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道318黑石渡至道士冲段公路改造一期工程土地岭隧道贯通方案编制: 复核: 审核: 省道318黑石渡至道士冲段公路改造一期工程项目部二O一七年八月 目 录一、编制依据 1二、工程概况 1三、施工现状 2四、贯通区间内情况 34.1贯通区间设计支护参数 34.2贯通区间地质描述 4五、施工进度计划 5六、贯通总体施工方案 56.1贯通总体施工思路 56.2 开挖工法 66.3 隧道贯通误差测量及调整 86.4 超前地质预报 96.5监控量测 9七、质量保证措施 9八、安全保证措施 108.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108.2危险源辨识及预控措施 108.3现场贯通安全控制措施 12九、环境保护措施 13十、水土保持措施 14十一、文明施工 14十二、 应急预案 1412.1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与职责 1412.2塌方的征兆 1512.3 应急准备 1612.4 应急救援预案 1712.5 应急救援队伍 1912.6 应急救援机构联系 19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土地岭隧道贯通施工方案一、编制依据 (1).省道318黑石渡至道士冲段公路改造一期工程施工招标文件。
(2).省道318黑石渡至道士冲段公路改造一期工程《两阶段施工图设计》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5).《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JTG/T F60-2009)6).《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12)7).《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11)(8).《安徽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施工标准化实施要点》9).当地的水文、气象、本项目的地质资料及现场调查及踏勘情况10).国家和当地地方法令、法规具体规定11).业主对本合同段工程的安全、质量和工期要求12).我单位现有的技术能力、机械设备、施工管理水平及多年参与施工类似工程积累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二. 工程概况2.1 概 述省道318黑石渡至道士冲段公路改造一期工程土地岭隧道为单洞双向行车隧道,公路等级为二级公路,隧道里程桩号K33+725~K35+863,长2138m,位于不设超高的曲线上,圆曲线半径分别为600m、1000.m,采用双面坡,隧道纵面采用双向坡洞门均采用端墙式洞门,主洞采用三心圆断面形式,紧急停车带采用五心圆内轮廓净宽9m,净高5m。
设计速度:40km/h施工工期14个月, 2016年8月6日开工,2017年10月6完工2.2 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质情况(1)地形地貌隧址区属中低山地貌,地形起伏较大,属于山岭隧道隧道范围内中线高程561.5m~781.7m,最大高差约220.2m山体自然坡度30°~65°,植被较发育进出口均处于山坡坡腰地带,基本处于稳定状态2)气象隧址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总的特征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由于地形复杂,小区域气候差异大多年平均气温15.5℃累年平均最高气温为20.6℃,平均最低气温为11.5℃3)水文 隧址区地表水,属淠河水系,总属淮河水系隧址区地下水属层状岩类裂隙水,地下水赋存于风化带或风化网状裂隙中,地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并竖向和侧向向邻区迳流、排汇,或沿裂隙渗流形式排出地表,汇成小溪从地形地貌特征来看,该区地形切割剧烈,属地下水的补给区,其水量较贫乏,富水性差,季节性变化大地下水的补给方式主要为大气降水,排泄方式主要以地下径流形式排泄,斜坡部位以沿裂隙渗流形式排出地表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可直接用作工程用水。
4)地质构造本隧道以Ⅳ级围岩为主,岩性较坚硬,岩体较破碎,总体建设条件较好,具体特点如下:(1)隧道洞口段主要穿越中-微风化角闪麻岩岩层,埋深浅,岩体较破碎,围岩条件一般;洞身段主要穿越微风化角闪麻岩,围岩条件较好,土地岭隧道主要为微风化角闪麻岩,岩性坚硬,最大埋深值约200m;K34+900处有左行平移逆断层;根据风险评估报告,本隧道有可能存在发生轻微岩爆的可能性2)受路线总体走向影响进口浅埋段埋深6米;出口段洞口段下穿S318,浅埋段埋深10米;在该段落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循环进尺及施工工序,逐榀开挖、逐榀支护,加强上方道路地表沉降及洞内初支的监控量测工作发现异常,及时上报三、施工现状截止2017年8月1日,土地岭进口掌子面施工至K34+607,仰拱施工至K34+570,二衬施工至K34+550,土地岭隧道出口段掌子面施工至K34+863,仰拱施工至K34+895,二衬施工至K34+915,各工序里程具体如下图:根据工序示意图所示,进口至出口端贯通段位于K34+720-K34+740段,该处为第二个紧急停车带右侧停车带上,进口端施工至K34+735段后暂停掌子面开挖并退出掌子面改由出口端单头开挖,最终在K34+735处实现隧道的掌子面贯通。
