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资料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5019875 上传时间:2019-08-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资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相同点都是平原地区,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都位于第三阶梯,雨热同期。地理环境差异地理位置30N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大致43N -48N ,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稍

2、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土地条件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矿产资源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区域经济发展农业耕作类型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农作物水稻、油菜、棉花玉米、春小麦、大豆等耕作制度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商业贸易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较落后工业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

3、,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农业社会: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三角洲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三角洲人口越来越稠密。(人口迁移)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

4、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现代社会: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

5、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 概念:所谓遥感,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关键装置:传感器主要环节: 目标物 传感器(最重要)遥感地面系统 成果特点和优点:精度高,质量高,效率高,而且节省人力、财力。 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全球定位系统(GPS):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

6、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四颗GPS卫星。 功能: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高度)、速度、时间。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应用: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高程(海拔)。地理信息系统(GIS):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功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简要程序:信息源 数据处理数据库 空间分析 表达优点: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功能强大;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应用领域: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城市管理。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地理信息技术: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

7、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三者关系: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地 理 信 息 技 术数 字 地 球定 位信 息 源基础补充内容:(1)五大地形: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丘陵:海拔在200-500米之间。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表面相对平坦,边缘陡峭。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平。(2)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分三大阶梯: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其间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

8、。第三级阶梯: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其间分布着广阔的平原,以及丘陵、低地。一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上、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3)南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大致纬度约北纬34附近。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我国西北地区: 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内蒙古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天山 山脉,祁连山山脉,阿尔泰山山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主要景观: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

9、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温带草原,以西为荒漠草原、荒漠地带。该地区降水量自东向西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降水量递减。荒漠化: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我国西北地区最为突出。荒漠化的形成原因:自然因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一方面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

10、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渡使用和不合理利用。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草方格沙障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

11、保护 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森林的生态效应: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以及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森林的环境效应: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分布: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热带雨林的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

12、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医学宝库-药用价值热带雨林不仅属于当地国家所有,而且属于全人类所有。(全球性)雨林生态的脆弱性:雨林区土壤贫瘠的原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再加上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所以地上植被成为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热带雨林破坏的原因: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13、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主要包括过度的焚耕开垦(迁移农业),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商业性木材采伐,以及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热带雨林的开发(亚马孙开发计划): 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20世纪五十年代,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跨国企业在亚马孙雨林毁林烧荒、开辟大型肉牛牧场。雨林的保护: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对热带雨林必须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

14、位。具体措施: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 以我国山西省为例两类能源: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有两类: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区域的能源资源开发要因地制宜,不仅要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而且要考虑市场和交通条件。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市场广阔: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消费结构有多到少依次是煤炭、石油、水电、天然气、核能)。(世界的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 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能源基地建设:扩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