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5020057 上传时间:2019-08-14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311.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19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19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19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19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篇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质课评选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家知道古代科举考试考什么内容吗?对了,四书、五经。能具体说一说四书、五经指的是那些书吗?(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非常正确,同学们很博学,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文章就是选自两千多年以来莘莘学子们读的孟子一书。 二、文章简介、作者简介 孟子是一部什么书呢?哪位同学简单介绍一下?(孟子这本书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撰写的,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就能看出这些特点来。) 大家对孟子这个人了解吗?谁能把孟子给大家简单的介

2、绍一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称为“亚圣”,后世以“孔孟”并称。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们先整体感知一下课文内容 1、听录音范读:听读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节奏 2、齐读一遍。(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突出富有节奏正音: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行拂乱其所为(f) 法家拂士()曾益其所不能(zng) 3、自由读,思考本文的中心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翻译全文 下面我们翻译课文看文章具体写了什么。 明确翻译步骤:结合课下注释以及其他资料分两步翻译完全文, (1)第一步第一

3、自然段 俩人到讲台上指着黑板上的课文翻译 我重复翻译一遍并重点强调一些词语。 (2)第二步第二自然段 俩人到讲台上指着黑板上的课文翻译 我重复翻译一遍并重点强调一些词语 (3)学生通篇翻译全文一遍 五、研读赏析 疏通了文意,我们就应该分析文章。 1、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句) 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2、这六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 出身卑微、历经磨难、终有成就 3、由他们经受磨难而成就大事业的例子归纳出什么结论?(背诵)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

4、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受磨练的益处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那几句是从个人角度正面进一步论述经受磨难的好处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愈。 5、那几句是从国家角度反面进一步论述论点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文章的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点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7、总结:文章开头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摆事实)这些事例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紧接着就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

5、道理。(讲道理) 第2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正面)和(反面) 最后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经历,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强人的上进心。文中也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仲尼厄而作春秋;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马迁受腐刑而作史记;欧阳修两岁丧父,笃而成才。司 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

6、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 七、作业:背熟并默写全文 八、结束:我们这节课是从四书五经开始的,就让我们用朗朗的背书声结束这篇课文吧,实在背不过的地方可以看一下课文

7、。 篇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 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理解掌握重点实虚词;了解课文层层推理得出结论和从历史事例归纳出结论的写法。 4、认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懂得人处于困境能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 往走向灭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8、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 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

9、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2、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 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3、学习生字: 舜(shn)畎亩(qun)傅说(yu)胶鬲(g) 百里奚(x)孙叔敖(o)法家拂士(b) 4、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

10、重音、停顿。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2),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一层:摆事实。举出六位有成就的历史人物,摆出他们在取得成就之前都是历经磨难 的事实。 第二层:古往今来成大业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折磨, 从而锻炼意志,增长才干。 第二部分:(3),从正反两个反面论述人处于困难境地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 的道理。 第三部分:(4),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教师小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先列举六个卑微到显 赫的人的事例,再讲其中道

11、理,由人及国,最后得出结论。说明了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激励人们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勇于进取,获得成功。 四、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 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三、利用工具书,疏通文义。 四、古汉语知识: 1、通假字: (1)、曾益其

12、所不能(同“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同“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2、词类活用: (1)、劳其筋骨(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 (2)、饿其筋骨(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饥饿。) (3)、空乏其身(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穷困缺乏) (4)、所以动心忍性(动词使动用法,使惊动,使坚强。) 3、一词多义: (1)、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征于色(在);生于忧 患(由于,在)。 (2)、而:而后作(承接连词);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3)、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发于声(表现)。 (4)、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五、整体感知: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 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