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教案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5021680 上传时间:2019-08-1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99.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年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年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9年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9年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教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教案 篇一:九年级物理全册第22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第4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2 教学过程设计 3 4 5 篇二:九年级物理下册11.3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教案教科版 教学设计 单位振堂中学 科目物理 主备人孙凤泽 日期20XX.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常识性了解能量转化技术为人类带来的便利。 2.初步了解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的方向性。 3.认识能源对环境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社会调查、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 2.培养学生简单的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三)情感体验目标 1.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2、,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能量转移和幻化的方向性是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内容为新授课。采用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物理知识的能力。 四、教具学具 无。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向学生展示能源革命和环境污染的录像,提出疑问: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到底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开发和利用能源。 (二)新课教学 1.整体感知 人类历史上不断进行着能量转化技术的进步,这就是所谓的能源革命。能源革命导

3、致了人类文明的跃进,给人类带来了便利。现在社会,人类生活、生产、学习、研究都离不开能源的消耗。人类在使用各种能源时,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影响。因此,人类不应当无限制的详大自然索取,而必须在提升物质文明的同时,保持自然、环境的和谐与平衡,开发和使用绿色能源,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教学互动 互动1:阅读“人类进步的阶梯”,讨论能量的转化技术给人类带来的便利。 明确能量转化技术的进步,即能源革命,导致了人类文明的跃进。了解人类历史上几次重大的能源革命。 互动2:能量的转化、能量的转移都是有方向性的。 明确教师先举例说明能量的转化,再问相反顺序的情况会不会发生。进而说明:自然界的实际过程是有方向

4、的。 互动3:学生阅读“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讨论新能源。 明确师生共同讨论环境污染、新能源等。3.课堂小结 (1)内容小结 我们知道能量的转化或转移是有方向性的,能源的使用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我们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寻找新能源。 (2)方法归纳本节课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适当引导。 (三)布置作业 1.你所在地区是否适宜开发可再生能源?为什么? 2.调查你周围使用能源中的不安全因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提出几种可行的改进措施。 (四)板书设计:略 篇三:第4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二)

5、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信息、阅读材料,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能源,资源及日常诸多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及其可行的做法,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认识科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提高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并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2.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源的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能源的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3.教学用具 挂图,投影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复习提问 1.平板式集热器的箱面是玻璃,

6、内表面涂黑,这是因为() A.黑色物体容易反射太阳光的能量B.黑色物体容易吸收太阳光的能量 C.黑色物体的比热容大D.黑色物体的密度大 2.人类历史上不断进行着能源革命,_是人类在能量转化方面最早的一次能源革命,_的发明,直接导致了第二次能源革命;物理学家发明的_是以核能为代表的第三次能源革命。 (二)引入新课 人类面临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日益恶化的危机,人类如何应对这方面的危机是我们共同的课题。 (三)新课教学 学习过程及指导: 一、揭示目标 教师提问: 1、人类在耗用能源的同时,对环境会不会造成影响?(学生回答) 2、目前作为人类主要能源的化石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学习回答)3、能源

7、的消耗迅速增长,会不会出现能源危机?人类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习回答) 本节的学习目标是: 1、知道21世纪的能源趋势 2、知道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3、理解“理想能源”有哪些特点? 二、指导自学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64-165页10分钟后,能独立回答下列问题 自学思考题: 1、21世纪消耗能源的速度是增快还是减慢? 2、目前人类主要应用什么能源?是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3、消耗能源时对环境人造成哪些影响?产生哪些危害? 4、未来的“理想能源”要满足哪几个条件?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四、教学探究 (一)点拔指导 1、21世纪消耗能源的速度明显加快 2、目前人类主要应用化石燃料,例如

8、:煤、石油 3、消耗能源时,会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人类活动排入大气的酸性气体形成酸雨,可致水、土壤酸化,对植物、建筑构件造成危害 4、未来“理想能源”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必须足够丰富,可以保证长期使用; 第二、必须足足够便宜,可以保证多数人用得起; 第三、相关的技术必须成熟,可以保证大规模使用; 第四、必须足够安全、清洁,可以保证不会严重影响环境、 (四)课堂练习-中考链接 1(20XX韶关市)你听说过“乙醇汽油吗”? 有这样一则报道:一个美国农民面对自己家里堆积如山的玉米愁容满面:玉米既售价低廉而且销路不好他梦想着怎样将这些有着黄金一样颜色的东西变成真正的黄金?他

9、不顾大家都讥笑他异想天开,专程为他的“异想天开”去请教了一位科学家这位科学家既同情他也对他的“异想天开”很感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考察,这位科学家开发出了“乙醇汽油”,即用玉米生产乙醇,然后以一定比例与汽油混合,就可以供汽车等作为能源使用 石油被称为“液体黄金”,但是使用传统能源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能源危机正越来越严重地困扰着人类所以“乙醇汽油”的开发和利用或许能给人类开发新的能源带来一种新的途径 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乙醇燃烧的过程是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理论上,完全燃烧28g乙醇可以产生 8.4105J的热量,如果这些热量完全被水吸收,在1标准大气压下,可以将k

10、g20 103J/kgoC)的水加热到沸腾(水的比热容:4.2 (2)按照能源的分类,乙醇汽油属于能源,使用乙醇汽油作为能源,与使用传统汽油、柴油等相比具有明显的好处,请你说出一点: 35.能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繁荣的物质基础之一,图甲为近两个多世纪以来,人类能源消耗曲线图,图乙为某燃煤电厂全景图。据图回答: (1)由图甲可知,自1950年以来,人类能源消耗的情况是_。(8分)A显著增长B平稳增长 C稳中有降D显著减少 (2)图乙中的电 1014焦;要维持这样的厂发电功率为107千瓦,则该电厂每小时可输出的电能是1.5 106千克煤,这些煤完全燃烧可产生的热量大约是发电功率,该厂每小时约需燃烧5

11、 1.51014焦,煤燃烧过程中,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可达1.2106千克,从环保角度分析,这种燃煤电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_。 (3)电厂为了减少有害物质二氧化硫(SO2)的排放,可以用烧碱(NaOH)溶液来吸收,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 (五)布置作业 1.下列建议中不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A.废旧电池可以与生活垃圾一起掩埋 B.采用集中供热,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减少空气中悬浮颗粒 C.不能随意焚烧垃圾D应多植树、净化空气、减少噪声 2.下列关于节约能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离不开科技进步B.充分利用余热和减少摩擦可节约能源 C.减少能量转化的中间环节可节约能源 D

12、.由于能量是守恒的,所以节约能源是毫无意义的事情 3.学习了“能源与可持发展”一章后,某班学生就利用和开发能源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如下几条建议和设想,其中永远做不到的是() A目前利用的能源主要是煤,应着力研究如何使煤充分燃烧以减少热量损失的措施B正在建设中的田湾核电站,将解决连云港市乃至华东地区的电力紧张问题,但在输电过程中能量损失较大,若能用超导体送电,大大提高输电效率 C连云港市位于黄海之滨,应尽研究开发海洋能 D应致力于研究一种既可以不消耗能源,又能不断对外做功的机器 4.在耗用各种能源时,可能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破坏?在有破坏的表中画上“”5.新能源的开发来源于物理学的进步.风力发电站工作时,它是将_能转化为电能,该能源属于_(填“可”或“不可”)再生能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