四、贯通区间内情况4.1贯通区间设计支护参数根据设计图纸,隧道贯通段落设计支护参数如下: K34+560-K34+820段设计围岩为IV级围岩,拱部φ42超前注浆小导管,环向间距为0.4m,每环33根,2.5m/环,3.5m/根,H15*W20格栅钢架,间距0.8m,按“隧道施工图S5-1-5-2/3/4”图施做,采用上下台阶法4.2贯通区间地质描述根据设计图纸、现场施工情况及超前地质预报揭示,K34+560-K34+820段洞身围岩为微风化片麻岩岩体较为坚硬,贯通段落埋深>=130m,且处于隧道中间段落,根据之前的施工经验及超前地质预报数据分析,围岩完整性较好,且选在围岩较好断面较大的加宽段进行贯通,有利于贯通误差的控制五、施工进度计划根据目前,现场资源配置及施工组织、围岩级别及施工工效综合分析,截止2017年8月1日土地岭进口与出口两工作面相距256m,按照目前土地岭隧道进出、口4m/d进尺,进口8月22日抵达第二个加宽段,出口8月15日到达第二个加宽段;加宽段施工速度较正常段慢速度为3m/d,进口预计在9月3日施工至K34+735处,后退出掌子面,改为出口端单端掘进,出口端需25天抵达K34+735处,预计在9月10日贯通隧道。
六、贯通总体施工方案6.1贯通总体施工思路 结合土地岭隧道进度及安全质量、机械设备资源配置等情况综合考虑,由土地岭进口单头掘进施工,当进、出口掌子面距离在20m以内时,仰拱及二衬应控制在安全步距范围内,隧道贯通开挖工法采用上下台阶法并视围岩情况及时调整工法及支护参数,保证贯通施工安全及降低贯通风险K34+735为贯通里程,掘进区间由出口单端掘进至隧道贯通 隧道贯通之前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参数进行支护,并在两端相距150m时进行一次贯通测量,保证贯通误差施工中坚持“管超前、严注浆、弱爆破、短进尺、早封闭、勤量测、紧衬砌”的原则,过程中针对贯通区间内加强监控量测、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及时调整开挖工法及支护参数,尤其单端掘进至20m的区间内,初支应在设计基础上视围岩情况进行加强支护增打锁脚锚杆,并控制好安全距离,以保证隧道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6.2 开挖工法开挖方法:采用“弱爆破、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的原则进行施工,上台阶开挖至出口掌子面10m距离时,上台阶每循环进尺按1榀钢架控制,开挖进尺控制在0.8米台阶高度应根据地质情况、隧道断面大小和施工机械设备情况确定,其中上台阶高度确定为3-4m左右。
1、具体施工工序:(1)、在上一循环的超前支护防护下,弱爆破开挖①部→施做①部台阶周边的初期支护:初喷混凝土,铺设钢筋网,架立钢架(设锁脚锚杆),并钻设径向锚杆后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2)、弱爆破开挖②-1部→施做②-1部初期支护:初喷混凝土,铺设钢筋网,架立钢架(设锁脚锚杆),钻设径向锚杆后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施做临时仰拱:架设临时横撑A,铺设钢筋网,并喷混凝土封闭临时仰拱,同时施作临时斜撑3)、同②-1部施工工序,开挖及支护②-2 (4)、弱爆破开挖③-1部→施作③-1部边墙初期支护,即初喷混凝土,铺设钢筋网,架立钢架(设锁脚锚杆),钻设径向锚杆,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5)、同③-1部施工工序,开挖及支护③-26)、弱爆破开挖④部→施作④部仰拱初期支护,即初喷混凝土,铺设钢筋网,架立钢架,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7)、灌筑部仰拱与边墙基础;待仰拱混凝土初凝后,灌筑仰拱填充部至设计高度8)、根据监控量测结果分析,确定二次模筑施做时机,拆除临时横撑→铺设环+纵向透水盲沟、防水板+土工布→利用衬砌模板台车一次性浇筑I部(拱墙)衬砌2、施工注意事项:(1)、钢架之间纵向连接钢筋应及时施作并连接牢固,工序变化处之钢架应设置锁脚锚杆,确保钢架基础稳定,防止下台阶开挖发生塌方。
2)、拱脚及墙角以上1m范围内断面严禁欠挖3)、监控量测点布设必须及时,同时保证量测频率,以真实量测数据指导施工4)、当岩体极破碎自稳性较差时,必要时可采取喷混凝土封闭掌子面或采用大拱脚台阶A型,上台阶预留核心土5)、若拱顶钢架发生明显下沉,可按大拱脚台阶B型方式施工, 上台阶设临时横撑,并进行系统支护补强,以确保施工安全6)、若边墙钢架发生明显内移,必要时可架设临时横撑B7)、开挖出碴完成后,必须立即进行立架喷浆,及时进行支护,保证施工安全施工工序见图6.2-1、6.2-2、6.2-3图6.2-1 大拱脚台阶法施工工序横断面图6.2-2 大拱脚台阶法施工工序纵断面图6.2-3 大拱脚台阶法施工工序平面6.3 隧道贯通误差测量及调整6.3.1 贯通误差测量1、 土地岭隧道洞内采用导线测量,应在隧道贯通面中线附近设一临时测点,通过两端导线分别测量该点坐标,计算其坐标较差在该里程处法向及里程方向上的投影值,得到纵向及横向贯通误差同时测量贯通点与大里程与出口方向相邻导线点连线的夹角,计算该夹角的理论与实测较差,求得方向贯通误差2、 由两端高程点分别测量贯通面处临时点的高程,其高程差即为高程贯通误差。
6.3.2 贯通误差调整1、 实际贯通误差宜在未衬砌地段(调线地段)调整调线地段的开挖和衬砌均应以调整后的中线和高程进行放样2、 贯通误差应以满足线路设计规范和道路平顺性要求为原则进行调整,调整后的线路应满足隧道建造限界要求3、高程贯通误差应按下列方法调整:(1) 由两端测得的贯通点高程,应取两贯通高程的平均值作为调整后的贯通点高程值2) 高程贯通误差调整可按照贯通误差的一半,分别在两端未衬砌段,以为衬砌段的线路长度,按照比例调整其范围内各水准点高程3) 未衬砌段高程放样应依据调整后的水准点高程进行4) 调整后的线路应满足线路设计和验收规范要求6.4 超前地质预报根据设计图纸,土地岭隧道进口至出口段K34+695-K34+805段落设计采用WT-1(TS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