就渐渐落在后头了。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师引导:哪些词特别能说明作者挑不动煤或担子重?(移来换去/吃不住劲)若学生回答:吃不住劲儿,追问:什么叫吃不住劲儿?(扛不住重量)肩上的担子为什么“移来换去”?能否把这个词语改为“换来换去”?(师套入词语范读)换和移,哪个需要的力气大?(换)为什么?换是怎样换,移又是怎样移?你能不能做做动作?从一开始的换担子到后来的移担子,从换到移,说明了什么?(力气越来越少,越来越无力)改为:为了让被压得生疼的肩膀得到片刻的休息。但换来移去,不断摩擦,肩膀却越来越疼,力气

15、越来越小,感觉煤筐越来越重。师:说得好,请你把这种力气越来越小的感觉送入你们的朗读中去,读。(生读)读着,听着,我不禁想起同学们在1000米长跑比赛中的情景,大家一起回忆,好多学生一开头也是跟得上人家的,可后来就渐渐落在后头了,当时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最想做什么?师:同学们,我们赤手空拳尚且如此,何况吴运铎肩上还压着那么重的煤担,他也在赛跑,去晚了收煤站收秤关门了呀!再想象一下,酝酿一下,再感受一下这种无力和无助,一起读。所以到了最后,他完全没有了力气,只好(生接读:停下来歇一歇)他完全没有了办法,只好(生接读:停下来歇一歇)师:是啊,如果两个肩膀还吃得住劲,他是不会停下来的。这个“只好”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无奈啊。沉甸甸的煤压在他的肩头,沉甸甸的无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