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3.《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人教(部编版)

上传人:笑傲****01 文档编号:94899856 上传时间:2019-08-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3.《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人教(部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3.《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人教(部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3.《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人教(部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3.《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人教(部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3.《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人教(部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3.《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人教(部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3.《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人教(部编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说课稿一一、说教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上饶时的一篇名作。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我对这节课的定位是:以诵读来“帮助”解析。二、说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概括起来为三个字,即:读、品、悟从教学目标的三维目标形式来说,即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3、通过朗读,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三、说重难点: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怀。四、说教法、学法:新课程

2、标准提出对六年级学习诗词的要求:“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想象等来体现作品的内容和感情。”考虑到本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把“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课堂活动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品读词文,通过想象,把平面的词句想象成为一幅鲜活的画面,一幕立体的场景,进而理解词句的内涵,体会词中的情感。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五、说教学过程:结合课标要求、我设想了五字课堂教学模式。1、导通过曲调破阵子和西江月的对比,使学生了解词牌名都有自己固定的格式。选择什么样的词牌名就决定了词的风格。2、读让学生在诵读中“看见”另一片天空,在反复吟

3、诵的基础上实现对古诗词大意的把握。另外,悟诗人之情,要读懂诗词的景,词的意境就呈现在眼前了。3、赏赏析古诗词,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趣和意蕴。以诵读想象来“帮助”赏析,带学生感受词的意境美。4、悟在赏析中,体会此人对景的喜爱之情和期盼丰年的喜悦之情。5、写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表现出来,做到文景合一,身临其境。六、说板书:根据板书的科学性、直观性、艺术性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板书。此设计内容精炼,条理分明,既显示了课文的结构,展示了课文主要内容,又主题突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景(美)情(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说课稿二一、文本解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

4、中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田园诗作之一。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短短几十个字,却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清新可人的夏夜无眠的意境。它语言自然朴素,一改辛词豪放不羁,金戈铁马的气势,以清新、带着泥土的芳香,让我们看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辛弃疾曾两次罢官,四十二岁至六十二岁,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当时的辛弃疾潜心研读庄子和陶潜的的文章。这首词与清平乐村居都是词人在这个时期写的。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5、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这正是寓静于动的写法,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

6、见。”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这首词上片写景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不容易体会到的。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

7、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炼,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朱光潜)二、教学难点、重点对本词来说,学生对乡村生活,尤其是夏夜的乡村,没有表象积累,更没有情感体验。面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享受着工业文明的成果长大的孩子,如何帮助他们通过词作里对景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略夏夜农村的清新恬静之美,品味词作朴实的语言描摹等文学表现手法,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三、教学设计理念举象显情、借象悟情,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

8、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意蕴,应该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2、能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用自己的话说出每句诗的意思。3、能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象,能体会词中所描绘的意境。4、在感受到自然美的同时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复习学过的词在小学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好几首词作了,大家还记得吗?(

9、毛泽东的咏梅、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读起来都琅琅上口,而且别有一种意蕴,这也是词这种文学形式的独特魅力之一吧。因为词是依据曲子填的,不同的词牌名有不同的调,同一个词牌名因内容的不同也有不同的情调。2、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辛弃疾写的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师介绍黄沙道黄沙,就是指黄沙岭。辛弃疾当时隐居在江西上饶带湖,那里有一个黄沙岭,高约50多米,深而且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灌溉农田十多亩。黄沙岭一带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很好。请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辛弃疾在这隐居,一住就住了近二十年,也住出了闲情。听说还在这建了黄沙书院,所以夜晚出来走走,是经常的事。词中就

10、描写了一次夜行的经历。(二)初读词作1、教师范读2、学生自己练读3、指名朗读交流指出:“见”的读音(三)解诗意1、自己再轻声读读,看看哪些句子的意思,自己可以试着理解,还可以跟同学讨论讨论。不懂得可以提出来。2、交流遇到的问题,我们先来看上阕,“别枝惊鹊”“半夜鸣蝉”“蛙声一片”3、谁能解决这些问题呢?教师随机引导理解这些关键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用语言描绘明月无言,清风无声,但黄沙岭的夜晚却是寂静中的热闹。)(1)随机引导:是什么惊起了鹊儿?你见过这样的明月吗?说说你的感受。被惊起的鹊儿此刻在干什么?此刻的蝉鸣会与白天一样吗?田野里稻花飘香,令人陶醉。此的青蛙们在说些什么呢?(2)

11、在这样的一个夏日月夜,作者在夜行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还感受到什么?如果你就是作者,你能不能来给大家说说你夜行黄沙道时的所见所闻,还可以加上所感。(3)这样的夏夜,作者真是不虚此行,让我们再来一起读读上阕。谁先来读一读?再指名读、起度。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一个字:“惬意”,“快乐”。再次朗读上阕。4、学习下阕(1)解决关键词,“七八个星”“两三点雨”“旧时茅店”“路转溪桥忽见”。(2)词人在路上一路走一路赏,一路乐,可夜行忽然又发生了一点小插曲,你能不能把他连起来说说呢?能把内心的想法说出来更好。(3)大家理解的真不错。这“一急一喜”,让夜行更有了一种情致,谁把下阕连起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四)诵读悟境学习整首词作,似乎跟随作者一起夜行。与刚上课时比较,相信已经有了不同的体会或者更深刻的体会,或者已经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连起来再读读全词,还可以边读边想象,便读边体会。1、学生练读2、指名朗读交流,并说说自己现在的体会。教师随机捕捉“这次夜行留给你最美好的记忆是什么?”3、齐读4、背诵(五)作业 1、展开想象,把作者的夜行经历写下来。2、收集田园诗词,进行赏析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