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地震资料解释

上传人:xinq****976 文档编号:94842411 上传时间:2019-08-12 格式:PPT 页数:106 大小:10.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勘探-地震资料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地震勘探-地震资料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地震勘探-地震资料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地震勘探-地震资料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地震勘探-地震资料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震勘探-地震资料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勘探-地震资料解释(10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震资料的解释,4.1 绪论 4.2 地震反射资料的构造解释 4.3 地震资料的分辨率 4.4 地震剖面上构造的几何形态 4.5 速度研究和图件制作 4.6 其他一些特殊处理与地质现象 4.7 地震资料的岩性解释,一、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概念 地震勘探工作分三个阶段: 1)、地震资料的采集,4.1 绪 论,2)、地震资料处理:(提高地震数据的信噪比、分辨率、保真度),处理之后的三维数据体,3)、地震资料的解释 广义上讲,地震资料解释就是将地震资料转化为相应的地质资料,用以满足各个层次勘探的需要。 狭义上讲,就是根据地质需要,在地震剖面上追踪对比同相轴,做出构造图,经过综合分析,确定地震数据的地质

2、特征和意义。,二、地震资料解释的目的 将经过处理的地震语言变成地质语言。得到的时间剖面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地下地质构造特征,但还存在许多假象,需运用地震波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去伪存真;同时,还要将时间剖面变成深度剖面,绘制空间地层构造图。,地震语言-时间剖面,地质语言-地质剖面图,地质语言-地质构造图,三、地震资料解释的发展阶段,1)、构造解释 2)、岩性解释 3)、综合解释,四、地震资料解释的新进展,1)、处理解释、地震地质一体化 2)、三维可视化技术(全三维解释技术的核心) 3)、计算机辅助的小断层解释,三维解释立体展示图,虚拟现实展示图,一、 时间剖面,6.2 地震反射资料的构造解释,水平叠

3、加和偏移叠加时间剖面是构造解释的基础!,时间剖面的形成, 如何读时间剖面,记录,图头,时间剖面,地质剖面,时间剖面与地质剖面的关系,泥岩,砂岩,泥岩,与地震勘探有关的波,各种波的时距关系,时间剖面与地质剖面的关系: (1)地震剖面是地质剖面的地震响应。 (2)不同岩性,波阻抗差异小,无对应关系。 (3)不同岩性,规模小,无对应关系。 (4)同一岩性,含有气体或者流体,无对应关系。 (5)面波、声波等无对应关系。 有紧密的联系 , 但又存在一定的区别。,二、 构造解释的一般流程,资料准备 、剖面解释、空间解释、 综合解释 1)资料准备,1搜集资料: 收集前人在本区或邻区作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主

4、要包括:区域地质概况如地层、构造发展史、断层类型及分布规律,钻井地质柱状图、地震速度资料,地震反射波组特征及其地质属性等。 解释人员要明确本工区的地质任务、勘探目的、层位及有关技术要求,了解野外采集因素,处理流程及参数选择。,2 检查资料: 对各种资料进行检查,包括: 检查资料是否齐全;这些资料包括:水平叠加剖面、偏移剖面、速度谱,表层速度资料,测量资料、观测系统及采集工作班报内容等; 检查时间剖面的质量;分析采集因素和处理流程、参数应用是否合理,资料是否可靠等。,2)、剖面解释 剖面解释是构造解释的基础 ,剖面解释主要是在时间剖面上进行的。 1. 基干测线对比 解决大套构造层的对比,确定解释

5、层位等问题。包括:先选择反射特征明显,稳定的剖面作为主干剖面;再确定地震反射标准层及地质属性。 2. 全区测线对比 解决构造层和各解释层位的全区对比问题。利用反射波的识别标志和波的对比原则,进行对比。 3.复杂剖面解释 对重点区块的复杂剖面段(如断层、尖灭、扰曲、不整合、岩性变化等)及特殊现象,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利用各种地震信息综合解释,并采用地震模拟技术,反复验证,求得对地下复杂体的正确解释。,3)、空间(平面)解释 各种平面图件是地震勘探的最终结果,包括: 各种地质异常现象平面分布图:包括各主要层位的断层组合,尖灭线分布等平面展布。 各反射层t0等值线图(时间); 各层的深度构造图;为了解

