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届初三语文《 b卷专项训练(一)》答案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4911067 上传时间:2019-08-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7届初三语文《 b卷专项训练(一)》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7届初三语文《 b卷专项训练(一)》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7届初三语文《 b卷专项训练(一)》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7届初三语文《 b卷专项训练(一)》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7届初三语文《 b卷专项训练(一)》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7届初三语文《 b卷专项训练(一)》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届初三语文《 b卷专项训练(一)》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B卷专项训练(一)(共50分) 命题:汪晓兰 审题:余灵一.诗歌鉴赏(共4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 夜过借园闻笛 袁枚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注】借园:作者好友李晴江的寓所。 1.诗题为“闻笛”,诗人写月色和藕香,有何妙用?请简要分析。(2分)诗人以视觉意象“月色”及嗅觉意象“藕香”作为陪衬烘托1分,笛声浸透了清冷的月色,红藕的幽香与笛声交织,笛声也有了香气0.5分,使笛声的意韵更加丰富动人0.5分。2.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与袁枚的夜过借园闻笛都写“闻笛”,两首诗主旨一样吗?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2

2、分)不一样。李白诗表现思乡情0.5分,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时春风中传来的表现离情的折杨柳曲,触动了羁旅情怀0.5分;袁枚诗表现深厚友谊0.5分,写自己夜访友人听其”月下吹笛”时景象与两人相逢时无言情状,表现出知音间的情感共鸣与心灵的高度默契0.5分。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

3、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选自 庄子 秋水)【乙】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选自 庄子 徐无鬼)【注】大隗(wi):传说中的神名。具茨:山名。涂:同“途”,路。辞:谢绝。 奚:何,什么。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2分) A.秋水时至 (时节) (按照时令) B.而轻伯夷之义者 (

4、轻视) C.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 (拜见) D.非徒知具茨之山 (只,仅仅)4.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俗语有这样的说法(说):听到了很多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就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考点:野语 之 道 以为 莫若 谓(2)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治理天下的人,与牧马的人又有什么不同呢?考点:夫 为 者 亦 奚 以(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乎5.从甲文、乙文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请说说黄帝的做法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甲文:贻笑大方(或望洋兴叹); 乙文:害群

5、之马示例:黄帝的做法让我们明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要妄自尊大,要虚心向他人请教,要时常自我反省,自我完善。【甲】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

6、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乙】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是的。”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少年回答:“是的。”黄帝说:“真是奇怪啊,这位少年!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请问怎样治理天下。”少年告辞,黄帝又问。少年说:“治理天下,跟牧马哪里有什么不同呢!也就是去除过分、任其自然罢了!”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天师”而退去。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一)名著阅读(4分)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分)孩

7、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语段选自,体现了平等、互相学习的父子相处方式。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分) 三个酒至数杯,正说些闲话,较量些枪法,说得入港,只听得隔壁阁子里有人哽哽咽咽啼哭。鲁达焦躁,便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酒保听得,慌忙上来看时,见鲁提辖气愤愤地。酒保抄手道:“官人要甚东西,分付卖来。”鲁达道:“洒家要甚么!你也须认得洒家!却恁地教甚么人在间壁吱吱地哭,搅俺弟兄们吃酒。洒家须不曾少了你酒钱!”语段中“三人”除鲁达外,另两

8、人是谁?鲁达冲冠一怒做了什么事从而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 李忠和史进(1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1分)(二)现代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0题。母亲的手庄因那夜,我梦见母亲。母亲立于原野。背了落日、古道、竹里人家、炊烟、远山和大江,仰望与原野同样辽阔的天极。碧海青空中,有一只风筝如鲸,载浮载沉。母亲手中紧握住那线绕子,线绕子缠绕的是她白发丝丝啊。顷刻,大风起兮,炊烟散逝,落日没地,古道隐迹,远山坠入苍茫,而江声也淹过了母亲的话语母亲的形象渐退了;我的视线定焦在她那一双手,那一双巨手,竟盖住了我泪眼所能见的一切。那手,是我走入这世界之门;那十指,是不周之山顶处的烛火,使我的世界无需太

9、阳的光与热。母亲的手,在我有生第一次的强烈印象中,是对我施以惩罚的手。孩童挨大人骂挨大人揍是不免的,但我却怎么也想不起任何挨母亲打的片段来;连最通常的打手心打屁股都没有了虽如此,母亲的惩戒更甚于打,她有揪拧的独门绝招。我说绝招,是她揪拧同时进行揪起而痛拧之。揪或拧,许是中国母亲对男孩子们惯用的惩戒法,慈母在望子成龙的心理压力驱使下,总会情急而出此的。 我的母亲也正如天底下数亿个母亲一样,对我是“爱之深,责之切”的。特别是小时候,国有难,民遭劫,背井离乡,使得母亲对她孩子们律之更严,爱之益切,责之越苛。母亲之对我,虽未若岳母之对武穆,但是,在大敌当前的大动乱时代,大勇大义之前,使母亲与任何一位大

