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管理思想讲解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4631222 上传时间:2019-08-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的管理思想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儒家的管理思想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儒家的管理思想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儒家的管理思想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儒家的管理思想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儒家的管理思想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的管理思想讲解(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二章:儒家的管理思想 第一节:孔子的管理思想第一节:孔子的管理思想问题:孔子为什么政治生涯短暂?孔子为什么特别欣赏颜回?(“天下有道则显,无道则隐“,“贫而无冤难“)孔子的学生是不是很有出息?孔子为什么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无论在得势还是在失势,学生都坚定的跟他站在一起?孔子为什么生前不甚得志,死后却无限风光?孔子培养学生的目标和方法是什么?(怎样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和曾国藩的比较)一、 孔子(前551479年)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家世1、 时代大变化。不同社会阶层成员之间互动,个人发展空间增大;但社会秩序很不稳定,没有形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社会成员间相互侵犯现象突出,孔子斥责为“父不父,

2、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无职业操守、职业道德)。2、 不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全社会萌动着一种强烈而普遍的要求规范社会秩序,要求出现一个为全社会成员普遍认可、便于遵循的的价值标准的内在冲动。 伟大的思想家、民族英雄孔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3、 孔子的家世。宋国贵族、鲁国“士”之后,变革时代的收益者、了解民间疾苦。 4、孔子的政治活动和治学背景。“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曾在鲁国担任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等职,主要活动是办学,“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周游列国,晚年整理古代文献,“述而不作”。仲尼文武双全(跑步能追上兔子,身高1米8,射箭、驾车样样精通)、德艺双馨(三人行必有我师)5、研究孔子的

3、著作:论语、史记、孔子世家。(为何语录体,老子什么时代写成)6、孔子的哲学思想 (1)既强调复礼,又强调有所损益。(2)既强调亲亲,又强调举贤;(3)既主张礼乐征发自天子出,又要求君使臣以礼孔子的天道观: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遵循规律,天道自然无为。孔子的哲学观:中庸之道,在“效率”逻辑和“情感”逻辑间保持均衡。孔子的政治观:理想目标是王道仁政,实现王道仁政的根本途径是礼治(规章制度加文化习俗),而其思想核心是“仁学”。“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修己以安百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5、孔子思想的命运:破坏时代与建设时代,国内与国外。二、 孔子管理思想的要

4、点1、管理的目标、出发点、途径、约束条件和注意问题: (一)孔子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所谓的“古圣王之治”。 “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章,吾从周” “古圣王之治”的具体内容有三:和、富、庶。 “和”指人和人之间(具体来说,不同社会层次之间)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和谐,所谓“政通人和”是也。“富”是民富,“庶”是人口众多,所谓“百川归海”是也。在这三者关系中,“和”是根本目标,“富”是实现“和”的前提和保证,“庶”是“和”的重要标志。“和”的实现又有助于进一步的“富”和“庶”,从而在新的基础上形成更高水平的“和”。如此循环往复,人类社会更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富”和“庶”只有

5、在有利于实现上下和、国家安的情况下,才有积极意义。 (二)孔子管理思想的出发点是人的欲望,他认为人是有欲望的,人的欲望是“富”与“贵”。“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小人喻于利”,说明庶民更追求经济利益。“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说明即使君子也追求富贵。 所以贵族、小人追求相似,原因是,“性相近也”。 (三)实现目标的途径是“富民” “民足君孰若不足,民不足君孰若足” (四)实现目标过程中重要的约束条件“义主利从”。 孔子主张“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他认为,社会的和谐是保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但追求富贵又是人的天性,而人人追求富和利,又难免会

6、发生争夺和冲突,从而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严重影响到人们追求富贵目标的实现。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孔子提出的调节人们物质利益之间的道德原则“义主利从”,告戒人们要“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反对“不义而富且贵”。“义”,“宜”也,调节人和人之间利益,主要是物质利益冲突的道德原则。何谓“不义而富”呢?孔子未做过全面的论述,但汇总他的言论,可知他的“不义而富”有三种情况:偷窃、抢劫(小人,即社会下层的“不义而富”) “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孔子称赞郑国执政子产为政尚猛,结果国内社会秩序很好,“路不拾遗”。 (2)统治者的聚敛、兼并。聚敛是指超过超越正常的财政制度征收民财的行为,孔子心目中的标准是“周

7、公之藉”、“周公之典”(1/10)。兼并是指掠夺他人财产,违背了“保护私有财产”的原则,破坏了社会秩序。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3)有权势的人及其家庭“与民争利”。 孔子赞扬鲁国宰相公仪休“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其理由是“农士工女”难以“售其货”。(五)进行管理活动的几个主要经济原则:“惠而不费”,即让人们得到实惠而管理者又不付出现实的代价。 原因:“惠则足以使人”;实现“惠而不费”的方法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2)“使民以时”。 现实的意义:使用劳动者要有时间限制,不可瞒无节制,要在保证别人长期愉快、健康劳动的基础上使用