6、地下各层构造情况,提供钻井井位。 反映地层沉积特征的等厚图; 确定断层、构造要素,划分断裂带和构造带。,连井资料解释 包括测井资料及井旁地震资料的解释,具体为: 钻井分层与地震层位的对比连接:了解与反射层相当的地质层位,及岩性接触关系等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 地震测井资料解释:可获得较准确的平均速度和大套地层的层速度。 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与井旁地震记录对比,可判别井旁反射的真伪。 4)、综合解释 结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对沉积特征和构造形成等,作出地质解释,提出成果报告。,资料准备,剖面解释,空间解释,综合解释,三、时间剖面的对比标志,时间剖面的对比:在地震记录上利用有效波(

7、反射波)的特点来识别和追踪同一界面的有效波。 对比原则(或识别标志):,1同相性 同一反射波在相邻地震道上到达时间接近,极性相同,相位相似,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图波形相似,波峰套着波峰,波谷套着波谷,形成一条平滑的同相轴。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各延续相位的同相轴保持平行。,识别有效波的标志之一:同相性,2振幅显著增强 反射波能量强,振幅大、峰值突出。反射波强弱与对应界面反射系数及界面的产状有关,也与其他地震地质条件有关。,识别有效波的标志之二:振幅显著增强,3波形相似特征 由于相邻道间震源所激发的振动子波基本相同,同一界面反射传播路径基本相近,传播过程中所经受的地层吸收特征也相似,所以同一界面的反射波

8、在相邻道上的波形基本相似。,识别有效波的标志之三:波形相似性,4连续性 横向上,将以上这些反射波的特征保持一定距离和范围,这种性质称为波的“连续性”。,识别有效波的标志之四:连续性,四、时间剖面的对比方法 1)连续追踪标准层或强波的同相轴,(1)反射标志层能反映盆地内构造地层格架的基本特征。在选择地震反射标准层时,一般把时间地层分界面或构造地层分界面,如主要沉积间断面、不整合界面或基底面作为标准层,以便全盆地和工区范围内构造和地层的统一解释。,什么是地震反射标准层: 具有明显地震特征和明确地质意义的反射层,(2)反射标准层必须是分布范围广、标志突出、容易辨认、分布稳定、地层层位较明确的反射层。

9、一般要选择连续性好、波形稳定、能够长距离追踪的反射波作为反射标准层,以保证作图的准确性。,(3) 反射标准层具有明显的地震特征。反射波的特征包括波形特征和波组特征。所谓波形特征就是指反射波的相位、视频率、振幅及其相互关系 ;波组特征是指标准反射波与相邻反射波之间的关系。,2)波组和波系对比 波组:指比较靠近的若干个反射界面产生的反射波的组合。严格讲,一个反射波也是一个波组,一般是由某一标准波以及相邻的几个反射波组成,能连续追踪,具有较稳定的波形特征,各波的出现次数及时间间隔都有一定规律。这样的波组往往产生在较为稳定的沉积岩分布区,地层厚度和岩性相对稳定。 波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波组构成的反射

10、波系列叫波系。波形特征明显,时间间隔稳定; 利用波组、波系对比,易追踪各个反射波,确定断层位置,波组与波系对比,3)剖面闭合对比 两条相交剖面交点处同一反射层t0相同(在水平叠加剖面和三维偏移剖面上)。 剖面闭合应在整个测网内进行。闭合差超过半个相位时,就认为不闭合。,层位的闭合,6.3 地震资料的分辨率,1、煤层反射波 由于煤田具有独特的沉积环境与地质条件,煤层反射波也具有其特殊性。与围岩相比,煤层具有明显的低速、低密度特点,即煤层的顶、底板与围岩之间有较大的波阻抗差异。界面上的垂直反射系数为:,8煤,3煤,15煤,2、薄层,煤层的厚度通常在020m之间变化,相对于地震波在煤层中传播的主波长

11、(一般在2050m)是较小的。所以在地震勘探中,煤层属于薄层。对薄层的定量划分,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学者给薄层下过不同的定义,习惯上认为层厚小于 的地层为薄层。,严格地讲,薄层的范围是动态的,它不仅与地层的实际厚度有关,同时还与勘探深度及入射波的主频有关。,煤层反射波在煤层顶、底界面的双程旅行时间远小于地震波周期T。因此,煤层反射波是顶、底界面反射波相互叠加形成的复合波。,3、地震分辨率,分辨力是指区分两个地质体的最小距离,分辨率为分辨力的倒数。对于地震波来说: (1)空间或时间上离得多远的两个界面才看成两个分离的反射界面,即垂直分辨率; (2)在单一界面上,离得多远的两个特征被区分

