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4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4662766 上传时间:2019-08-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8.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4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4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4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4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4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4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4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1)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

2、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 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 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2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试运用这一观点,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是如何统一于中

3、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答: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实践是社会的本质,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1)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基本矛盾集中地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就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有阶级斗争就可能暴发社会革命,社会革命和改革是推动社会变迁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

4、历史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就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是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实际体现。3、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答:(1)概念: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2)辩证关系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

5、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3)意义a.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

6、”, 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其表现为“宿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b.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既要反对不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国梦。4、结合唯物辩证

7、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答:(1)科学发展观是联系着的理论。它脱胎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2)科学发展观是始终贯穿着矛盾的理论。它的出现是矛盾斗争的结果,它又是为了解决矛盾而出现。全面持续可协调,就是在对立中寻求统一谋发展。(3)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的方法论,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运用。总览全局,统筹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推进,突破重点;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世界

8、是永恒发展的,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经济发展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用新的思想理论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4)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基本观

9、点。(5)科学发展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力量,把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 科学发展观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既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注重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统筹协调;强调发展是相互推进、系统协调的过程,要正确处理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实现经济社

10、会又快又好发展,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 科学发展观关于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思想观点,既坚持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又强调通过解决矛盾,求得协调和统一,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实现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友好相处与共同繁荣,进一步深化了对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6)总的看,科学发展观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它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律,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11、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7)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8)科学发展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结合。5、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重要意义。答:(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或称共性和个性)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包含了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

12、和特点。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

1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6、根据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说明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答:第一, 唯物辩证法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它要解决的问题是世界怎么样; 第二, 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条件性,孤立和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求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题;第三,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矛盾是世界,万事万物都包含着矛盾,不包含着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认识矛盾就是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就是处理问题。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承认矛盾,发现矛盾和处理矛

14、盾。这样,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第四,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总体上都是有低级向高级不断的发展,它的发展是由量的不断积累,超出度的范围,达到质的飞跃。这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和中要重视量的积累,以便突破质的飞跃; 第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我们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要以唯物辩证法作思想导。第二章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答:因为: 第一, 辩证唯物主义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第二, 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与客体的 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

15、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个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的过程。第三, 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它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第四,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第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

16、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反映的摹写性决不是对对象的直观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反映过程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还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2、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及其重要意义?答:(1)所谓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统一是指在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中,主观认识要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2)实践决定认识,由于实践不仅是客观的,而且是具体的、历史的,这就决定了主观认识也必须是具体的、历史的。如果实践进程已向前推移,转入另一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