10、后方逃难的中国母亲一样,对子女们的情与爱,可向上彰鉴千秋日月。在贵州安顺,有一年,家中来了远客,母亲多备了数样菜,这对孩子们来说,可是千载难逢“打牙祭”的大好机会了。我因贪嘴,较往常多盛了半碗饭,可是,扒了两口,却说什么也吃不下了。隔了桌子,我瑟缩地睇(d,斜着眼看。)着母亲。她的脸色平静而肃然,朝我说:“吃完,不许剩下。”我摇头示意,母亲的脸色转成失望懊忿,但仍只淡淡地说:“那么就下去吧,把筷子和碗摆好。”在大人终席前,我不时偷望着母亲,她的脸色一直不展。也不言笑。到了夜里,客人辞去,母亲控制不了久压的情绪,一把拽我过去,没头脸地按我在床上,反剪了两臂,上下全身揪拧,而且不住说:“为什么明明

11、吃不下了还盛?有得饱吃多么不易,你知道街上还有要饭的孩子吗?”揪拧止后,我看见母亲别过头去,坐在床沿气结饮泣。从此以后,我的饭碗内没有再剩过饭。 当然,母亲的手,在我的感情上自也有其熨贴细腻的一面。那时,一家大小六口的衣衫裤袜都由母亲来洗。一个大木盆,倒进一壶热水后,再放人大约三洗脸盆的冷水,一块洗衣板,一把皂角或一块重碱黄皂,衣衫便在她熟巧之十指下翻搓起来了。安顺当时尚无自来水,住家在院中有井的自可汲取来用,无井的便需买水。终日市上沿街都有担了两木桶水(水面覆以荷叶)的卖水的人。我们就属于要买水的异乡客。寒冻日子,母亲在檐下廊前洗衣,她总是涨红了脸,吃力而默默地一件件的洗。我常在有破洞的纸窗

12、内窥望,每洗之前,母亲总将无名指上那枚结婚戒指小心取下。待把洗好的衣衫等穿上竹竿挂妥在廊下时,她的手指已泡冻得红肿了。待我们长大后,才知道母亲在婚后数年里,曾过着颇富裕的“少奶奶”生活的,大哥、我、三弟,每人都有奶娘带领。可是,母亲那双纤纤玉手,在七七炮火下接受了洗礼,历经风霜,竟脱胎换骨,变得厚实而刚强,足以应付任何苦难了。 也同样是那双结满厚硬的茧手,在微弱昏黄的油盏灯下,毫不放松地,督导着我们兄弟的课业。粗糙易破的草纸书,一本本,一页页,在她指间如日历般翻过去。我在小学三年级那年,终因功课太差而留级了。我记得把成绩单交给母亲时,没有勇气看她的脸,低下头看见母亲拿着那张“历史实录”的手,颤

13、抖得比我自己的更其厉害。可是,出乎意外地,那双手,却轻轻覆压在我头上,我听见母亲平和地说:“没关系,明年多用点功就好了。”我记不得究竟站着多久,但我永远记得那双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冬夜,炉火渐尽,屋内的空气更其萧寒,待我们上床入睡后,母亲坐在火旁,借着昏灯,开始为我们衣袜缝补。有时她用锥子锥穿厚厚的布鞋底,再将麻绳穿过针孔,一针一针的勒紧,那痛苦的承受,大概就是待新鞋制好,穿在我们脚上时,所换得的欣快的透支罢! 然则,就在那样的岁月中,母亲仍不乏经常兴致高涨的时候。每到此际,她会主动地取出自北平带出来的那管玉屏箫和一枝笛子,吹奏一曲,母亲常吹的曲子有“刺虎”、“林冲夜奔”、“游园惊梦”和“

14、春江花月夜”。那双手,如此轻盈跳跃在每个音阶上,却又是那般秀美而富才情的了。 去夏返台时,注意到母亲的手上添了更多斑纹,也微有颤抖,那枚结婚戒指竟显得稍许松大了。有一天上午,家中只留下母亲和我,我去厨房沏了茶,倒一杯奉给她。当我把杯子放在她手中时,第一次那样贴近看清了那双手,我却不敢轻易去触抚。霎时间那双手变得硕大无比,大得使我为将于三日后离台远航八千里路云月找到了恒定的力量。母亲的手,从未涂过蔻丹,也未加过任何化妆品的润饰。唯其如此,那是一双至大完美的手。【注: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象征着不完整、灾难。】8.全文写了几件有关母亲的手的事?请概括作答。(5分)答:因“我”多盛饭而未吃完,揪拧

15、我;寒冬时节,吃力默默地洗衣;翻查我们的课业;冬夜,辛苦缝补、纳鞋底;极有兴致地吹笛吹箫。(一事一分,语言不简洁,酌情扣分。)9.第段中画横线的语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答:运用了环境描写(1分)。作用是交代母亲置身的苍茫辽阔的梦境背景中,烘托人物思念母亲的心情,衬托出母亲的手在“我”心中、生命中的意义,突出母亲高大的形象,为下文回忆有关母亲的手的往事做铺垫。10.认真品味第段中的“霎时间那双手变得硕大无比,大得使我为将于三日后离台远航八千里路云月找到了恒定的力量。”句子,请写出你的理解。(4分)我的理解:母亲的手在“我”的生命中具有重大的意义,母亲的手象征的就是母爱(1分),而这母爱至高至深至大,如澎湃不息的激流推动“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