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4796133 上传时间:2019-08-11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275.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现代文学30年第1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1917-1927)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第二节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第三节 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第四节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第1节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历史背景与动因晚清的文学改良运动 晚清时期,维新派思想家、文学家视“开民智”为改革社会、振兴国家的关键,在文学界掀起了以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白话文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改良运动。 诗界革命:倡导者有梁启超、黄遵宪等,提倡“我手写我口”。小说界革命:梁启超倡导,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改变小说是“小道”、“闲书”的传统观念。重要论文:论小说与群治之

2、关系。文界革命: 梁启超倡导,创造了一种适应现代传播媒体报纸杂志的新文体,也称“报章体”。白话文运动:主要倡导者裘廷梁,他历数文言分离之害,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重要论文论白话为维新之本。域外小说翻译:主要翻译者林纾。从1896年时务报开始译介,到文学革命前,翻译小说约800种。晚清的文学改良运动为文学革命提供了思想资源。 时代背景与直接动因 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新青年(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一是重新评价孔子,抨击文化专制,倡导思想自由;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新文化运动

3、举起了“科学”与“民主”两面旗帜。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的产生。新文化运动倡导者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同时也是文学革命发起者,使文学革命成为新文化运动有力组成部分。 文学革命的发生: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2月发表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发难。响应者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造成一定声势。钱玄同与刘半农演“双簧信”。陈独秀、胡适、周作人等发表了重要论文探讨了文学革命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以及努力建立新的文学观与文学史观。 文学革命的发展: 文学革命论争 与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论争1) 1919年林(纾)蔡(元培)之争2)

4、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3) 1925年与“甲寅派”的论争文学革命的实绩和意义 实绩:白话运动的全面推广。1919年白话报刊400多 种,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低年级采用,1924年中学语文课本收入新文学作品。 外国文学思潮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蜂起。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成果。文学创作取得引人注目实绩。意义:观念、内容、语言及形式、“民族化与世界化”第2节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 新文学社团的蜂起一,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胡适、陈独秀发动文学革命借鉴进化论等思潮,周作人得益于西方人道主义文学理论。几乎所有文学革命发起者和参加者都做过译介工作,许多新文学刊物都刊载过

5、译作。五四以后短短几年,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文学思潮和相关哲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二、重要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简称文研会)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出版有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积极提倡“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对中国新文学特别是现实主义文学产生巨大影响。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被称为“异军突起”的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是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主办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文学思想上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也受“新浪漫主义”影响。主张“为艺术而

6、艺术”,认为艺术是自我的表现,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使浪漫主义形成新文学的另一强大的文学思潮。1925年“五卅”之后,转向提倡革命文学。新月社1923年在北京发起,原是一个带文化沙龙性质的社交团体,主要成员是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欧美留学生。前期新月派,是1927年以前,已北京晨报副刊“诗镌”为基本阵地的诗人群。主要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后期新月派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除徐志摩、饶孟侃、林徽因等老诗人外,还有陈梦家、方玮德等南京中央大学学生为基干的南京青年诗人群。语丝社 1924年成立,因创办语丝周刊而得

7、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孙伏园、钱玄同等。他们创造的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被称为“语丝体”,在现代散文中影响甚大。与其同时开展活动的有莽原、未名刊物的莽原社、未名社,培养了高长虹、台静农、李霁野、韦素园、曹靖华等“乡土小说”作者。3、 其他文学社团浅草社沉钟社: 浅草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其骨干1929年秋在北京与杨晦组成沉钟社,活动到1934年,人员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和创作,被鲁迅称为“确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湖畔诗社: 1922年成立于杭州的新诗团体,成员有应修人、潘谟华、冯雪峰、汪

8、静之四人,他们以“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第三节 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一 、 胡适早期的文学思想 胡适重要的理论文章文学改良刍议(1917)是对晚清文学改良思想的总结和发展,旗帜鲜明的提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8),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是建设新文学的宗旨。易卜生主义(1918):介绍易卜生的现实主义和个性主义。谈新诗 主张“诗体的大解放”。 胡适早期的文学思想(1)胡适在进化论基础上形成他的文学观,他理论方面影响最大的是“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观念”。(2)胡适重视语言工具的革命。他把文学语言的变革看成整个

