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之大黄-赤芍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4628895 上传时间:2019-08-09 格式:PPT 页数:117 大小:8.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鉴定之大黄-赤芍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中药鉴定之大黄-赤芍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中药鉴定之大黄-赤芍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中药鉴定之大黄-赤芍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中药鉴定之大黄-赤芍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鉴定之大黄-赤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鉴定之大黄-赤芍(1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任务三 根及根茎类中药选论,1、大黄 2、牛膝与川牛膝 3、川乌、草乌与附子 4、白芍与赤芍,1.大黄,民间传说,从前有个黄姓郎中,承袭祖业擅长采挖黄连、黄耆、黄精、黄芩、黄根这五种药材为人治病,被誉为“五黄先生”。每到三月,郎中便进山采药,为此常借宿在山上农户马峻家中,至秋末方才离开。马峻一家三口对他善待有加,久而久之便与马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有一年马家遭了火灾,房子财物被烧光,马峻妻子被烧死,剩下爷儿俩伤心地住山洞去了。郎中费了很大气力才找到父子俩,他对马峻说:“你带着孩子跟我采药吧!”于是他们终日相伴,以采药、卖药、治病为生。渐渐地,不识药性的马峻也熟悉了五黄药,有时郎中不在家,他偶尔

2、学着为人治病。 有一年夏天,一位孕妇身体虚弱,骨瘦面黄,因泻肚子来求医。恰巧郎中不在,马峻把治泻的黄连错给成了泻火通便的黄根,结果孕妇服后大泻不止,差点没命,胎儿也死了。这事被告到县衙,县老爷立刻命人捉拿马峻,要以庸医害人治其罪。这时,郎中赶忙跪在堂前,恳求县老爷判自己的罪,说马峻是跟他学的医;而马峻心里更是难过,自愿领罪受罚。这样一来,县老爷反而十分敬佩他俩的情谊,想想这五黄先生也素有声名,而孕妇身体羸弱,孕期也短,就责罚两人赔孕妇家一些银两,把他们放了。不过县老爷最后对郎中说:“你那五黄药的“黄根”既然比其它四样药厉害,应该改个名儿,免得日后混淆再惹祸。”郎中深深点头,回家便把黄根改叫“大

3、黄”,以便区别,后来这名字就渐渐地传开了。,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因根大而色黄而故名。以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载。 吴普谓:“生蜀郡(今四川)北部或陇西(今甘肃)。八月采根,根有黄汁。” 苏颂谓:“以蜀川锦纹者佳。根如芋,大者如碗,长一二尺。四月开黄花(与今药用大黄相符)亦有青红似荞麦者(与今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相符)。 综上所述: 在植物来源方面:历代本草所载的大黄主要是掌叶组的大黄,结合本草附图,可认为与现今药用的正品大黄相符。 在质量方面:古本草认为以四川北部和甘肃的大黄为好。 关于混淆品:在唐代已发现河北产大黄与正品大黄不同,与现在河北产商品“山大黄” (原植物为华北大黄 Rheu

4、m franzanbachii Munt.)相当。,历 史,来 源,为蓼科植物 掌叶大黄 唐古特大黄 药用大黄 的干燥根及根茎。,为多年生高大草本,根状茎及根部肥厚,黄褐色。 直立,粗大,中空。 叶片掌状半裂,每裂片具粗齿。 圆锥花序顶生,分枝帖于茎,花小,紫红色或带紫红色。 果枝聚拢,瘦果具三棱。,三种大黄的不同点:主要是叶片和花的区别 掌叶大黄叶片掌状半裂,每裂片具粗齿,圆锥花序顶生,分枝帖于茎,花小,紫红色或带紫红色。 唐古特大黄极似掌叶大黄,但其叶片掌状深裂,裂片再分裂,裂片通常窄长,呈三角状披针形或窄线形(呈鸡爪状,故名鸡爪大黄)。 药用大黄与掌叶大黄相近,但本种叶片浅裂,(一般仅达

5、1/4)浅裂片大齿形或宽三角形,花较大,黄白色。,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产 地,掌叶大黄 主产于甘、青、藏、川等地,多为栽培。 唐古特大黄 主产于青、甘、藏、川等地,野生或栽培。 药用大黄 主产于川、贵、云、鄂、陕等省,栽培或野生。 前2种习称“北大黄”,后者习称“南大黄”。 商品中以掌叶大黄产量大,唐古特大黄次之,药用大黄较少。,采收加工,选择生长3年以上的植物,在秋季上冻之前(910月份)或春季大黄未发芽前(45月份)采挖,除去泥土,切去茎或细根,刮去粗皮(忌用铁器,用瓷片),横切成段或片,纵切成瓣,加工成卵圆形或圆柱形进行干燥。 晒黄 晒后发汗,再晒,反复进行至干。 炕黄 微火炕成5至6

