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4646203 上传时间:2019-08-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对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对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综述颜 蕾摘要:自主创新能力弱是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围绕如何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有许多研究成果,但实践中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这一难题。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主要是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关于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发现了还需进行研究的领域或需更深入的研究的问题,旨在推动自主创新能力问题的可持续研究和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关键词:装备制造业; 自主创新; 研究综述; 启示发展装备制造业是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选择,尽快提高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是增强我国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任务。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我国装备

2、制造业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对此,国务院于2006年6月28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做出了高度的概括:“我国装备制造业还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对外依存度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这表明,提高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与国际竞争力以及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之一。学术界关于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关研究的内容比较丰富,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发现该领域还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或研究空间,对深入、继续、准确、创新性研究这一领域的问题至关重要。一 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内容及主要的观点1关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企业自主创

3、新包括企业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其中技术创新又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内容。技术创新的关键是要建立富有活力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的实现、技术创新的手段、技术创新的制度等关键因素的定位和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按照熊彼特的理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关键是企业家,企业家才有能力和胆识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技术创新,企业之所以从事创新活动是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即成功的创新者可以对创新产品的垄断控制中获得市场优势,从而获得超额利润。熊彼特之后,技术创新理论最显著的发展主要集中于技术创新的决定因素和技术创新的制度保障等研究领

4、域,有技术推动论和市场推动论两种学术观点:技术推动论认为,技术创新是人类开展持续的科学技术研究的必然结果,创新是从科学研究开始,其模式是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技术创新的顺序展开,由于许多重大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项目的投入大、风险高,因此,这种模式需要建立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制度体系(吴天祖,2004)。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经济学家E.Freeman在系统探讨技术推动型的创新是发现,技术突破的推广是企业创新的重要源泉。市场推动论认为技术创新是由广义的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政府需求和社会需求)引发的,其模式是按照市场需求企业应用研究企业开发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的顺序展开的,这种模式要

5、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制度体系。D.马车斯的抽样调查发现,需求引致的创新在数量上是技术进步导致的创新的数量的数倍。由技术推动的的创新不像需求推动的创新那样有明确目标,因而其动力不如后者(课题组,2002)。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认为,纯粹由市场拉动或纯粹由技术推动所导致的企业创新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存在的。企业创新通常是同时受这两种动力的诱发。这种观点通常称为多元论。多元论则认为技术创新是由科技推动与需求拉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求建立政府和企业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制度体系(吴天祖,2004)。2关于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和办法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涉及我国企业获得新技术的途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企业

6、自主创新的关系、产业集群化与企业自主创新的关系等问题。关于企业获得新技术的途径,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2007)认为自主创新当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发达国家应该采取自主发明实现技术创新,而发展中国家应当依据成本和效益的比较而定。林毅夫认为,就目前中国的发展阶段而言,必要的自主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流程的创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技术创新、难以通过技术引进的创新、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技术创新。中国科学院的胡鞍钢(2003) 认为:应在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两者之间选择某种平衡, 主张既要鼓励企业、厂商引进技术, 又要强化本国企业和科技界技术创新能力,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两者之间并不是截然对立的, 而是具

7、有互补性;中国社科院的江小涓(2006)认为,外资并购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对我国核心产业既是获得新技术的机会又是挑战,我国要把握获取核心技术的机会又要防止核心产业的控制权旁落他人;郑江淮等人(2004)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使各国经济依存度不断提高,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性、战略性的技术也不一定自力更生研究开发,可以通过引进国外技术经过消化吸收而掌握,构建开放式的现代装备制造业;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史丹认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核心技术,对国外先进技术仍然有很强的依赖性,提高装备制造业技术的独创性才是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根本出路。关于产权制度改革与企业自主创新的关系,夏冬(2007)在所有权、经

8、营者与企业创新关系的研究中发现,企业所有者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企业主的创新动机弱于经营者,而经营者的能力和对所有者利益的关心程度直接影响创新程度;李廉水等人(2006)认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目前仍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长期在低效益状态下运行,缺乏自我改造能力,研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原创技术成果很少,解决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实行民营化;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辜胜阻(2005)认为国有企业创新机制不健全,自主创新动力不足,而民营企业有创新动力,但缺乏创新的资源,将国有企业的资源与民营企业的动力结合起来才能有效解决我国自主创新的问题;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

