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白杨礼赞》创作背景介绍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5055543 上传时间:2019-08-14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510.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白杨礼赞》创作背景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2019年《白杨礼赞》创作背景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2019年《白杨礼赞》创作背景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2019年《白杨礼赞》创作背景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2019年《白杨礼赞》创作背景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白杨礼赞》创作背景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白杨礼赞》创作背景介绍(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白杨礼赞创作背景介绍 篇一: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感知白杨树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礼赞之情。 3感受革命者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对白杨的礼赞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 教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学法:自学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不同的树有不同的韵味。“停车坐 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燃烧的是奔放,“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 桐深院锁清秋”流淌的是愁苦。这节课,我们将随着茅盾走到黄土高原上,走进 白

2、杨树的生命世界。 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 乡人。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虹、子夜;中篇小说路、三人行; 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 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4、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 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 ,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 荡”,作者从解

3、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 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的歌颂他们。 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 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设疑自探 1、阅读课文,根据学习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展示出来,教师板书有价 值的问题: 生字词: 大毡子(zhn)、开垦(kn)、外壳(qio)、主宰(z?i)、丫枝(y)、倦怠(di)、晕圈(yn)、虬枝(qi)、参天(cn)、初融(rng)、秀颀(q)、鄙视(b?)婆娑 (so)、坦荡如砥(d?)、潜

4、滋暗长(qin)、无边无垠(yn)、恹恹欲睡(yn) 、茅盾笔下的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明确: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白杨树是不折不挠、对抗西北风的树。 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树。 、白杨树的种种特征,可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明确: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文中反复出现这句话,白杨树的“不平凡” 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外部形象的不平凡 内在气质的不平凡 、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凭什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 语句。 明确:“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

5、,可见是在写人。) “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 志?”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 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贴切、生动、富于表现力。把他们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事例:本文的语言美,美在有气势,有情感。“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 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 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 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 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 靠近团结,力求上进的

6、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 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用排比、反问,逐层深入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 征意义,气势充沛,情感表达酣畅淋漓,带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 2、学生自主探究以上问题。 四、解疑合探 1、小组讨论交流自主探究未能解决的问题。 2、学生上台进行展示。 3、学生上台进行评价,如觉得问题解决不好,可进行必要的补充。 4、其他学生觉得还有不同意见,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5、教师对学生自学成果的展示和评价给以评价,并补充和明确部分问题的答案。 五、质疑再探 1、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惑,请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学生质疑。 同学帮助解决。 2、教师预设:赞

7、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西北高原呢? 明确:1)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2)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归纳写法特点:欲扬先抑,由面到点,正面烘托,反面衬托。 六、运用拓展 1、学生自编12道习题,在小组内交流,好的习题可在班级展示,作为共同练习题。 2、教师预设: 、在你身边是否也有和白杨树一样的平凡的普通人,

8、你是否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在你的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白杨屹立依旧,白杨精神屹立依旧。课文中的白杨带给你怎样的启示呢? (引导学生学习和继承革命者的精神和意志,鞭策自己努力学习。) 七、小结。 1、有科代表或者其他优等生作结。 2、教师作结。 我们总是将柔情赋予“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树,将崇敬给予“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翠竹。今天,我们走上黄土高原,走进了白杨树的生命,它是平凡的,它又是极不平凡的,他的坚强、质朴、力求上进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除了礼赞,我还能用什么来表达我的情感?板书设计: 白环境之美 杨不平凡形神之美 树象征之 第二课时

9、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白杨的礼赞之情。 2品味本文优美、准确、富有感情的语言。 3理解本文欲扬先抑、烘托、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对白杨的礼赞之情。教学难点: 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 教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学法:自学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上节课,我们走进了白杨的生命世界,看到了怎样的白杨?我们用朗读、用联想、用歌声初步感受到了作者对白杨的礼赞之情。这节课,我们将和作者一起,用最真的情,最巧的形式,最美

10、的语言礼赞白杨。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设疑自探 1、阅读课文,根据学习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展示出来,教师板书有价值的问题: 、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崇敬和赞美。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 第六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思考作者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注意四个反问句的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不断加深的。) 明确:第1句是肯定的反问句,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 第24句是否定的反问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 四句的意思逐层加深。 第1句明确白杨树不只是树,第2句指出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

11、民”,第3句由“农民”扩大到“守卫家乡的哨兵”,第4句则进一步指出白杨树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愈来愈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这四个句子,以反问强化了内容的表达,以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以层递步步深化内容,使感情的表达更加强烈。 文章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有何作用? 明确:(1)结尾写楠木是为了与白杨树对比,突出白杨树的普通而不平凡的 特点; (2)以树喻人,将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与北方的抗日农民相对比,突出其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学生自主探究以上问题。 四、解疑合探 1、小组讨论交流自主探究未能解决的问题。 2、学生上台进行展示

12、。 3、学生上台进行评价,如觉得问题解决不好,可进行必要的补充。 4、其他学生觉得还有不同意见,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5、教师对学生自学成果的展示和评价给以评价,并补充和明确部分问题的答案。 五、质疑再探 1、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惑,请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学生质疑。 同学帮助解决。 2、教师预设: 浏览课文,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作者最强烈的礼赞之情?划出这些句子,有感情地朗诵,并思考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请你用这样的形式和大家分享你的情感发现: 我从“”中读出了作者最强烈的礼赞之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例如:我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读出了作者最强烈的礼赞之情,这句话点明了礼赞的对象,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在结构上起到领起的作用。 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