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Ⅲ期末试题1附答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9504611 上传时间:2017-10-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3.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地理必修Ⅲ期末试题1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Ⅲ期末试题1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Ⅲ期末试题1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Ⅲ期末试题1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Ⅲ期末试题1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湘教版地理必修Ⅲ期末试题1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地理必修Ⅲ期末试题1附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飞跃文化培训学校资料1(百美元)(万亿美元)不同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图湘教版地理必修复习练习题(一)一、选择题1、 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关于区域主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区域都具有明确的界线 B区域内部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之间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 C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D区域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不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地区2、 关于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说法正确的是A乡村地域比城镇地域范围小 B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C城镇地域是乡村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 D乡村地域对城镇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3、 区

2、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从空间分布形式来看,通常情况下,下列哪些区域表现为点状A农业 B城市和工业 C交通运输线路 D城市群和工业区4、 从经济活动的角度看,区域空间结构是由区域核心、网络系统和外围空间共同组成。区域核心多表现为:中心城市 比较大的工业基地 交通运输枢纽 著名旅游地A B C D5、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 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A B C D6、 一般说来,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区域产业结构表现为A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比较大 B第一产

3、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比较大C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比较大 D三次产业比重大致相当7、 一个地区的产业,根据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划分为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B农业、工业、服务业 C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产业 D传统产业、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8、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转移趋势大致是 A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B第二产业向第一、第三产业转移C第三产业向第一、第二产业转移 D第二、第三产业向第一产业转移分析下面两图,回答 910 题。9、 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约是发达国家的 A4 倍 B50% C25% D80%

4、10、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三类产业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产值低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第二产业的产值相当 C发展中国家的第三产业的产值约是发达国家的 1/2 D发达国家的三类产业的产值均高于发展中国家11、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其排序正确的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飞跃文化培训学校资料2业A B C D12、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区域经济中三次产业的比重呈现出A “一、二、三”的格局 B “一、三、二”的格

5、局 C “二、三、一”的格局 D “三、二、一”的格局13、为了全面地量度区域发展水平,我们可用下列哪一项综合性指标A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B人均国民收入 C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D人文发展指数14、区域开发方式与区域发展水平相关,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A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时期内的高速增长 B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利用C以较多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换取经济发展 D加强区域内部联系,社会经济通常相对封闭15、下列关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区域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区内工业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 区域内部经济差异比较大 中心城市规模大,交通线路密度高 区域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对外贸易规模甚小 整个

6、区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A B C D右图表示四个地区三次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分析回答 1618 题:16、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A376:174:450 B316:305:379C155:245:600 D376:245:37917、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A、 B C D18、四个地区中工业化程度最低的是A、 B C D19、关于工业化阶段区域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一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下降B中心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C整个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区域内的经济差异减小D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和服务业向制造业

7、大规模转移20处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的区域具有的特点有: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比较高 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 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 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减弱A B C D21、下列四组省区中,均地处中部地区的是:A西藏、山西、江苏 B浙江、福建、江西 C甘肃、新疆、云南 D江西、湖南、安徽22、有关我国东、中、西部产业结构差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产业结构差异是导致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 B东部地带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C中、西部地带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D东部地带以重型产业为主,西

8、部地带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中部地带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23、有关我国东、中、西部城市化和工业化差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东部地带工业化进程快,中、西部地带工业产值高 B东部地带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中、西部地带以传统工业为主体 C东部地带城市化水平高,中、西部地带城市分布密度小 D东部地带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强,中、西部地带城市发展滞后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发展飞跃文化培训学校资料324、西部大开发的范围除了西部地带的 10 个省(区、直辖市)以外,还包括A内蒙古、广西 B内蒙古、湖北 C黑龙江、湖南 D广西、吉林25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我国东部地区南方与北方的主要差异表现在A工业结构:南重北

9、轻 B平原面积:南大北小 C煤炭石油:南多北少 D对外开放程度:南高北低26、关于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主要目的:缩小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B有利条件:西部地区矿产、油气、水能、耕地等自然资源有突出优势C不利条件: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D重要意义: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内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7、我国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实施,形成了“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其中“四横”是指A长江、淮河、黄河、海河 B珠江、长江、黄河、海河 C珠江、长江、淮河、黄河 D长江、淮河、黄河、辽河28、我国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10、但地区分布不均,90%的可开发水能资源集中在A东北、西南、中南 B东北、西北、西南 C西南、中南、西北 D东北、华北、华南29、关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出区、调入区的地理环境都会有明显影响 B对煤炭调出区而言,尽管能优化产业结构,但会产生地面沉降等问题 C南水北调工程对北方地区不会产生不利影响 D对煤炭资源调入区的地理环境而言,不利影响是主要的30、关于荒漠化及其的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A荒漠化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土地造成的 B水土流失不属于土地荒漠化 C荒漠化是指可耕地转变为沙漠的过程 D、荒漠化是指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31、

1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正确的是:地表植被破坏严重 黄土土质疏松 风力作用强烈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 A B C D32、形成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景观的原因,正确的是 A终年受亚洲高压的控制 B植被稀少,河流短小 C深居内陆,周边又有高大山脉阻隔 D终年风力作用强烈据报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的“红色荒漠” ,据此判断 33-34 题。33、 “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34、 “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读“我国内蒙古某县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图,完成 35-36 题。35、从 2

12、0 世纪 30 年代末到 80 年代末,该县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 耕地总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人口数量、耕地面积、荒漠化土地面积都有所增加 人口密度降低、人均耕地减少A B C D36、据图分析,该县耕地面积增加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过度农垦沙质草原的结果 B引水灌溉沙地的结果C抑制土地沙质荒漠化的结果 D平整山地丘陵的结果37、2001 年 3 月,我国对楼兰古城及罗布泊的考古和科学考察表明 A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时代,古代未出现过 B荒漠化完全是战争、瘟疫等人为原因造成的 C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的主因 D荒漠完全是地质时期的自然过程形成的,有沙质荒漠和砾

13、质荒漠38、我国三北防护林最主要的作用是飞跃文化培训学校资料4A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C吸烟除尘,净化空气 D减弱噪声,美化环境39、下列叙述中,基本上不属于湿地主要作用的是A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B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C调节气候,提供水资源 D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 ,是对洞庭湖现状的真实写照。据此回答 40-42 题。 40、造成洞庭湖萎缩的主要原因是:泥沙淤积 蒸发增加 围湖造田 降水减少 A B C D 41、治理洞庭湖萎缩的主要措施有:长江流域退耕还林,封山育林 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平垸行洪 洞庭湖区开挖湖泊,加大湖盆 长江干流加固干堤,疏浚河道A B C D 42、洞庭湖区耕地不足,人地关系矛盾尖锐,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下列措施合理的是: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立体养殖,综合开发资源 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第三产业 修建电站,开发水能资源 A B C D右图是三江平原示意图,分析回答 43-45 题。 43、开垦三江平原首先应该A引入灌溉水源 B增加土壤肥力 C平整土地 D排水 44、国家在三江平原兴建了许多大规模机械化农场,从事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