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校校园文化论文模板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4983940 上传时间:2019-08-1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6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校校园文化论文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年高校校园文化论文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年高校校园文化论文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9年高校校园文化论文模板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9年高校校园文化论文模板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校校园文化论文模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校校园文化论文模板(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高校校园文化论文模板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包括校容校貌、科研条件、教学手段、课外文化活动等。物质文化往往能够折射出学校的经营理念、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这些恰恰都是校园文化层面的范畴。 第1篇:高校社团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社团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如何正确发挥社团的作用,为校园文化建设所服务,已成为新时期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例,分析了该校社团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旨在帮助该校社团实现良性发展,以推进校

2、园文化的内涵建设。 关键词:高校;社团;校园文化;建设 社团是兴趣、爱好、特长相近的学生群体形成的一种群众性活动组织。 高校社团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高校社团的合理化构建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息息相关。 一、高校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 (1)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传承者”。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一方面使得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得到了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也成为高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着广大学生群体参与其中。 社团活动能够帮助广大学生更快地融入校园文化的大环境之中,更好地去体会校园文化的滋味,而随着学生的新老交替,社团活动自然而然成为校园文化的“传承者”,这也

3、是众多高校校园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2)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缔造者”。 心理学认为当人处在一个相对安逸、宽松的环境当中,而且拥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以后,人的个性就能得到十足的发展,创造力也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社团活动具有群众基础广泛、灵活自主等特点,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使得高校社团永远在学生心目当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通过参与社团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校园文化,而且在感受文化的同时也能不断促进学生发挥创造力,改进社团活动的形式及内容,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3)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者”。 “以人为本”一直是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灵魂。 “以人为本

4、”的教育思想,提倡人的个性能够得到张扬,人的发展空间广阔而又自由,提倡人与人之间要学会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合作。 高校社团是青年大学生中一批具有相似兴趣、爱好、特长的学生群体所形成的一种群众性活动组织。 社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自由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学生们之间提供了互相了解、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改进的机会。 因此,社团活动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实践。 二、社团活动在提升校园文化中的制约因素 (1)品牌化社团数目稀少。 在学校“双百双进”的政策引导下,我校各系都于近段时间成立了大量的社团,据数据统计,我校目前社团数已达68家,其中院级社团18家,再过不久便能达成“百团大战”的

5、宏伟目标。 但是,一味追求社团数量,虽然在量上有了保证,但是在质上能不能同样得到保证,这是需要打问号的。 与其他兄弟院校相比,我校的品牌化社团数量远远不够,这也是学校社团力量薄弱其中一个重要表现。 (2)社团活动缺乏自主性。 社团要有活力和凝聚力,必须靠开展活动,这是社团发展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是发挥社团自主性的重要前提。 但是,以我校社团的活动数量而言,着实有些偏少,多数活动也是学校老师安排的,这大大制约了社团自主性的发挥,不利于社团的长远发展。 (3)资金不足,活动空间有限。 社团活动要有无限的动力,一方面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便是要有一个相对宽广的活动空间。 但是,从目前多数高校的

6、社团发展情况来看,多数社团无论是从资金支持上也好,还是从活动空间来说,都出现了物质资源条件不足的情况,严重制约了社团的长远发展。 就我校来说,在经费方面,虽然社团的成员人人都会上缴会费,但是这些小额的会费想要支撑起一个社团一个学期乃至于一个学年的正常运行,实在是颇有难度,加上各系的学生活动经费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团活动的开展。 活动场地方面,除小部分社团拥有相对稳定的场地之外,绝大部分社团都需要靠“打游击”才能开展活动。 物质资源的匮乏,极大制约了社团的进一步发展。 (4)缺乏专业指导,社团之间联系不够紧密。 要使一个学生社团得到良性的发展,专业老师的指导必不可少。 学校每个社团在成立时

7、都配备了一名专门的指导教师,但是由于大部分指导教师都不够专业,因此,在指导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再加上学校缺乏对社团指导教师的奖励机制,导致某些指导教师仅仅是挂名而已,并没有真正地去履行自身的职责。 另外,系社团之间、院社团与系社团之间、校内社团与校外社团之间的联系甚少,社团建设与管理的经验没能进行有效的交流,使得社团在发展过程中远远缺乏专业性和创新性。 三、健全高校社团管理模式的路径 (1)完善制度建设,实现社团的“良性化”发展。 科学、合理、有效的社团管理制度对实现社团的良性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学校已制订出了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社团管理方法,其中包含了社团申请