6、成干,发汗,凉干。 阴黄 切片后用绳子穿起,挂在屋檐下通风处阴干。,圆柱形、圆锥形、块片状、马蹄形。 表面黄棕色(未去粗皮者表面棕褐色,有横皱纹及纵沟)蛋吉表面光滑,有类白色网状纹理(有的形容为槟榔花纹,又称锦纹大黄)。 质坚实,断面黄棕色或淡红棕色,颗粒性;根茎髓部有星点(异型维管束),根无星点,有放射状纹理。 气清香,味苦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唾液染成黄色。 以质坚实、气清香、味苦而不涩者为佳。,性状鉴别,大黄商品,按产地及使用习惯, 综合质量情况 , 商品规格大体可分为北大黄和南大黄二大类 。 一 、 北大黄 主要 为掌叶大黄及唐古特大黄的干燥根茎及根 。商品主要有两个类型 : (一

7、) 西宁型大黄 1 、 西宁大黄: 主产于青海 , 在西宁集散。多除去外皮 , 呈黄棕或红棕色; 横断面可见槟榔纹, 朱砂点, 亦称 “ 锦纹” ;全体如蛋形, 亦名 “ 蛋吉” . 为大黄中佳品。主要有: 西宁蛋吉为中型大黄, 体重质坚 , 多刮去外皮 , 通体光圆,锦纹明显 , 质量最优 ; 西宁中吉 ( 箱吉 ) 形状不一 , 轻重不等, 断面有的可见空心或裂隙,;西宁箱片 ( 箱片 ) 为大型大黄 , 纵切成2至3片, 色浅、质松、油性较小 。 2 、 河川大黄: 产于甘肃省和政、临夏等地,集散于临夏 (旧称河川) 。体圆质松 , 较西宁货略逊。 3 、 岷县大黄 :产于甘肃省岷县、临

8、谭 等地。形似西宁大黄、但色浅,质次之。 4 、凉黄: 产于甘肃省武威 (旧称凉州) 。狗头形,顶端平圆,下部渐细而钝圆, 亦名凉州大黄、狗头黄, 质佳,产量极少 .,大黄商品,(二 ) 铨水型大黄 一般为长形, 切成段块 , 个大形 圆者常纵切成片, 质地较松, 较西宁大黄色浅, 锦纹不甚明显,断面亦见星点环状排列 , 其它与西宁大黄相似。 主要商品有: 1 、铨水大黄: 产于甘肃省铨水等 地 , 体长者常切成段块。分为中吉、苏吉等; 体圆者纵切成片, 叫开片大黄, 质较优; 2 、文县大黄: 甘肃省文县产 , 为 家种 , 分文县中吉、 文县两种, 与铨水大黄相似, 又称 “文片大黄” ,

9、 质较次之 ; 3 、清水大黄: 甘肃省清水县产 , 多家种, 质松 。 4、庄浪大黄:甘肃省庄浪产 , 形似清水大黄。 唯气味浊、性烈 、 质次。,大黄商品,二 、南大黄 主要为药用大黄的干燥根茎及根。又名: 四川大黄、马蹄大黄、川军。 多横切成段、马蹄形, 少数亦呈圆锥形或腰鼓形。横断面黄褐色, 多空隙, 星点较小排列不规则 , 质松 , 富纤维性。 主要商品有: 1 、雅黄 : 产于四川省九龙等地 , 于雅安集散, 为野生; 2、南川大 黄: 产于四川省南川县 , 为栽培品, 体重质差 。陕西省汉中一带亦产, 质次 , 国内多作染料 。,大黄商品,由于历史的原因, 大黄的商品规格繁琐且不

10、统 一 , 商业部1965年颁发了 “ 三类药材 100 种商品规格试行标准 ” , 把大黄归纳为六种: 西大黄 ( 分蛋片吉、苏吉、水根、原大黄 四个规格 ) , 凉黄,铨水大黄 ( 分蛋吉、 片吉、 中吉、 苏吉 四等 ) 文大黄, 雅黄, 南大黄。 商品中以西大黄为优。,显微鉴别,1、根横切面:为正常结构。 2、根茎横切面: (1)异常维管束:髓部宽广,有异常维管束,形成层呈环状,维管束内韧型(外侧为木质部,内侧为韧皮部),射线呈星状射出。 (2)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及大型草酸钙簇晶。(掌叶大黄簇晶棱角大多短钝;唐古特大黄簇晶棱角大多长宽而尖;药用大黄簇晶棱角大多短尖。),大黄(根茎)横切面

