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必修四第8课《拿来主义》 优秀教案

上传人:62****1 文档编号:94900475 上传时间:2019-08-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必修四第8课《拿来主义》 优秀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二必修四第8课《拿来主义》 优秀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二必修四第8课《拿来主义》 优秀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二必修四第8课《拿来主义》 优秀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二必修四第8课《拿来主义》 优秀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必修四第8课《拿来主义》 优秀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必修四第8课《拿来主义》 优秀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8课拿来主义 优秀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在初中掌握议论文三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懂得“观点和材料统一”的知识。(二)能力训练目标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论证艺术。(三)德育渗透目标本文观点,不仅适用于其他方面,对当今的改革开放的借鉴意义也是极大的。因此要学会运用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重难点:作者对“送去主义”的论述,是理解的难点。教学重点是文中有关拿来主义的论述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教学设计(一)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 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

2、确什么是“拿来主义”。(二)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课时安排 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但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请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呢? 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方法和态度才是正确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在三十年代写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二、研习新课。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

3、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4 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第 1、2 段是揭露批判

4、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第 3、4 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第二部分(第 59 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第 5 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第 6 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第 7 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第 8 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第 9 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第三部分(第 10 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2研习

5、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1)提问:第 1 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讨论,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 1934 年 6 月 4 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

6、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怆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僧恶和鄙视。(2)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讨论,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

7、“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3)提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讨论,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4)小结:作者、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

8、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一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二、研习新课。1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1)提问:第 5 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 6 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 7 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讨论,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

9、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2)提问:第 8 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 9 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讨论,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

10、蛋。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

11、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2研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第 1 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第 2 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第 3 句话:拿来主义的结果。第 4 句话: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第 5 句话: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提问:这一段共 5 句话,如果这 5 句话是 5 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 5 个问题(“思考和练习”二)?明确: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

12、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 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2)由学生讨论,归纳写作特点。先破后立,破立结合;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语言犀利、幽默。每一条要求能举出实例,并结合自己的感悟作简要分析。总结、扩展鲁迅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采用课外阅读方式,让学生运用课内所学知识分析文章,然后在课上讨论交流,最后老师归纳小结。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全文有两个论述层次;第一层,以国民党反动派由信“地”信“物”,一变为信国联,再变为求神拜佛的事实作论据,论证“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第二层,以中国古来的光辉人物及现在正在前仆后继战斗着,可歌可泣的人物为论据,进一步论证说中国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两个论述层次,渗透着辩证的分析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是这对比中,作者有力地提出了自己的总观点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