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word论文】让“学困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理论专业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9467050 上传时间:2017-10-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word论文】让“学困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理论专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最新word论文】让“学困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理论专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最新word论文】让“学困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理论专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word论文】让“学困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理论专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word论文】让“学困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理论专业论文】(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让“学困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摘要:本文从改进课堂教学艺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两方面入手,探讨了如何排除“学困生”在学习上的障碍。关键词:学习障碍;课堂艺术;教学结构俗语说:“十个手指有长短” ,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其成绩总有优、良、中、差之分。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主张教学时采取有教无类的教学方法,以使学生潜能都得到发展。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的愚钝,曾参性慢,子张偏激,子路爱冲动,进而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学困生”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就数学科而言,学生成绩差的表现常为如下几种:1.认为数学课枯燥无味,脱离实际,对数学失去了兴趣和产生偏见。

2、2.不注重基本概念的理解,造成基本解题能力、运算能力差,导致恶性循环。3.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据收集能力差,觉得抽象、繁琐,虽付出努力,但见效不大。4.新旧知识脱节,不会利用知识的网络结构来学习数学。日积月累,越学越糊涂,对学习数学失去了信心。5.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严谨的学习态度。只求结果不求过程,结果“丢了冬瓜,捡了芝麻” 。 关心学生,对学生全面负责,这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如何为“学困生”排忧解难呢?教师自身必须树立“学困生”也能成材的观念,必须深入了解他们落后的原因,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采取具体措施帮助他们逐步赶上。一、教师应从改进课堂教学艺术入手针对数学科出现的各

3、种症状,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排除学习上的“障碍”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学好数学的一个开端。那么,怎样才能排除学习上的“障碍”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的做法是:1.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实践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表象,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事物的本质、全体及事物的内部联系,使感性认识达到飞跃,成为理性认识。 2.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贪玩、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因而在数学课适时设计一些游戏,使学生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可大大提高

4、学习效率。在熟练和巩固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笔者向学生介绍“24 点”游戏规则:从一幅扑克牌(去掉大、小王)中任意抽取 4 张,根据牌面的数字进行混合运算( 每张只能用一次)使得运算结果为 24 或24。其中,红色扑克牌代表负数,黑色扑克牌代表正数,J、Q、K 分别代表 11、12、13。教师示范一次:如抽到红桃7,黑葵 3,黑梅花 3,黑梅花 7,于是可以凑成(7)(337)24。2学生分小组进行游戏,笔者也参与游戏,于是同学们轻松上阵,兴趣非常浓烈,非常投入,很快就学会了游戏方法,灵活地运用有理数运算法则、混合运算顺序。3.采用直观教学,减轻数学的抽象表达直观教学是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途径之一

5、,具体是指抽象的数学内容所反映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的原型,是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辅助手段。例如:正方体的截面是几边形?笔者提出问题:正方体的截面可以是三角形,四边形吗?如何截?截面经过正方体的几个面?然后让学生们利用准备好的材料动手实验,归纳,很快得出:可以是三角形、四边形,截面分别经过三个面和四个面。再进一步提出:截面可以是五边形,六边形吗?七边形可不可以?小组互相进行讨论、推测,得出规律:截面经过五个面就成了五边形,经过六个面就成了六边形,正方体共有六个面,截面不可能是七边形。最后小组实验制作:正方体的截面是五边形,六边形。这节课将复杂的几何图形,通过教具演示和实验具体

6、化,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容易归纳知识的规律。有趣的实验制作,使学生的认识更为深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抽象的数学理论(或概念)和解题方法,数学教学内容中有相当数量的习题可以利用直观分析方法。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1.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互相作用,旧知识才能得到改造,新知识才能获得实际意义。因此,在传授新知识时,必须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指导学生进行类比,并区别新旧异同,从而揭示新知的本质。学生的学习成绩之所以变差,原因之一就是新旧知识断接。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地采用“转化

7、”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东西能够统一起来,又能够互相转化。 ”新旧知识也是一对矛盾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统一起来的。例如:在推导 n 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时,可利用从一个顶点用作对角线的方法,把 n 边形分割成 n2 个三角形,把多边形的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去解决。学习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时,可类比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通过消元,把三元一次方程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而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最后得到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存在一个过渡、适应、衔接的问题,在教材方面必须搞好算术的数与有理数的衔接,过好符号关;数与式的衔接(整数与整式、分数与分式、有理数与有

8、理式等);还要搞好应用题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的衔接。并对这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分析、比较、区别、联系,使新知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2.做好教学“入门”准备(1)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开始。七年级时,为了使教学方法靠近小学的教法,不适宜讲得过多、过快、过于抽象、过于概括。要加强直观教学,边讲边练,多用熟悉的例子、知识作比较,采用逐步渗透的教学方法。(2)在学习方法上,要在七年级就进行“养成教育” 。让学生养成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养成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多器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养成先理解后记忆,先思考后请教;养成多看、多想、多写、多练等良好习惯。3(3)切实抓好平面几何的入门教学:“平行线的判定、性质”和

9、“全等三角形”的教学,是平面几何入门的关键,教平面几何适宜先慢后快,尽可能使知识加深的坡度较平滑,学生易于接受。例如:将一个较难的题分解成几个小题过渡,由简单的基本题入手,分层次变化逐步加深,即用变式题组让学困生跟上队伍。3.目标适当,循序渐进,培养自信心针对数学学困生对数学学习信心不足的“自卑心理” ,教师要随时寻找、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及时表扬,善于引导,让他们重拾信心。例如:在学习可能性这一章时,有一判断题:现在室外气温是10,把一碗清水放在室外会结冰,绝大部分同学回答是确定事件。而平时成绩中下的小刚却答是不确定事件,笔者追问为什么?原因是:如果把这碗水放到室外 5 秒钟,又拿回

10、室内,有可能不结冰。于是笔者就夸赞他善于动脑筋,并指出水结冰还和时间有关。于是小刚信心倍增,感到自己能学好数学。此外,引导学困生进步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除要有耐心外,还要提一些适合的要求,对每个知识点配有练习题 A、B、C 三类。其中 A 是基础题,B是中等能力题,C 是综合提高题,要讲练结合,注意学生反馈。较差的学生,完成 A 类题可得满分,中等生做完 B 类可得满分,中上生提倡做 C 类题,对待学困生和优生不用同一个标准来评价。经过多次评价,对成绩稳定的学困生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只有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地拉着学困生走,才能使他们逐步向优生转化。学生成绩的优秀、中间和落后是可

11、以互相转化的。学困生是相对而言的,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固然重要,但也要时刻预防成绩走下坡路的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的变化,发现他们知识中的缺陷,及时指出并补救。鼓励学生及时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和阻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他们体会“梅花香自苦寒来” ,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含义。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教师应施予“对症下药” 。认真分析对待,善待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急学生所急,为他们出谋献策,才能带动全班同学共同进步,才能发挥学生各自的优点和潜能,才能完成新的教学理念赋予我们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1陈德崇.中学数学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2十三院校协编组编

12、.中数数学教材教法(总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3班华.中学教育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2.Abstract: Starting off from improving classroom teaching art and optimizing classroom teaching struc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eliminate barriers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Key words: learning barriers; classroom art; teaching structur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