8、民力。当今一些企业的错误做法,错误理解“以人为本”。(3)节用。“礼,与其奢也宁固”。“节用”的标准:礼制的规定。不越为“俭”,超越为“奢”。二、管理者才能领导好被管理者1、 重视人的因素,:管理工作只有得到被管理者的拥护,才能搞好;管理工作只有依靠人才才能搞好。首先,孔子主张管理者要有一棵仁心,“仁者爱人”,“”泛爱众” “爱人”从管理角度讲,有利于缓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在二者之间建立和保持一种比较和谐的关系,从而有于实现管理目标。 “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 如何才能“爱人”?“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易使也”其次,“得人”,“选贤与能”。“贤者

9、”是协助最高领导者掌握全局的人,这种人不但有经邦治国的大本领,有协助领导者驾御全局的能力,还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能够移风易俗,化民从善。“舜有臣五人(禹、益、契、弃和皋陶)而天下治”; “能者”指在具体的工作部门从事具体工作的人, 即具备做好某种工作的专业知识的人。在孔子看来,有各方面的“能人”在,即使最高层缺乏“贤人”,也可以保持一个较平稳的局面,而不致发生重大的失败,或者很快陷于失败。但也不能使全局工作达到理想的状态,实现“天下大治”。 仅仅选拔“贤人”与“能人”还不够,还要善于使用他们,如果有能人、贤人而不用,或用而不当,就会出现贤能“裹足”现象:外边的贤能不愿来,里边的贤能纷纷离去。 如

10、何使用贤能呢?孔子主张“因材施用”:贤人要成为“以道事君”的“大臣”,即成为领导集团成员;能人要成为按自己的本领负责专项工作的“具臣”,领导者对他们的使用要“器之”。 “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之。若由(指仲由)与求(指冉求)者,可谓具臣矣”。 2、管理首重教育 首重教育手段:“善教得民心”,“小人学道易使也”“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主张以德、礼教育民众。其次也重视其他管理手段的作用,如政、法的作用。但是管理主要应靠教育,而行政、法律手段应放在次要的、辅助的位置,而且在使用政法手段时,也应同教育手段配合使用,使民知法、畏法而且耻于犯法。他说,“不教

11、而杀谓之虐”。 孔子也重视经济手段的作用。说“惠则足以使人” 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对利益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区别对待。3 管理成败的关键在领导:“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胗躬”。 对领导者的要求是:第一, 领导者要起表率作用。 “其身正,不令自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强调领导者的道德素养的重要性。第二, 领导者要慎选一批骨干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因此要把公忠体国,能对群众起表率作用的贤人提拔到领

12、导岗位上来。第三, 领导者必须取得被领导者的信任。孔子将能否取信于民,看作是做好领导的基本保证。“信则人任焉”,“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第四, 领导者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无求备于一人”、“宥小过”,“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第五, 领导者不要轻易插手具体工作。“器之”与“不器”。要无为。4、着眼于长期目标,反对急功近利,始终围绕战略目标。“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教育人的工作也要无欲速,无见小利,要做长期扎扎实实的工作。5、孔子如何调和人和人之间的矛盾:提出“忠絮”和“和同”主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第二节: 孟子的管理思想问

13、题:孟子为什么反对武力统一国家?孟子为什么主张对工商业者免税?孟子为什么要“制民之产”和“制官之禄”?中国古代对官吏的待遇规定是怎样的?孟柯战国时期儒家富民之学的典型代表一、 孟子的身世和生活的时代背景梦母三迁的故事。“自生民以来,未有愈于孔子者”;“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始终未能入世。 孟子生活时代,一方面,生产力水平更加发达,地区之间联系更见增强,国家统一的趋势更加明显;另一方面,列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更加激烈,规模更大,破坏力更大。各种统一主张出现,最著名者为法家的武力统一主张和墨家的“兼爱”、“非攻”主张。孟子在新时代下,高举孔子“富民”大旗,并发展

14、孔子学说,提出“仁政学说”。 孟子学说的命运如何?二、 孟子管理思想的要点1、 孟子的经济管理目标和实现途径。(1) 经济管理目标:天下大同,王道政治,千年王国。具体来说就是,“和、 富、庶”。(2) 管理的出发点:人性善,人有“善端”。 “性相近,习相远矣”。(3) 管理目标实现途径:“富民”,使人们改变生存环境,过上富足生活。“王道之始”:使普天下百姓能够发展自己的经济,作到维持一家数口衣食温饱,“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生饱,凶年免于死亡”。 “王道之治”:“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2

15、、 孟子“仁政”管理思想的要点 (1)“恒产论”目标是使人与土地相结合,建立家庭生产方式。 孟子曰:“今也治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防辟邪侈,无不为己”。 “恒产”的内容是八口之家,有百亩田(当时一百亩合现在三十亩),五亩宅 。此外,孟子还有“井地制”,也讲每户百亩田。他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并说,“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社会自治单位)”。孟子曰:“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他还认为一户人家应养“五母鸡,二母髭”,“老者足以无食肉矣”。(2)义利论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