9、制造业的若干意见(2006)中也指出:对在重大技术装备制造领域具有关键作用的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要在保证国家控制能力和主导权的基础上,支持其进行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重组。关于产业集群化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王缉慈等人(2003)认为,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所产生的明显的外部规模效应和良好创新环境,十分有利于产业分工和新型产业基地的形成,同时,产业集群、工业园区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它能使使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竞争中不断创新和学习,向高增值的价值链发展。孙洛平(2007)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有效的制度模式,能够克服市场分工所导致的投入激励不足;能够在没有完善的市场规则条件下防范和克服

10、机会主义行为;能够提高资产专用性投资的激励,因而可以大大降低企业自主创新中的交易成本。3关于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制造业对外开放的要求与国家经济安全的矛盾的研究鉴于国内一些装备制造企业试图通过向外资开放、通过外资并购来提升企业创新和企业竞争能力的动向,中国社科院赵英研究员认为:产业安全是经济安全的基础,国家经济安全战略与政策要以产业安全为具体出发点和着力点,国家应成立跨部门的跨国投资、购并审查委员会,全面审查购并带来的影响,中国应在战略产业中、在装备制造业中,建立保护自主创新与自主品牌的平台。中国社会科学院王燕梅认为:制造业对外开放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取决于多层次因素的综合作用,但最关键的

11、问题还在于技术、在于是否能够不断提升技术层次和是否占据了关键技术的制高点。最近,国内部分学者围绕“徐工并购案”,对于外资并购与国家经济安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商务部研究员王志乐认为:中国处于一个半世纪以来经济安全度最高的时期;韩德强则认为:中国经济安全到了建国以来最危险的时期;左大培认为:徐工改制的方向错了,需要立即禁止外资对中国国有企业的任何并购。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2005)认为: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已经从合资、合作到投资建厂,再到大举并购我国发展潜力较大的优势企业,如果听任跨国公司的恶意并购自由发展,中国民族工业的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将逐步消失,将使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的总体格局中充当打工者的角

12、色。李时椿等人(2006)在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中通过实证研究论证了如下结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入巨额资金,广泛采取了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及合资、合作和战略联盟等措施,制造规模逐渐扩大,制造能力迅速增强,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迄今依然十分薄弱,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4关于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地位的研究。郭昌欣(2005)认为,我国自主创新的战略重点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目前,我们尚未建立起自己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始终是落实自主创新战略的一个“软肋”,如何迅速加强技术创新主体的能力已成当务之急。杨瑞龙(2005)认为,从国家

13、和企业分工的视角出发,国家是自主创新战略的制定者, 战略的具体实施需要由企业来完成。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辜胜阻(2005)认为,深圳是我国发展企业自主创新的典型,深圳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经验在于“四个90”:90以上的研发机构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经费来自企业,90以上的专利是由企业申请,强调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地位。陈绍红(2006)认为,政府在遴选创新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被边缘化,将支持创新的资源主要分配给了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2003年全国20000多家大中型工业企业总共只获得51亿元的科技研发基金的支持,来自政府的科技拨款仅占大中型工业

14、企业科技经费的3%,政府科技经费拨款中用于支持企业科技研发活动的经费仅占7%,而同期美国企业获得的政府科技经费占政府全部科技支出的比重超过20%,我国政府对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存在着偏差,支持力度明显不够。颜蕾(2006)对重庆市科技创新主体的实证研究中发现,2004年,重庆市的国际论文的96.9%、国内论文的88.4%来自于高等院校,重庆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其中7项是高等院校承担的;1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全部分布在高等院校;2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23个在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表明高等院校仍然是原始创新的主要源泉。 5关于金融体制改革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的研究。伍海华

15、(2004)在一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项目的研究中论证了金融在产业结构演化中主导作用,认为建立高效率的金融体制,通过金融的传导机制,可以降低产业结构演化的变迁成本、促进创新活动。科技部部长徐冠华(2006)认为,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要素,资本市场的现有制度安排还不适合创新性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必须加快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制度创新。国内还有众多学者认为,相关的融资机制尚未形成是制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原因,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机制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出路之一。6.关于科技创新体制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大都被党和政府在科技创新体制的构建中采纳,体现在国

16、家出台的有关政策中。张彦宁认为,提高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有效的组织和机制,要勇于打破束缚企业科技创新的科技体制和管理体制,真正有效建立起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紧密结合的新机制。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重点加强以下工作: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要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中央与地方的科技力量有机结合,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要作用;要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二 研究的不足上述关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多角度研究及其学术观点无疑对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