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视阈之改革开放30年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4701227 上传时间:2019-08-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险社会视阈之改革开放30年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风险社会视阈之改革开放30年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风险社会视阈之改革开放30年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风险社会视阈之改革开放30年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风险社会视阈之改革开放30年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风险社会视阈之改革开放30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险社会视阈之改革开放30年(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风险社会视阈:改革开放30年段华明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现代化战略研究所职称:教授电话:020 通讯地址:广东省委党校现代化战略研究所邮编:电邮: 风险社会视阈:改革开放30年摘要:改革开放30年波澜壮阔,同时也呈现明显的风险特征,与国外兴起的风险社会理论不期而遇。改革开放是风险决策,以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为导向。风险意识本身具有建构属性,社会风险有连锁效应。社会转型与体制转轨使得中国进入了一个高风险的发展阶段。新世纪新阶段社会风险已经从局部风险走向全面风险,需要合理、合法与高效的风险规避机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关键词: 改革开放;30年,社会风险;防范和化解duanh

2、uaming风险社会视阈:改革开放30年段华明中国改革开放30年波澜壮阔,同时也风雨兼程,呈现明显的风险特征:国内外风险并生,传统式与现代型风险共存,自然的经济的政治的和社会的风险交织,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缠绕,恰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外兴起的风险社会理论不期而遇。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认为,全球化在给人们创造日益广阔的活动空间的同时,也把人们带进一个风险社会。参见乌尔里希贝克:自反性现代化M.商务印书馆,2002:10。中国改革开放在险象环生的航程中乘风破浪,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其政治价值坚苦卓绝,实践意义至深且巨。一、改革开放中社会风险的显在性风险的辞义系指可能发生的危险。现代社会

3、,风险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芭芭拉亚当,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及其超越 M.赵延东,马缨等译,北京出版社,2005:330。如果在理性的判断下,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使风险破坏或损失的概率减少出现或者不会出现,不仅可以规避风险,还可能带来机会。本文从风险社会视阈综观改革开放30年历程,风险的概念主要是与改革开放决策、政策和举措相关联的各类风险,故而把经济风险、政治风险等都归并了进来。(一)改革开放是风险决策,是被困境和压力逼出来的1.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所以要改弦易辙改革开放?直接的缘由是为了摆脱风险。十年“文化大革命”,使得“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痛定思痛,与世界相比较的反差产生的强烈

4、紧迫感,种种内外风险,迫使执政党痛下决心,作出“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关键抉择。大突破新中国私营经济风云录马立诚.大突破新中国私营经济风云录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6。一书中描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过程: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打开了市场经济的闸门,并非心血来潮拍脑袋或“理性”设计出来的,而是被1700万知青大返城逼出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根本无力安置这么多人就业,涉及众多家庭的待业青年走投无路直接影响政治稳定,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于是,才有了“在有限范围内继续存在的城乡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附属和补充”的政策,有了党的十二大个体经济是“必要

5、的有益的补充”,有了党的十三大“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创办经济特区,也是深刻感受到内地与香港经济的巨大差距(当时逃港现象严重),决定发挥沿海地区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优势,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邓小平说得很有风险意味:“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国内发生,苏联东欧剧变,西方国家对中国再度封锁的情况下,我国面临极大压力和考验,改革开放如何克服畏缩情绪,继续勇往直前?邓小平响亮地提出“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还要比过去更开放”。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发展才是硬道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

6、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此时此刻,我国进行改革的目的有了新解以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为导向。刘尚希.以公共风险为导向的改革J.新华文摘,2005(21).改革开放是为了建立一个市场经济体制吗?显然不是;而是防范和化解日益凸现的社会风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一个手段或工具。改革到底应该怎么走?如何防止改革出现偏差?可以引申出一种新的判断标准:是否有利于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在改革方向已经明确的条件下,改革的导向不应是作为手段的市场,而是社会风险。对于社会公众

7、而言,只有社会风险才是绝对的公共利益,其它均可归结为个体利益。以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为导向的改革,实质上是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改革,只有服从于这个公共利益,改革才不会出现偏差,才能真正体现改革开放的终极价值。(二)风险意识属于风险内在的一部分,本身具有建构属性1.认识到改革开放存在风险的必然性。判断风险,选择风险,规避风险,在风险中寻求机会,从而卓有成效地推进改革开放,这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邓小平清醒地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我们在确定做这件事的时候就意识到会有这样的风险”。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4:130。尽管我们的经验不足,但只要对风险有着清醒

8、的认识,一旦发现问题要赶快纠正,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避免犯大的错误。邓小平认为,改革开放必然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这是最大的风险。我们的社会主义政策和国家机器有力量去克服这些东西,所以事情并不可怕。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4:267。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的新形势,邓小平一再提醒全党: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警惕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同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决不能忽视社会主义