9、社会价值和审美趣味的转变,将白话运动从文学改革的范围向整个社会的范围推进,这是文学革命在短期内大获胜利的原因之一。(3)在新文学思想内容上提倡个性主义,创作方法上主张现实主义。(4)对文体的贡献主要是诗歌,主张“诗体的大解放”。 胡适文学思想的转变1923年创办国学季刊,采取“托古改制”立场,从革新趋于复古。2、 周作人的文艺思想周作人早期重要的理论文章:人的文学(1918)提出新文学应该是:“人的文学”,是表现推崇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的文学。平民文学(1919)提出“普遍”和“真挚”的原则。 美文 (1921)从理论上确立文学性散文的地位。周作人早期的文学思想周作人以西方人道主义思想

10、为基础,最突出贡献是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志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平民文学中提出“普遍”和“真挚”的原则,进一步强调了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精神,与五四时期“人的发现”和个性解放潮流相吻合。对文体的贡献主要是散文。周作人文艺思想的转变 周作人从“人”的个体的角度朝前走,1920年开始反思“人的文学”口号,针对文坛“人生派”和“艺术派”的分野,提出文学不必“为什么”。1923年在自己的园地中主张“人生的艺术派”,从新文学主潮带头人转为自由主义作者。 第四节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1、 第一个10年文学发展分三个阶段1917年1月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文学革命初期和准备阶段。1

11、919年“五四”1926年“三一八惨案”,思想解放创作活跃阶段。1926年“”三一八惨案”1927年“四一二事变”创作沉寂理论转向阶段 2、 第一个10年文学创作趋向1、理性精神的显现“重新估定价值”的理性批判精神与“人的发现”和“文学的发现”引起的理性探索精神,贯穿第一个10年几乎所有作品中。、感伤情调的流行感伤是现代中国民族和文学进入历史青春期的精神标记和心理氛围,它与一代人的最深刻的焦虑与思索联系在一起,预示着一个新的历史的巨大起步。、个性化的追求在提倡个性解放、鼓励个性发展的五四时期,“表现自我”成为自觉的文学追求,此期文体发展还不太成熟,作家创作风格却千姿百态,是历史上少有的充分个性

12、化的时代。、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现实主义是第一个10年最有实力的创作方法,但此期没有定于一尊的创作方法,各种文艺思潮、创作方法多元并存,形成非常活跃的创作局面。1914年5月10日,孤桐(章士钊)主编的甲寅一卷一号出版于日本东京,四期后因故停刊半年,次年5月在上海恢复出版,至十期被禁为止。 甲寅的编者利用自身的人际、地缘关系,作者多为同盟会员或湖南同乡,随着杂志影响力的增大,新的作者不断加入,使甲寅转变成一份知识界的公共刊物。不断有读者来信,称赞甲寅是唯一不受政府或某一政党控制的论坛。 甲寅的凝聚力量来自于反袁的共同政治立场与主编章士钊“有容”、“尚异”的调和主张。准确地说,甲寅是一个过渡的平台

13、,在19141915年间为知识精英的重新整合和边缘知识分子的崛起提供了适合的空间。甲寅停刊后,章士钊、陈独秀、吴稚晖、杨昌济、李大钊、高一涵、胡适、易白沙、李寅恭、刘叔雅都成为新青年的重要作者,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任教于北京大学和国内其他大学。甲寅核心作者群可谓尽一时之选,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占据着中国文化圈的核心位置。1925年,北洋政府司法与教育总长章士钊复刊了甲寅周刊,发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认为白话文不能取替文言文,提倡“读经救国” 。第2章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第三节 故事新编第四节 野草和朝

14、花夕拾第五节 杂文第一节 概述一 、鲁迅生平及思想二、 鲁迅文学创作的三个阶段 三、 总结 1、 鲁迅生平及思想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18岁以前,先后在本宅家塾和三味书屋读书,1898年离家到南京求学,1902年赴日本留学 ,1909年回国 。鲁迅的思想基础是爱国主义。他在自题小像一诗中表达了他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正是这种情感驱使 ,鲁迅为了中国的维新而去日本学医,后来弃医从文 ,回国后奋身投入了辛亥革命的宣传活动,甘当新文化运动的一名小卒,20年代后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大声呐喊。鲁迅是新文学的先驱者,早在日本留学时期就和周作人一起译介欧美小说,出版了两册域外小说集。文学革命中,鲁迅以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开了新文学灿烂的一页。他的小说集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鲁迅的杂文则开拓了现代杂文的文体形式。鲁迅前期是个进化论者,1927年后由于“血的教训” 和“革命文学论争的启迪” ,鲁迅认识到“唯新兴的无产阶级才有将来” ,从而“从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