11、简图 1.木栓层 2.皮层 3.簇晶 4.韧皮部 5.分泌腔 6.形成层 7.射线 8.木质部 9.导管 10.髓,化学成分,游离型蒽醌 大黄的抗菌成分 蒽醌衍生物 结合型蒽醌 大黄的主要泻下成分,其中以双蒽酮苷作用最强。 鞣质类 大黄的收敛成分,理化鉴别,荧光分析: 1、取本品粉末0.2g,加甲醇2ml,温浸10分钟,放冷,取上清液10l,点于滤纸上,以45%乙醇展开,取出,晾干,放置10分钟,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不得显持久的亮紫色荧光。(检查土大黄苷) 2、取本品粉末的稀乙醇浸出液,滴于滤纸上,再滴加稀乙醇扩散后呈黄色至淡棕色,置紫外灯下观察,呈棕色至棕红色荧光。(蒽醌衍生物)

12、 3、药材饮片置紫外灯下,显棕色或棕红色荧光。 微量升华: 粉末微量升华,可见黄色菱状针晶或羽状结晶,加碱显红色。(检查蒽醌),附 注,大黄属波叶组植物的根及根茎,在部分地区或民间药用,有时与正品大黄相混淆,据载,大黄酚、番泻甙等成分在大黄属仅局限在掌叶组植物,而波叶组植物主含土大黄甙,不含或仅含微量结合性蒽醌(为正品的1/30)故无大黄的泻下作用,不能作大黄用,应注意区别。,藏边大黄,河套大黄,华北大黄,天山大黄,炮制品种,生大黄(生军):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用水浸泡或喷水闷润使软,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 酒大黄:取大黄片加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 熟大黄(熟军、

13、制军):取大黄片或块,每500g大黄加250ml黄酒喷洒拌匀,置罐内或搪瓷桶内,封严,炖或蒸至内外均呈黑色,取出,晾干。,炮制品种 醋大黄:取大黄片用米醋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 大黄炭:取大黄片置热锅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取出,晾干。 清宁片:取大黄片或块 ,置煮制容器内,加水满过药面,用武火加热,煮烂时,加入黄酒(100:30)搅拌,再煮成泥状,取出晒干,粉碎,过100目筛,取细粉,再与黄酒、炼蜜混合成团块状,置笼屉内蒸至透,取出揉匀,搓成直径约14mm的圆条,于5055低温干燥,烘至七成干时,装入容器内,闷约10天至内外湿度一致,手摸有挺劲,取出,

14、切厚片,晾干,筛去碎屑。,炮制功效,生大黄 泻下作用峻烈,攻积导滞,泻火解毒力强,用于实热便秘。 酒炙大黄 泻下作用稍缓,借酒引药上行,以清上焦实热为主,用于治血热妄行及火邪上炎。 熟大黄 泻下作用缓和,减轻腹痛之副作用,并增强活血祛淤之功,用于治瘀血内停。 大黄炭 泻下作用极微,并有止血作用,多用于出血证。 清宁片 泻下作用缓和,具缓泻而不伤气,逐瘀而不败正之功,用于饮食停滞,口燥咽干,大便秘结之年老、体弱、久病患者 。可单用。,【药性药味】性寒,味苦. 【归经】 归脾、肝、胃、大肠、心包经 【功效】 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主治】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疽,血热吐

15、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扑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2g;研末,每次0.5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涂。也可煎液灌肠。生大黄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力减弱。,何首乌,牛膝类中药,牛膝自秦汉以来即为常用中药,具活血散瘀,通利关节,补肝肾,强筋骨的功能。 商品药材分怀牛膝和川牛膝两种,各版药典也分别收载,前者偏于补肝肾、强筋骨,后者偏于活血化瘀。,怀牛膝 (Radix Achyranthis bidentatae),为著名的四大怀药之一,主产河南省黄河以北的武陟、沁阳、辉县、博爱(古怀庆府)一带,为

16、传统栽培区,其牛膝质量为全国之冠,蜚声中外。,苋科植物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的干燥根。,【采收】 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根部。 【加工】 除去细根及泥土,理直根条,每十根扎成1把,晒至干皱后,用硫磺熏12次,削芦去尖,晒干。,呈细长圆柱形 表面灰黄色或浅棕色,有细皱纹及横长皮孔 质硬脆,易吸潮变软,易折断,断面中央有黄白色小点(正常维管束),周围有黄白色小点排列成24圈同心环(异型维管束) 气微,味微甜而稍苦涩。,性状鉴别,根横切面 异常维管束24轮, 最外轮维管束较小, 向内较大 中央正常维管束, 初生木质部二原型 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砂晶 化学成分:三萜皂苷(苷元为齐墩果酸); 甾醇类化合物,显微鉴别,【药性药味】平、苦、甘、酸 【归经】 归肝、肾经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引血下行。 【主治】 1活血通经,用于瘀血阻滞的经闭、痛经、月经不调、产后腹痛等及跌打伤痛。 2补肝肾,强筋骨,用于肾虚腰痛及久痹腰膝酸痛乏力等。 3利水通淋,用于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