8、、成立、资金管理、考核等全过程的管理制度,但是由于各系缺乏配套的社团管理措施,导致学院社团管理办法难以落到实处。 因此,学院团委应加强与各系之间的联系,督促各系制订出符合本系社团特点的社团章程和工作制度,对社团成员的日常行为加以规范化管理。 (2)加强对社团骨干的培训,提高社团自主性。 社团能否正常有序地发展,社团骨干是关键。 因此,必须加强对社团骨干的培训工作,通过各种专业社团指导培训以及经验交流学习等活动,有效提高各社团负责人的综合素质。 同时,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联合会这个自治组织的作用,以此为抓手,充分调动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3)加强教师指导,实现社团的“专业化”发展。 在保

9、证社团活动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前提之下,应加强指导教师对社团的指导力度,以实现社团的专业化发展。 学校应出台相关的社团指导教师奖励措施,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此基础上组建出一支专业的社团指导教师团队,充分发挥教师队伍在社团建设中的作用,使教师的教学活动与社团活动形成一种合力,促使社团的运行及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确保社团活动在每个运行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这样不仅能切实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而且还能以此形成一种核心,增强社团成员之间的凝聚力。 (4)培育精品社团,实现社团的“品牌化”发展。 要实行品牌战略,大力培育精品社团,对那些活动主题鲜明、效果好、成绩突出、管理规范合理

10、的社团进行重点扶持,通过扶持这些精品社团来达到引领校园文化的目的。 实践证明,一批专业化的精品社团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高雅、和谐的校园主流文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开勇.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方法初探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XX,(1). 2杨凤娟.高校学生社团组织与大学生综合能力提高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XX,(1). 第2篇:合并高校多校区办学模式下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20世纪90年代的高校合并浪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发展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从合并后的高校的发展过程看,校园文化的整合彰显出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合并后高校多校区办学模式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为

11、研究对象,结合实际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对合并高校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合并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 0世纪90年代,在李岚清同志“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方针的指导下,国内高校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结构布局调整,以期达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化。 高校多校区办学模式就在合并浪潮中应运而生。 合并后高校的发展战略意义毋庸置疑,尤其在学科互补、资源整合、培养综合型人才方面呈现出巨大优势。 但与此同时,辩证地看合并后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却并非“一合就灵,一并成优”。 很多高校只注重合并的形式和物质资源的整合,忽视了合并的内涵和文化资源的整合,因此在管理

12、上陷入了机构庞大、责权不清、效率低下、各分校貌合神离的尴尬局面。 高校是培养人才、科研创新的重要阵地,也是社会先进文化的动力站。 作为高校之魂的校园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发挥着行政管理和教育教学无法比拟的作用,左右着合并高校未来的发展走向。 能否建立一种既适应时代需要,又能促进多校区良性运转的校园文化模式,标志着高校合并的成功与否。 校园文化以不同的文化观界定,其定义必然不同。 杨晓江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信仰传统、历史使命、价值观念、办学实践、物质环境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且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指导着高校学生或团体的处事行为以及为认识理解校园内外的一些事件、行为提供参考框架的一种模

13、式。 王邦虎说,校园文化是学生校园生活存在方式的总貌,是一种寓教于活动的文化形态。 综合来讲,本文认为校园文化是指,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以师生为主体的、在长期实践中共同创造和形成的、为实现学校育人职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一、合并后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整合方面受到挑战 1.精神文化层面 合并前的各高校在各自的发展环境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以往的学校定位和培养目标在合并之后会存在不合理之处。 但是,对任何一所合并前的学校来说,要放弃或更改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理念和价值观是十分困难的,何况这种精神层面的改变又直接决定着物质层面的改革。 尤其是多学科合并后的综合性大学,由于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与投入程度的不同,导致合并后的各分校区无法在短时期内相互融合,经常发生办学理念、价值观念、学校风气等方面的冲突,使合并办学流于形式,校园文化的整合更无从谈起。 2.行为文化层面 校园行为文化主要通过高校教学活动、组织管理活动、课外社团文化活动等方面体现和建设,但是多数合并后的高校都存在跨区域多校区办学模式,这种空间的距离造成了校区间沟通的困难,很简单的事情往往搞的十分复杂,效率低下,产生的第一个后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