9、精神文明建设;越是改革开放,越要注意防止消极腐败现象的滋长,加强党的自身建设。2.意识到改革开放中风险的多样性。改革开放以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政治体制,国家包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绝大部分事务,风险的制造者较为单一,主体是政府,风险相对集中,比较容易处理。市场经济导向的改革,使得国家、市场、公民社会在制造社会风险面前齐头并进,私营企业主、国有企业、市场消费者同政府一道,都是行动的决策者,都可能成为制造风险的主体。风险的主体因市场主体的多样性而转向多元化,风险从单一性、集中性走向多样性、多变性。对此,邓小平至少意识到了两类风险:一是横向风险,即农村改革风险与城市改革风险。邓小平指出经济体制

10、改革在城市如同农村一样要冒风险的,城市改革要比农村改革更为复杂,是对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所面临的风险更大。二是纵向风险,改革开放越深入,承担的风险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同步增长。改革开放的每个阶段都得保持风险意识,每项决策都必须谨慎行事。3.确定在改革开放中应对风险的方式方法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一是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试验,一方面要敢冒风险,敢想敢干,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另一方面要善于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错的赶快改。二是改革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案,问题是要搞得比较稳妥一些,选择的方式和时机要恰当,采取先试验后推广的渐进方式,“摸着石头过河”,实现风险最小化。三是不搞争论,以“三个有

11、利于”作为衡量改革开放成败得失的标准。四是执政党是应对风险的中流砥柱。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只要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4:365。4.认为社会风险乃是改革开放的动力。据贝克所言,风险本身的建构特性使之还不等同于现实状态的毁灭,风险只是反映一个位于安全与毁灭之间的特定的中间地带,它仅仅是虚拟的现实或现实的虚拟。从某种意义上说,对风险的认识能更好地决策行动,以避免更大的风险。芭芭拉亚当,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及其超越M.赵延东、马缨等译,北京出版社,2005:325326。对于改革开放而言,社会风险对

12、改革开放能起到反思和完善的作用,某种意义上,风险是改革开放的动力,具有遇难呈祥的积极意义。改革并没有预先给定的路子,只能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意识到风险后再寻求解决方法。当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问题与风险逐渐暴露出来,促进制度创新去迎接风险与挑战,如福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初期,体现为国家自上而下的治理过程,治理技术比较单一。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治理技术开始从单一性走向多样性,发展到国家、市场以及公民社会的治理和善治;从只注重物质层面的经济发展到关注价值层面的人的发展;从只强调经济发展到追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倡经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这一切,都促进改革向更深入的方向发

13、展。改革开放中风险无处不在,而风险又无时不转化为动力转而推进改革开放。二、改革开放中社会风险的衍生性(一)以社会转型不适应为衍生源的风险1.改革开放过程中风险的连锁效应。吉登斯认为,现代社会风险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人为制造的不确定性”,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M.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32。这种不确定性的风险不是孤立现象,而是风险共生共存状态。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4。社会转型导致了社会风险的增加,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杂音”、“噪音”时有出现,对改革目标的选择、改革措施的确定、改革的实际进程都会产生影响。转型期中国的社会风险具

14、有历时性,前工业社会的传统风险,如自然灾害、传染病等依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安全构成威胁,不断涌现和加剧的失业问题、诚信危机、安全事故等工业社会早期的风险处于高发势头,金融风险、环境风险、技术风险、生物入侵等随时对人们的安全造成威胁。这些风险既不是纯粹传统的,又不是完全现代的,而是一种混合状态,既包括历史遗留下来的疑难杂症,也包涵改革过程中不确定性的新难题,还包括体制转轨所造成的特殊风险,容易诱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改革由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导致财富差距,而贫富差距扩大,使社会低层铤而走险,又给社会安全带来新的风险。社会风险呈现链发状态,某一风险的爆发,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风险。2008年雨雪

15、冰冻灾害,引发了供水、供电,交通运输,生态破坏等次生灾害,暴露了改革进程中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大量农民工返乡造成铁路车站拥挤、混乱不堪的情形。时至今日,改革的系统性明显增强,各项改革措施牵一发而动全身,以致使得改革一时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所以近年来,党中央反复强调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深化改革。2.改革开放中风险影响范围的广泛性。贝克认为“风险社会是一种大灾变社会”。Ulrich Beck.R isk Society:Towards a N ew M odernity. 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2。现代社会,人员、物质、资本、信息等跨国界和大陆流动加速,各个国家、社会、人群相互联系和依赖增强,导致原来限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风险扩散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传统社会的风险具有可见性、可统计性、可预测性,因而在应对时比较得心应手;现代社会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偶然性,扩散快,难于驾驭、征服和控制,李培林,谭方明.社会学理论与经验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传统应对风险的方式方法难以完全奏效。2003年SARS肆虐,人们忽然发现面临新型的风险,同过去的传统风险大不相同。其原因很不确定,一旦发生以后会迅速扩散,又很难对这类风险进行预见和预测。北京市民在长达二、三个月的时间内,感觉像经历一场战争,国家机关基本上都实行值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