12、开来,即水平分辨率。 对于煤层厚度检测来说,垂直分辨率是指沿地层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的厚度,就是刚好分开煤层顶、底界面反射波的极限厚度或双程旅行时间。,纵向分辨率,地质体的厚度大于1/4波长(地震波的波长)时是可以分辨的。小于/4时则不能分辨。,横向分辨率是指沿地层横向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的宽度。按照波动的观点,反射波是地下界面上众多点源发出的绕射波叠加的结果。因此,地面某点所接收的反射波能量主要来自界面上某个范围,这个范围称为第一菲涅尔带,当地质体的宽度小于第一菲涅尔带时,反射波类似于绕射波,不能表明地质体的形状。一旦地质体的宽度等于第一菲涅尔带,反射波开始显示地质体形态特征。,横向分

13、辨率,横向分辨率,分析思路: S点自激自收,波在界面O点产生的反射最早到达地面S点,界面O点两侧所有点产生的绕射到达地面的时间均晚于O点 双程时间不晚于半个周期的界面点所产生的绕射,到达地面S点时是相互加强的。超过半个周期的界面点所产生的绕射对地面S点的贡献不大。,B,ABt/2*V=(T/2)/2* V =T*V/4= /4,菲涅尔带:以激发点为圆心,以界面至激发点的垂直深度和在界面点的/4之和为半径画圆,所画圆内包括的界面段,称为相对O 点的菲涅尔带,它是组成反射的最小界面单元。 菲涅尔带的(半径)范围:,fc 主频,4、同向轴:,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相同峰值(波峰或波谷)相位的连线与相应

14、的反射界面的形态相似。同相轴一般指波峰,但波谷也算。,同相轴有三方面地质意义: (1)当反射界面下部地层单层厚度大于1/4地震波波长(一般为30-40m ),一个同相轴可看成对应于一个反射界面(该岩层的顶面),此时称单波。 (2)当为薄互层地层时,一个同相轴则为许多反射界面的复合体,此时称为复合反射。 (3)在时间域(或深度域),一个同相轴持续一定的距离或宽度,同相轴越厚,则地层越厚,二者成正比。,4.4 地震剖面上构造的几何形态,一、背斜的几何形态 1、背斜的几何形态特征 平缓背斜,深度剖面与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相似,范围稍宽,背斜顶部位置一致(如图a)。 曲率大的背斜,水平叠加时间剖面比实际

15、范围宽得多 (如图b) 。 对宽度与曲率相同但深度不同的平行背斜,水平叠加剖面上,随深度加大,隆起范围加大(如图c) 。, 背斜模型(上宽、下窄,隆起幅度上小,下大):经过二维模拟得到的水平叠加时间剖面,背斜形态与实际刚好相反:上窄、下宽,越深背斜范围越宽,并在两翼有迥转波,背斜凸起的曲率大,在水平叠加剖面上表现明显;同样曲率的背斜,埋藏越深,在水平叠加剖面上表现得越宽阔。,2、背斜的振幅特征 背斜顶界面反射存在波的发散现象。分配到单位面积上波的能量会减弱 界面埋藏越深,凸度越大,射线发散越严重,地震波的振幅也越小。,二、向斜的几何形态 褶皱构造中新地层向下弯曲部分,其周围是老地层。向斜可分对

16、称与不对称,一般,背斜、向斜是相间出现的。解释好向斜有利于确定背斜的闭合面积和幅度。 1、几何形态特征(相当于凹界面的反射) 1、对于平缓的向斜,水平叠加剖面上,比实际向斜稍窄;曲率一样,深度不同,随深度加大、时间剖面宽度越窄,向斜中心不变。当曲率中心在地面以上,均存在上述的简单关系。 2、凹界面的曲率中心在地面,时间剖面聚成一点。曲率界面上各点时间都相同。 3、曲率中心在地下,射线将会交叉,同相轴形成回转波。,对于曲率相同,深度不同的凹界面,随着深度的加大将出现不同的反射特征: 浅层为平缓收缩型; 中层为聚焦型; 深层为回转型;,2、振幅特征 凹界面对射线的聚焦作用,使反射波振幅加强,出现非岩性的“亮点”异常。 向斜两边凸界面的发散效应,使反射波振幅减弱,深层由廻转波形成的假背斜能量会更加突出。,6.4 地震剖面上构造的几何形态,三、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直立断层,正断层,逆断层,4.4 地震剖面上构造的几何形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